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很堅強勁健,人應該像他一樣堅強。所謂地勢坤,就是人要學大地一樣寬厚,仁愛,有包容萬物之胸懷,厚德載物,孕育萬物就是胸懷,就是氣度,大地的千姿百態,五顏六色,高山峽谷,平原江湖,都是天的運行下,形成的,也就是說大地的形成源於天。那么人就像大地,學會包容理解。

出處

這個句子出自《易經》。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流傳更廣。但兩千年來,知者多,能解者少。然而,在學術界仍有不同的解釋,目前,似乎還沒有公認的正確訓解。
清華大學校訓即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乃是引用此處。

周易原文

《易經》
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第二卦 坤 坤為地 坤上坤下。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其道順乎! 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相關詮釋

詮釋一

《易經》中認為:
乾為馬,坤為牛。
用馬來象徵天。
故,天行健,就不難理解,駿馬以形容自強不息;坤為牛,以牛來詮釋人之品德。
有些古句是不需要詳細解釋的,關鍵在於個人的體味。

詮釋二

《易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天行健”與“地勢坤”失去了對稱,原因如下:
據帛書《周易》,“乾”為“鍵”,“天行健”乃“天行鍵”,“鍵”乃“乾”之古字,而“鍵”又訓為“健”,串在一起:
天,行矣,乾(鍵)。乾,健也。
據帛書《周易》,“坤”為“川”,“勢”乃“執”,“地勢坤”乃“地執川”, “川”乃“坤”之古字,而“川”又訓為“順”,串在一起:
地,執也,坤(川)。坤,順也。
“地”也有“原初的肯定性的強力”, “執”執力為“勢”,所以“地執坤”變成了“地勢坤”。 “執”執持、執守;“勢”“勢力”、 “形勢”,坤之義大矣哉。
人參贊天地化育,參入“存在者之整體”,又能“復”,而得以“見天地之心”。天、地、人,三才而兩之,中道而行,何惑之有?
天行矣,乾。乾,健也。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執也,坤。坤,順也。君子以厚德載物。

詮釋三

“天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
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應剛毅堅卓,發奮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譯為: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詮釋三:天很堅強勁健,人應該像他一樣堅強。所謂地勢坤,就是人要學大地一樣寬厚,仁愛,有包容萬物之胸懷,厚德載物,孕育萬物 就是胸懷,就是氣度,大地的千姿百態,五顏六色,高山峽谷,平原江湖,都是天的運行下,形成的,也就是說大地的形成源於天。那么人就像大地 ,學會包容理解

詮釋四

君子像天一樣自強不息,像地一樣厚德載物。
註:
厚德載物:用深厚的品德承載萬物。
這個道理很深刻,一個有深厚品德的人,才能成為棟樑;一個自強的人,才能成為英雄!
正如詮釋三所講人應當向天和地一樣,學會堅強與包容,在穩重中走向成功!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解釋:
民國時期,梁啓超在清華大學任教時,曾給當時的清華學子作了《論君子》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希望清華學子們都能繼承中華傳統美德,並引用了《易經》上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話語來激勵清華學子。此後,清華人便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個字寫進了清華校規,後來又逐漸演變成為清華校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兩句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於此,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剛毅堅卓,發憤圖強,永不停息;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譯為: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 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國學大師,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張岱年先生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國學大師,他終生勤勉,致思學問,造福祖國的文化學術事業,堪稱一代學人楷模。 人世沉浮如電光石火,盛衰起伏,變幻難測。如果你有天才,勤奮則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沒有天才,勤奮將使你贏得一切。命運掌握在那些勤勤懇懇工作的人手中。推動世界前進的人並不是那些嚴格意義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奮、埋頭苦幹的人;不是那些天資卓越、才華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論在哪一個行業都勤勤懇懇、勞作不息的人們。 天賦超常而沒有毅力和恆心的人只會成為轉瞬即逝的火花。許多意志堅強、持之以恆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遲鈍的人都會超過那些只有天賦而沒有毅力的人。懶惰是一種毒藥,它既毒害人們的肉體,也毒害人們的心靈。無論多么美好的東西,人們只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這美好的東西是多么的來之不易。 真正的智慧總是與謙虛相連,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樣寬厚。淺薄的嫉恨和無知的輕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勞動、不尊重勤勞的表現。人們常說:播下行為的種子,你就會收割習慣;播下習慣的種子,你就會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種子,你就會收割一定的命運。 “聞雞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讓我們養成勤勞的習慣,培養勤奮的性格,收割豐收的果實! 我曾用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題,要學生寫文章。發現學生雖能從正面理解“自強不息”之意,然對其深厚的意蘊卻是不甚了了的;至於“厚德載物”,絕大多數人更是字面意思亦不能瞭然,對此我覺得非常遺憾。 我曾對人說,我國學校校訓之最佳者,當推清華大學的校訓,因為它表述的是傳統文化的精萃。“自強不息”,出於《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斷運行,這就是“天行健”的意思。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樣不斷運行,不斷努力。“厚德載物”,見《易·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土地的地勢就是厚廣,可以承載萬物,君子取法地,要積累道德,方能承擔事業。 所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要人們效法天地,在學、行各方面不斷去努力。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人源於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古代不少學者,能深刻體認這種精神並自覺加以踐履,如孔子,自述“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有一次在河邊對學生們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就是激勵他們效法自然,珍惜時光,努力進取。 明末顧炎武有詩云: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他認為“有一日未死之身,則有一日未聞之道”。王夫之於垂暮之年,疾病臥床,猶克服各種無法想像的困難,勤奮著書。《姜齋公行述》說他:“迄於暮年,體羸多病,腕不勝硯,指不勝筆,猶時置楮墨於臥榻之旁,力疾而篡注。”他們所體現的,都是這種精神。這種精神由於人們的踐履,使我們後人仍時時感受到它那幽杳的理性與璀璨的美。傳統文化中富含極有價值的東西是絕無疑義的,對這一點,人們口頭上似也都能道,然我總覺得等閒視之或視而不見者仍滔滔皆是。如此優秀的自家珍藏不知寶愛教人不可思議,近來讀到一條注釋尤讓我嘆息不已。《朱子語類》載朱子語曰:“試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贊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為聖賢……。”某大學出版社出版之《朱子語類選注》注“贊”字為“稱頌,讚美”,真是大錯特錯。這裡的“贊”,應解為“助”,人可以助天地之化育,是儒家所樂道的,這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常識。注釋者的無知令人吃驚。同書又注禪家話頭“雲在青天水在瓶”云:“要考查行為的結果,考慮到行事的困難。”更是胡說八道。如果敢於注釋古書的人如此不學淺陋,對傳統文化如此隔膜無知,則前面說到的我的學生們不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出處與意蘊,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人們已疏離到何等程度。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意思是說多做好事,善事日積月累就象滴水匯成江河湖海而升華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會受到人們的擁戴,恪守道德準則的團體就會與時俱進,健康發展。筆者認為具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之所以雖歷盡滄桑卻一脈相承依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是一代代龍的傳人上下求索揚善棄惡的必然結果。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都無不勸誡提倡人們從善。從這個角度說,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善”的歷史。所謂“善”就是“好”,“善事”就是遵循大多數人認可並遵守的行為準則或遊戲規則所做的“好事”。 最後我以“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與各位興業同仁共勉,願我們為榮譽、為國家多做“善事”,積“小善”為“厚德”。 “天道酬勤,厚德載物”,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而增厚美德以容載萬物則應該成為我們崇高不變的追求。

“自強不息”牌匾“自強不息”牌匾
“厚德載物”牌匾“厚德載物”牌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