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聖山安福寺

天聖山安福寺

天聖山安福寺位於文成縣西坑鎮天聖山。始建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史上,曾經有37位高僧在安福寺住持道場,弘揚佛法。

寺院概況

春開梨花香雪海,夏幽林海生涼風,秋染霜葉紅勝火,冬妝山水裹銀裝。

天聖山安福寺,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西坑鎮天聖山,東有全國最高瀑布“百丈漈”,南臨浙南最大淡水湖泊“飛雲湖”,西接國家級森林公園“銅鈴山峽”,北靠國家級文物古蹟“劉基故里”,並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龍麒源”交接相應,天開畫屏,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為“天下第六福地”。

文成縣域森林覆蓋率高達70.6%,空氣負離子含量高,空氣品質優於國家一級標準,地表水環境符合國家一類標準,是溫州大都市的後花園和生態屏障,是萬眾水源地和休閒度假區。

北宋《太平寰宇記》稱:“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萬山深處忽辟平疇,高曠絕塵,風景如畫,桃源世外無多讓焉。”天聖山安福寺就位於歷史上的南田區域內。

天聖山安福寺依山而建,環境幽雅,原有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四方殿及僧廂、軒房數十間。歷史上曾幾度興衰,根據《文成縣誌》、《青田縣誌》、安福寺碑記等資料記載,宋慶曆八年,心空和尚與葉氏施主辟址重建;宋鹹淳間(1247-1265年)又予重建。元代屢遭兵災,殿宇朽壞,牆垣坍塌。明崇禎九年(1636年),僧人惟秀重修。清康熙二年(1663年),明真和尚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德信和尚繼予以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又予以重修。1957年被改成下放勞動幹部宿舍,1963年改為國營苗圃。現為文成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處曲徑通幽,水清石明,本為佛教朝拜聖地,禪修養生寶所。明清時期,高士名流亦喜聚於此,吟詠題賦廣為傳頌。但興衰無常,至20世紀末安福寺僅剩半廳四方木殿、幾塊殘舊石碑等遺蹟,寺里沒有僧人,梵音不復,古蹟空存;斜陽默默,令人浩嘆。

2003年12月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天聖山安福寺在舊址復建,但其後進展緩慢。道德所在之處是為道場,名山聖地常感勝緣,為續佛慧命,弘法利生;2006年3月,上達下照法師順應政府和十方信眾誠摯禮請,出任天聖山安福寺修建委員會主任,開始全面主持寺院修復工作;2007年8月僧眾正式入寺駐錫,在政府部門和廣大信眾共同努力下,2008年4月2日順利舉行奠基典禮,諸山長老,領導嘉賓和各地信眾二千餘人參加,瑞相昭然,人天歡喜。天聖山安福寺開始進入全面修復階段。

天聖山安福寺工程計畫於2015年全面完工,工程占地面積達1410多畝,總建築面積30000平方米,計畫投資5億元。截至2012年10月底,天聖山安福寺工程完成投資1.5億元,完成計畫總投資的30%。欣逢盛世,廣大信眾翹首以待再現安福寺最初的盛景。

重建碑記

安福寺重建碑記 安福寺重建碑記

古寺溯唐朝,元和八零八;憲宗重振興,靈根再度發。

降至乾隆帝,納糧五百家;名士吟留詠,高僧三十八。
宗門禪悅處,教下妙蓮花;藥師常濟世,華頂伴煙霞。
解放無我地,苗圃長綠芽;半世驚夢醒,一朝耀中華。
國主省行文,自理莫依他;空緣照顧處,北地傑規劃。
二千零八年,盛世興梵剎;一千五百畝,天聖景色佳。
磚混與木石,十方同聚沙;歷時凡八載,物我兩無差。
和合五百眾,志業分四大;禪修養生老,慈教潤苗稼。
浙江佛學院,聖地香巴拉;如素鳴鳳閣,秀水滋荷葭。
禪關法界峻,鷲嶺千秋崖;文峰映墨池,天壇過壽塔。
香樟銀杏道,羅漢雙桂花;牡丹藥草園,紅楓浙楠華。
感得清淨居,殊勝無倫夸;都來佛座下,安心樂永嘉。
佛歷二五五八年九月三十日藥師佛誕
天聖山安福寺中興沙門達照和南謹記

寺院建設理念

琉璃光遍照 安心即是福

一、以人為本:在成就道場、成就眾生中成就參與建寺的有緣者。引導參與者內求安心,在積累福德的同時,得到法益;在此過程自淨其意、莊嚴國土,增進福慧資糧,乃至圓滿菩提。

二、珍惜機緣:建寺不唯求快,需在過程中廣結善緣,凝聚殊勝願力,成就正法道場;同時陶冶、造就人才,使大眾得以培福,積聚成道資糧,於道場硬體完善之日,亦是學人道德有成之時。(正法道場的修建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緣,是一個很好的學校,有緣者請勿錯過。事實上,末法修行不易,很多人閉門自修,遠離良師益友,福慧不具,往往到時不知如何修行下去,不知如何繼續精進成就,有人甚至錯入歧路,亦可嘆哉)。

三、不昧根本:修寺終為大眾了生死,故須弘揚祖師家風,注重真修實證。

四、利樂有情:秉承藥師佛願力,注重大乘佛法的社會實踐,以社會慈善安養為己任。觀壓力群體,思苦老人生,祥和社會,服務人群,讓佛法的甘露普滋法界。

結構

天聖山安福寺建設整體規劃

1、寺廟區

寺廟區建築分為三路:

天聖山安福寺 天聖山安福寺

東路建築依次為鐘樓、客堂、五觀堂、僧寮和方丈室。

中路建築依次為山門、靈山聖殿和藏經樓。

西路建築依次為鼓樓、雲水寮、六和樓和上客堂。

2、內院區

內院區建築有禪僧宿舍、選佛場、鑄聖廬和獅子窟。

3、廣嚴城

廣嚴城主要建築有藥師殿、懺悔堂、禪堂、教室和休閒松林。

4、一葉舟禪藝中心

一葉舟禪藝中心主要建築有寂靜禪堂、閒趣茶室、禪風茶室、茶藝演示廳、茶文化展廳和畫廊。

5、清泉素餐廳

6、安心寮

提供給修行者閉關專修或者休養身心的居所,大安心寮共6間,小安心寮共24間。

7、放生池

尋梅小徑 尋梅小徑

鳳閣、蓮池、碑亭、尋梅小徑和牌坊。

大德住持

達照法師,俗姓林,筆名天台子,1972年出生於浙江省文成縣。

達照法師 達照法師

現 任:

中國佛教協會理事

中國佛教協會教育委員會委員

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山東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

溫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

文成縣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研究生導師

浙江佛學院溫州佛學院副院長

浙江安福利生慈善基金會理事長

溫州佛教永嘉禪學會會長

溫州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

文成縣政協常委

山東省元音寺住持

溫州市妙果寺方丈

文成縣安福寺住持

修學經歷:

1989年於文成縣七甲寺依了識長老出家,屬於嫡傳天台教觀第46代;

1991年至2001年間 先後就讀於福州鼓山佛學班、南京棲霞山佛學院、北京中國佛學院;

達照法師 達照法師

1992年禮寶華山茗山大和尚受具足戒;

1993年至1994年入溫州大羅山專修;

1998年入學中國佛學院研究生院,師從方廣錩教授專攻佛教文獻學;

1999年獲得心中心法代師灌頂資格;

2001年6月獲中國佛學院佛學碩士學位;

2001年9月應邀任浙江省普陀山佛學院講師,同時三年方便閉關專修;

2004年9月出關後兼任普陀山佛學院研究生導師;

2007年6月獲得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授予天台教觀第47代法嗣。

修學研究:
長期從事天台、淨土、禪宗(永嘉禪)的修學和弘揚。

出版專著:
《〈金剛經贊〉研究》、《飭終——佛教臨終關懷思想與方法》、《永嘉禪講座(初級、中級、高級)》、《〈天台四教儀集注〉釋譯》、《雪蓮花》、《一股清泉》、《禪心密印(2010)》、《楞嚴大義》。
論 文:
《梵我一如及其演繹》、《金剛經相關的懺法初探》、《天台禪修方法及其沿革》等30餘篇。

達照法師 達照法師

弘法足跡:
2000 年 赴台灣參加海峽兩岸佛教交流研討會,發表論文 ;
2009 年 應邀參加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發表論文《人天道、解脫道與菩薩道的關係》,並接受鳳凰網華人佛教的專題訪問;
2009 年 創立了安福利生功德會,組織開展禪修、養生、懷老、慈教等四大志業;
2010 年 赴香港參加首屆中華佛教宗風論壇,主持並回應了專題演講;
2011 年 赴天台山國清寺參加“兩岸三地佛教天台宗交流大會”,做了《呼喚圓教的時代》的大會發言;
2013 年 率領溫州佛教參訪團參訪了眾多台灣佛教勝地,認真考察和學習了台灣佛教發展的特色和經驗,與受參訪的當地寺院、佛教團體就佛教文化、弘法模式、禪修思想、慈善教育等方面均進行了深入地交流和探討;
2014 年 率團赴斯里蘭卡參訪了眾多著名寺院,並與科提市西里帕勒貢巴寺進行了友好交流,簽署了友好合作意向協定書,以促進佛教的國際交流與弘揚。

多年來積極從事天台、淨土、禪宗(尤其是永嘉禪)的修學和弘揚,講經說法不輟,弘法足跡遍布海內外,曾應邀赴河北柏林禪寺、成都文殊院、重慶華岩寺、深圳弘法寺、山東大靈岩寺、廣東元音古寺、廣州光孝寺、江西廬山東林寺、福建廣義寺、上海圓明講堂、蘇州西園寺、蘇州重元寺、南京雞鳴寺、福建佛學院、浙江慈雲佛學院、溫州太平寺等眾多寺院及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復旦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等高校弘法講座,並多次赴台灣、香港、澳門弘法,提倡“教觀並重,指歸淨土”,深受大眾喜愛,弘法音像廣為傳播。

四大志業

安福禪修

安福禪修 安福禪修

提供幽靜、典雅、整潔、輕鬆、安隱的生活環境,擁有經驗豐富、具足德行、有修有證的指導禪師,依據佛言祖語、體系完整、次第分明的禪修方法。讓散亂疲憊的心靈恢復寧靜生機,令困頓得解脫,轉煩惱為安樂,適應現代人隱居、休憩、靜思、遠慮、涵養等。最終明心見性,成就無上菩提。

安福養生

安福養生 安福養生

提供優美的環境,有明亮簡潔的住房、活動區、休閒松林,擁有資深、慈悲、智慧的養生師,依據傳統和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令未安者得安樂,未調伏者得調伏,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使身心得以調理,具足充沛精力,暢享快樂人生。

安福懷老

安福懷老 安福懷老

安福懷老是我們面對老年化的社會,心懷敬老之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為社會各界受苦老人,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關懷和安頓。組織義工為孤寡老人進行精神關懷,為病患老人提供生活和精神照顧,為臨終老人往生助念。使其身心愉悅,頤養天年。

安福慈教

安福慈教 安福慈教

舉辦學生夏令營,使得我們下一代安心學習、善行孝道、福慧雙修;對貧困的失學兒童、高考貧困生以及在校困難生,進行助學和獎學。“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間互助互愛,心靈健康成長!

藝術中心

以人文、藝術的形式來體現安福利生理念,傳播佛教文化。邀請了溫籍著名音樂人吳滌清擔任藝術顧問;除安福利生義工作為藝術中心的主要成員外,還邀請電視台、電台、劇團等專業機構擔任藝術中心的成員。在未來,計畫推出音樂劇、舞台劇,並製作成微電影來豐富弘法的方式。
安福利生藝術中心於2012 年6 月14 日成立;
2012 年6 月30 日,圓滿舉行了《永嘉證道歌》吟誦晚會;
2012 年8月5日,圓滿舉行了“安心是福·梵音旭曲”鑑賞會暨《 安心是福》 佛樂專輯、《千古絕唱證道歌晚會》專輯首發式;
2013 年4 月2 日在天聖山安福寺靈山寶殿舉辦“平安祈福音樂會”;
2013 年11 月18 日,舉辦了“紀念永嘉大師圓寂1300 年大型誦讀音樂晚”;
2014 年8 月9 日晚,“天青未來雪”音樂鑑賞會在溫州大劇院音樂廳隆重舉行。

2015年11月10日,“一股清泉”詩書音樂會在文成縣文化中心影劇隆重舉行。

2016年10月29日,“皓月正當空”音樂晚會在安福寺隆重舉行。
目前,安福利生藝術中心的則旭法師已出版《安心是福》、《天青未來雪》演唱專輯;懷靜法師已出版《楞
嚴咒》、《雪蓮花》演唱專輯。

歷史

千年古剎 皇家寺院

據《文成縣誌》、《青田縣誌》、天聖山安福寺碑記等史料記載:天聖山安福寺歷為佛門聖地,道風純正、規模宏大、聲名遠播,歷史上曾幾度興衰,曾有37位高僧住持道場,弘揚佛法,以種種法門應病與藥,化人無數。

天聖山安福寺始建於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
宋慶曆八年,心空和尚與葉氏施主辟址重建;
宋鹹淳年間(1247-1265年)又予重修;
元代屢遭兵災,殿宇朽壞,牆垣坍塌;
明崇禎九年(1636年),僧人惟秀重修;
康熙二年(1663年),明真和尚重修;
乾隆十六年(1751年),德信和尚繼予重修;
同治三年(1864年)又予重修。
1942年,曾有安福寺的藥師和尚採藥救人,可謂藥師顯靈,慈悲濟世;
解放後由於年久失修,1957年又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1963年改為國營文成縣苗圃。
200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重建安福寺;
2007年安福寺僧人晉院,達照法師負責重建安福寺;
2008年安福寺重建奠基;
2014年安福寺落成開光,千年古剎,法運重興。

文物古蹟

明清時期,僧俗名流相聚於此,吟詠題賦廣為傳頌,寺內原有歷代名人楹聯、匾額及題詠等許多墨寶。

曾有明景泰元年(1450年)吏部左侍郎何文淵親書楹聯一副;

清世祖順治皇帝曾親筆為該寺院御書“大雄寶殿”;

乾隆年間,該寺屬皇帝敕封的皇家寺院,曾有青田知縣鄧公書“鷲嶺慈宗”金彩巨匾;

清光緒年間的“安福寺”石匾現在寺院保存完整無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