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野人

太白山野人

海拔3767米的秦嶺主峰太白山,不但是植物王國,而且還是動物的樂園。最近有遊客稱在山上發現了野人,一時間,太白山野人之說再次引起人們關注。

事件回顧

新聞訊息

傳說中的野人 傳說中的野人

野人在太白山出沒了!”前不久,這個驚人的訊息在太白山腳下的眉縣風傳起來,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許多人都耳聞了這一訊息。太白山 神農架 是否真有 野人出沒?野人長什麼樣子?

驢友見聞

看到渾身長毛的怪物

是誰在太白山發現了野人呢?記者在眉縣採訪時走訪了許多民眾,但一時眾說紛紜。

一種說法是,來自西安的幾名遊客在太白山的深山老林中歇息時,忽然傳來一聲號叫,他們抬頭看,只見一個身上長毛的怪物在樹林裡來回穿梭,有人大喊“是野人”,嚇得幾個人撒腿就跑,差點掉到溝里。聽說那幾名遊客下山後還面如土色,幾天都說不出話來,回到西安就住進了醫院。

太白山野人 太白山野人

另一種說法是,上海的幾名驢友為探秘秦嶺主峰太白山,從周至縣的厚畛子開始攀登,在藤纏樹罩、雲遮霧障的太白山中穿行了兩天,在第三天黃昏時分,當這幾名驢友在尚未開發的東河景區一個懸崖下歇息時,忽然聽到一聲怪叫,模糊中看見一個黑影從頭頂的樹梢上飛過,仔細看早已不見了蹤影。後來一位同伴說,那個黑影渾身長毛,卻酷像人形,是用手抓著前邊的樹梢從空中飛過去的。這突如其來的一幕嚇壞了遊客。

那么,這兩個版本到底是否具有真實性?記者到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求證,公園一負責人說,大約是9月18日,有幾位西安遊客曾告訴工作人員,他們在山上碰見了野物,但是不是野人難以定論。

太白山發現野人之說,會不會是因為遊客碰見野物而演繹出來的?

目擊者說

湯峪鎮多人親眼看到野人?

為什麼太白山會傳出有野人出沒的訊息?其實,太白山有野人的說法也不是現在才有,而是由來已久。記者翻閱了有關資料和古書,發現其中關於太白山野人的記載或描述還真不少。《秦嶺主峰——太白山》中對野人的描述為“身高3米左右,渾身長毛,紅不紅、黃不黃。鼻孔朝上,兩腿直立走路。”此外,《周書》、《神異經》、《洞冥記》里也有相關記載。

記者在網上搜尋發現,有關太白山野人的條目不少,但真正說得有鼻子有眼的是今年7月網上出現的一篇題為《太白山野人之傳說》的帖子。文中稱,為了弄清太白山野人的謎團,作者曾走訪了湯峪林場的職工及當地的藥農、獵戶,其中眉縣湯峪鄉(現改為鎮)上王村一位年過七旬的村民王玉秀說,他40歲那年,和家住核桃坪的何立生一塊上山,到了荒草坪,看著前頭雪地上有一行腳印往前伸,腳印很大。他們跟蹤發現,留下大腳印的竟是一個身高在八九尺以上的人,還長著一身紅毛!同為上王村的彭華久老人說,1964年,他在太白山頂的跑馬樑上也見到過野人。那年6月的一天,他和村里一位姓袁的藥農一塊上山挖藥,看見一個滿臉滿身都是毛的龐然大物,身高有七八尺,腳有一尺長,走路一陣風,一步能跨三四尺,噼里啪啦,把好粗的樹幹都踩斷了。

野人參考圖 野人參考圖

記者在採訪中還得知,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陝西日報》等報刊就曾刊登過太白山發現野人的長篇報導。眉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祺偉告訴記者,網上的文章是他在10多年前寫的,當年他們曾三次奔赴太白山,採訪了包括森林公園職工在內的許多人。

為了進一步證實太白山有野人的說法,記者找到了彭華久的家,但彭華久幾年前去世了。他的兒子彭根良卻證實,父親在世時確實給他講過碰見野人的事。湯峪鎮上王村81歲的張金榮老人說,他年輕時在山上割掃帚,跑遍了太白山上的大山深溝,在一個叫架溝的地方,他也碰見過野人。“當時我們都不知那是什麼,只見那個怪物身高在一丈左右,渾身長紅毛,可嚇人了。”張金榮老人說,和周至、佛坪交界的交口、天橋谷等地現在還是原始森林,很少有人去過,那地方的怪物多得很。另一名叫劉懷英的村民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的丈夫趙懷生參與修森林公園的道路,在山上一個叫碓窩坪的地方,也曾碰到過野人。丈夫回家給她說,那野人渾身長毛,身高在八尺以上,走路如飛一般。她以為丈夫和自己開玩笑,丈夫卻肯定地說:“真的,全身都是毛,和傳說中的野人一樣,我親眼所見。”

工作人員表態

保護區工作人員:聽說過,沒見過

為解開野人這個謎團,記者又到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尋求答案。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郭明說,他們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時間在山上,在長達40多年的考察保護過程中,也聽說過野人的事,但都沒有見過。

相關事件

近日,“太白山有野人出沒”的訊息在眉縣風傳開來:一說是西安的幾名遊客在太白山的深山老林中歇息時看見一個身上長毛的怪物在樹林裡來回穿梭;一說是上海的幾名驢友在太白山東河景區看見渾身長毛、卻酷似人形的黑影抓著樹梢在空中飛過。

翻閱資料,發現《周書》、《神異經》、《洞冥記》、《太平廣記》等典籍中均有關於太白山野人的相關記載,可見,關於太白山野人的傳聞,從古至今就一直沒有斷過。

在網上有關太白山野人的條目不少,其中今年7月的一篇題為《太白山野人之傳說》的帖子稱,作者曾走訪了湯峪林場的職工及當地的藥農、獵戶,證明有野人的存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陝西日報》等報刊也曾刊登過太白山發現野人的長篇報導。

眉縣湯峪鎮上王村多位村民向記者講述了太白山野人出沒的故事,但太白山自然保護區負責人說,他們也聽說過野人的事,卻在長達40多年的考察保護過程中都沒有見過,野人之事可能只是一個傳說。

近日,媒體報導稱,在擱置了近30年之後,中國有關專家正籌劃對神農架“野人”進行一次大規模科學考察,希望給“給長久以來的爭論一個交代”。太白山野人之謎何時能解開?人們在期待。

有待調查

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地跨太白、周至和眉縣三縣,總面積為56325公頃。太白山是我國東經107度以東地區(第三階梯)大陸最高峰,是我國南北地理的分界線。由於特殊的氣候條件,太白山的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紅樺、冷杉等珍貴樹木和雲豹、大熊貓、金絲猴等稀禽異獸隨處可見。為解開野人這個謎團,記者又到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尋求答案。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郭明說,保護區於1965年經省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生態系統和自然歷史遺蹟。他們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時間在山上,跑遍了保護區內的山山嶺嶺,在長達40多年的考察保護過程中,也聽說過野人的事,但都沒有見過,看來野人之事可能只是一個傳說罷了。說到太白山的野人,人們就自然會聯繫到神農架。神農架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境內,是全球中緯度地區唯一一塊保存完好的原始林區。兩千多年來,中國許多典籍如《山海經》、《淮南子》、《本草綱目》等,均有關於這一地區“毛人”、“山精”和“野人”的記載。上世紀七十年代,神農架報告多起目擊“野人”的事件,引起中國科學界的關注。從1974年到1981年,科學家們先後三次組織對神農架進行大規模科學考察,並獲取了奇異毛髮、腳印、糞便和睡窩等間接材料,但一直沒有獲得活體、骨骼以及影像資料等直接證據。此後,有組織的考察活動基本停止。但一些科學家、探險家仍然熱衷於對神農架“野人”的探究。然而,至今還是沒有發現“野人”的蹤跡。近日,媒體報導稱,在擱置了近30年之後,中國有關專家將重新建立起對神農架進行“野人”考察的研究組織,並正籌劃對神農架“野人”進行一次大規模科學考察。希望通過這一次的科考“給長久以來的爭論一個交代”。那么,太白山野人之謎何時能解開?

野人特徵

太白山野人 太白山野人

目擊者陳述的野人的共同特點是:

身高3米左右,渾身長毛,紅不紅、黃不黃。

沒有看見尾巴。鼻孔朝上,兩腿直立走路……

文獻記載

歷史記載

太白山“野人”在浩翰的古典籍冊中早有記述,稱之山精、山鬼、夜叉、毛人等,從對其形狀描述來看,酷似我們今天所說的“野人”。《周書》中記述野人的形狀是:“人身毛裹,自笑,笑則上唇掩其面。”《神異經》載:“太乙(太白山古名)深山有人長丈余、袒身面毛,雄日山丈,雌日山姑,能夜叩門求物。”漢代郭憲《洞冥記》中描寫太白山野人體形是:“淳物山(太白山古名)在京西百二十里,山中有魅,其形似人,生毛、黑色,身長丈余,逢人而笑,口上唇蓋眼,下唇蓋胸,人見亦怪。或是遺下藤製草鞋長二尺五寸(漢尺),鄉人請之山大人。”

到了唐代,道教興盛,太白山地處京都長安近域,因之成為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來太白山的遊人漸多,人們遇見野人的機會也越多,這一時期,籍冊中記載,太白山野人出沒頻繁。《太平文記》就記述這了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貞元中,有韋自東嘗游太白山,住宿段將軍莊,段將軍素知其勇。一日,兩人眺望山谷,段將軍說:“過去有二僧人住在山頂,後為‘夜叉’所食,自今無人敢登臨。”自東大怒笑道:“今夜必取‘夜叉’首級。”是夜,他仗劍攀至山頂,見佛堂內鋪有細茅草,似為巨物僵臥之處,四壁掛滿熊、豕、羊肉。自東暗自思忖:“夜叉”尚未回來,於是拔下一棵碗口粗大的柏樹為杖,緊閉佛堂門,並用石佛將門緊緊頂住。不久,一“夜叉”挈鹿而至,見門緊閉不開,便用頭撞雲,立時昏撲在地。自東見狀急忙開門,用柏樹撾其腦而拽之入室。俄頃,又一“夜叉”至,亦哮吼觸門,復昏死門外,自東又開門撾之而死。遂掩門烹鹿而食。及明,斷二“夜叉”首級,回見段將軍。段將軍一見大驚異,連聲說道:“君乃晉代之周處也。”

明代徐樹丕《識小錄》中也有記載:“陳貞余母為寶雞縣令,一日,見市間有山民出售毛皮者,似猿猱而無尾,毛色棕紅,長丈余,不知何種動物,經詢問謂‘山精’也。”又據山民反映:“(山精)見人搔人掖,令人笑,人撲地而舌舔人面以為快,人屏氣佯裝死乃棄去,還視之再三,人蘇欲起則追而扼殺之。”這些古籍中記載和太白山下民間長期流傳逃避野人的方法如出一轍,可見古往今來,關於太白山野人的傳聞,絕不能全都視為無稽之談。

現代傳聞

關於太白山野人,太白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編著的《秦嶺主峰――太白山》一書這樣介紹:“……近幾年來,據當地民眾報告,太白山東側的一些地方,曾出現過‘野人’,這更加引起生物學界和人們的極大興趣。”四位直接、間接目擊者提供的地點一厚畛子、荒草坪、跑馬梁、架溝來看,都在太白山東南側一帶。出處不同與書上的記載卻極為接近。從目擊者的職業來看:採藥、打獵、深山伐木,極有可能在意外之間與野人遭遇。深山裡狗熊、豹子、野豬都是令人可恢的野獸,為什麼要講出一個與野人相遇的經歷來呢?另外,目擊者描述相同,但互不相識,時間不同,而看到的野人特點、地點卻極為接近,這便增加了太白山存在野人的可能性。

目擊

(1)目擊者之一王澤林(摘錄於中國“野人”研究會會刊)

1940年秋,徐州王澤林先生在黃河水利委員會工作,曾和同事們乘汽車由寶雞去天水。起程不久,傳來槍聲,眾人以為土匪劫路,便一直朝前衝去。大約行駛了十多分鐘,只見公路上站著一群人,眾人下車詢問,原是當地民眾打死了“野人”,死“野人”停放在公路邊,據回憶說:“野人個子很大,約有二米左右,全身都是黑紅色,又厚又密,有一寸多長。當時它面朝下臥著,車上有好事者把它翻轉身來看,原是一個母的,腹部毛色較淺,是紅色,兩個乳房很大,乳頭較紅,像是剛生過孩子不久,還屬哺乳期。頭部看起來比普通人的大不了多少,面部毛較短,臉很窄,鼻子被毛蓋著,只露兩隻眼睛,顴骨突出。因此眼窩顯得很深,嘴唇也往前突出。頭髮較短,只有一尺,長發在肩,形象極似猿人的石膏模型。野人兩肩很寬,約80-90厘米,手和足有很明顯的差異,手心、足心沒有毛,手指和指甲都很長,腳有一尺多長,腳掌有六七寸寬,足趾向前。據當地人說,發現這‘野人’已有一個多月,野人力氣很大,登山如履平地,一般人追趕不上它。它沒有語言,只會嚎叫。王先生是學生物的,所述比較具體,根據當代對野人考察所得的資料相對照,其特點為長髮披肩,眼深唇突,身材瘦長,乳房下垂,尤其手足間有明顯差異,能夠健步疾走,已遠遠超過了類人猿的形象。

(2) 目擊者之二樊井泉(摘錄於1980年第一期《化石》)。

建國初,樊井泉在西北地質隊工作,在一次沿隴海鐵路南側(秦嶺北坡)由東向西的地質普查中,在近寶雞的一個深山密林中的窩鋪里,遇到兩位長期生活在林區的老人。西北地質隊便僱請他們當嚮導。當老人介紹情況時,談到當地有“野人“出沒。每年遭遇十多次,尤其秋季在野栗林最易碰見。據說遇野人時應注意:一不能直視野人,只能偷視其動向;二不能轉身逃跑,只能緩步改變方向;突然照面,應贈物以表示敬意。

在進行休息準備轉移普查地點時,樊井泉出於好奇,以五枚銀元的酬勞,請求兩位老人帶他去看“野人”。

下面是他的自述:“第二天傍晚,我與嚮導偷偷離隊到距離約10里窩鋪的野栗林……在天空尚有餘輝的時刻,野人果然來了,還帶著一個小的,小的身高起碼有1.6米。據嚮導說已有七歲了。可能由於我的服裝不同,這母野人似乎對我十分警惕,始終與我保持200米左右的距離,而那頭小野人竟不時跑到嚮導那裡白吃他揀好的野果,那母的不時發出非驢非馬那樣的吼叫,把小的喚回身邊。眼看太陽落山,怕生意外,便匆匆趕回營地。為看個清楚,第三天又雲了。一邊假裝撿栗子,一邊向野人接近。這次野人不像頭一次那樣警覺。慢慢地母野人過來了!我不敢站起來,裝著剝栗子,用驚奇與恐懼的餘光,把它的下部看得一清二楚,形象和人的差不多,膝蓋上紅棕色的毛一點也不少,證明平日並不爬行,歸途中,嚮導還告訴我,野人住在山洞裡,洞口較小,進洞後用大石頭封住洞口以防野獸偷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