太行堤水庫群

興建起因太行堤水庫是按照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黃河綜合治理遠景規劃,豫魯兩省共同協商,經中央批准興建的。1958年在黃河南岸的三義寨附近(河南省蘭考縣境內)興建引黃閘1座,引水流量520立方米/秒,通過黃河故道送水,以解決開封、商丘、菏澤三地區灌溉用水問題。當時山東即提出在廢黃河北堤和太行堤之間曹縣境內,興建太行堤水庫,引黃蓄水9.4億立方米;在單縣、成武兩縣境內,興建浮崗、智樓和黨樓小型平原水庫,分別蓄水0.95、0.4、0.22億立方米。這些水庫建成後,在菏澤地區南部幾個縣境內,可發展灌溉面積600萬畝。水電部研究確定,在保證黃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同意兩省意見,但人、財、物由兩省解決,並負責組織實施。  

太行堤水庫群
太行堤水庫群是1958年“大躍進”時期興建的引黃蓄洪、發展灌溉的水利工程,也是山東省唯一的大型平原水庫。當時,旱、澇、鹼三大自然災害是制約菏澤全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但沒有進行綜合治理,僅僅抓了引黃蓄水灌溉工程。由於主觀願望脫離實際,嚴重違背了自然規律,加之社會和經濟方面的影響,灌溉工程長期配不起套來,因而最終導致失敗。  

蓄水工程

太行堤水庫群工程主要有引水工程即三義寨引黃閘(設計引水流量為520立方米/秒)、輸水和沉沙工程。自渠首閘建總輸沙渠一條,長6.6公里,下設一級沉沙池和二級沉沙區,經過泥沙處理後,通過總乾渠輸水,於曹縣白茅集將水送入太行堤水庫;蓄水工程,根據分配山東省引黃流量218立方米/秒,水量16.8億立方米的蓄水任務,除利用黃河故道、零星窪地及坑塘蓄水外,主要利用太行堤、浮崗、黨樓、智樓水庫以及黃河故道蓄水。

太行堤水庫:

該庫南岸為高出地平線5-10米的廢黃河高灘,不需築堤,北岸堤防和連線水庫的格堤均系新修,大堤底寬70-140米,高7米左右,大堤臨水邊坡1∶5-1∶7,背水邊坡1∶3-1∶5,堤頂寬7米,水庫總面積為247.7平方公里,自上而下由白茅、魏灣、劉同、萬樓、土山集、仲堤圈、望魯集等七個水庫串聯組成,總設計庫容為9.4億立方米。各庫之間均築有格堤,格堤之間用連通溝連線,並建有節制閘,以調節各閘水位。水庫北大堤,除三庫(劉同)、五庫(土山集)未建放水閘外,其他各庫均建有放水閘,以便引水灌溉。  

 浮崗水庫:

該庫位於單縣南部,黃河故道於二堤之間窪鹼地帶的浮崗村附近,面積20平方公里,設計蓄水庫容為0.95億立方米,由黃河故道供水。自張莊閘到張集開挖通過20立方米/秒流量引渠一條,並分別建閘以控制水量和調整比降。在水庫北堤上,建放水閘1座,供給灌區用水。

黨樓水庫:

該庫位於成武縣西北部,因座落在黨樓大窪,故名黨樓水庫。庫區東西長平均6公里,南北寬平均2.4公里,面積14.4平方公里,設計蓄水庫容為0.22萬立方米。由太行堤水庫三乾渠第九支渠供水,設計灌溉面積4.5萬畝,於水庫西堤袁閣村南修建進水閘砌石結構,於東堤邱海村北修建放水閘1座,用於調蓄灌溉。

智樓水庫:

該庫位於成武縣西南部,西靠曹縣邊境,庫區本身東西長9公里,南北寬平均2.3公里,面積為20.7平方公里,設計蓄水庫容0.4億立方米,由太行堤水庫四乾渠供水,灌溉面積為8.03萬畝。該庫因平地修建,四面築堤,圍堤標準略高,共做土方347萬立方米,南堤和東堤、堤頂寬10米,臨水邊坡1∶6,背水邊坡1∶3,堤頂高程為49米。北堤和西堤,堤頂寬8米,臨水邊坡1∶5,背水邊坡1∶3,底寬40-50米。內坡頂寬3米,底寬8米,堤頂高程為47.5米,設計興利水位46.5米,防洪水位47米。

黃河故道水庫:

自西向東共分9節,計有壩窩、任莊、林七、吳屯、鄭閣、劉口、荒莊、石莊、王安莊。由山東省負責修建下游兩節,在荒莊、石莊攔河打壩,於壩前馬老家、許庵分別建閘,以控制水庫水位。  

 施工情況

太行堤水庫群工程,除菏澤縣動員5萬人參加總乾渠工程施工外,其他曹縣、定陶、成武、單縣、巨野、鄆城、鄄城7個縣共出勞動力25萬人,負責太行堤水庫工程的施工。其中定陶縣因工程進度快,在完成水庫大堤工程任務後,又去蘭考參加了水庫引水渠土方工程的施工。全部工程,在各方大力支援下,經過萬名幹部,30萬民工,自1958年4月14日開工,經過130天的日夜奮戰,到8月20日全部竣工,達到了當年施工,當年完成,當年蓄水的要求。在施工期間,山東省委、省政府及其他地市給了很大支持。為解決工程經費,省財政撥款1100萬元;為加強施工管理,省從打漁張工程指揮部抽調4個民工團的幹部,來菏澤幫助施工,並從榮軍療養院抽調部分醫務人員,包括領導幹部,組成工地醫院;為解決技術力量不足,組織省水利學校部分師生深入工地,幫助設計灌區,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的副總工程師張蘭閣、工程師鄭洪文等自始至終在第一線進行技術指導;為解決建材料物的運輸問題,由人民解放軍和濟南、青島、煙臺、淄博、臨沂等地市,組織300輛汽車幫助運輸。水庫全體工程完成後,曹縣、菏澤、單縣、成武、金鄉等縣又動員大批勞動力,進行灌區工程的施工,開挖乾渠6條,支渠63條,斗渠837條,農渠5488條,總長度為9266公里,總計完成土方7500萬立方米,各類建築物886座,工日2433萬個。管理及效益 太行堤水庫工程,從庫內共遷出12個鄉,83個農業社,323個村莊,23841戶,95885人,拆房89051間。為了妥善安置移民,以曹縣為主抽調幹部組織安置辦公室。對遷出的移民,在本縣就地安置的有16618戶,87017人;集體遷往東北的有7223戶,28868人。凡遷出的農戶,每戶國家實際補助建房費49.53元。太行堤水庫建成後,為加強工程管理,充分發揮工程效益,菏澤專區專門建立了太行堤水庫引黃灌溉管理局。管理局設在曹縣水庫附近的王呂集村,負責水庫灌區工程的管理維修及灌溉管理工作。水庫大堤按黃河大堤的管理辦法進行管理,下設劉莊集、魏灣、岔樓、姜莊、朱莊5個段,每2.5公里建護堤房1座,局段人員編制共150人。菏澤、定陶、曹縣、成武、單縣、金鄉等縣,均建立灌溉管理所及乾支渠委員會,大小隊設有斗長和農長。為便於調配水量,各放水閘、節制閘設立閘管所和管水員,負責測水、量水、調水和工程養護及維修工作。沿堤各段、所都安裝了專用電話,以便聯繫和水量調度。水庫自1958年8月21日開始蓄水,最多蓄水量達3.7億立方米,到1961年累計蓄水量達15.8億立方米。在管理運用上,主要採取邊引邊用,保持庫內有一定庫容的方式,以保春冬灌溉及夏秋抗旱之用。如1959年酷暑,75天無雨,1960年春旱持續116天,利用水庫蓄水進行灌溉,一季澆地面積達400多萬畝。根據規劃,當時曾提出蓄、灌、排、航的規劃構想,曹縣還提出了利用水庫發展水產和養殖業的計畫,並在縣北關興建了魚種場,在水庫內製造了打魚船,先後發展了700多人的捕撈隊伍。1958-1961年共捕魚334萬公斤。為全面發揮水庫工程效益,曹縣縣委、縣政府並在北關茅窪搞了改窪試點,即灌溉自流化,平原河網化,遍地機井化,水力電氣化,耕地田園化,交通水陸化,水產多樣化,大地園林化,名為“八化一體”。這是第一次在平原地區提出了溝、渠、路、林、機、電、井、村統一規劃,並部分得到實施,發揮了一定效益。由於當時缺乏經驗,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造成“八化一體”工程的逐漸破壞,太行堤水庫工程於1962年停蓄還耕。後來,綜合各項因素和情況的分析,根據條件恢復啟用部分太行堤水庫攔蓄徑流及汛期多餘黃水,以資調補灌溉水源是十分必要的。為解決單縣、曹縣以及黃河故道高亢地帶的灌溉問題,1983年地區規劃利用曹縣太行堤三、四、六、七及單縣堤頭和浮崗等部分水庫,進行調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