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在鳥上飛:醉權詩選

天空在鳥上飛:醉權詩選

醉權系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嶄露頭角的先鋒派詩人,《天空在鳥上飛》收錄的詩歌作品,突破了風花雪月的抒情濫調,以其獨特的逆異主義風格探索詩歌的現代主義理念及其表達、在當代漢語詩歌書寫中的藝術凸顯,反思當下全球化席捲而來的道德和人類生存困境。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當前對八十年代以及八十年代詩歌的關注和重新閱讀闡釋,使得詩集《天空在鳥上飛》的出版正逢其時,它提供了理解我們當下生活的一種詩化途徑,並呈現中國當代詩歌史中獨特的逆異主義風格。

作者簡介

醉權,原名潘國權。1964年生於上海,1983年上海電機學院畢業。八十年代中後期開始現代漢語詩歌的先鋒寫作歷程,對詩歌理論亦有精到的見解。
與友人創辦民間詩刊《餵》(1988),主編《中國·上海詩歌前浪》(1987)。少量作品曾發表於報刊雜誌。創作詩作近千首。現未定稿本有:《在時代的掌心》(1983-2013),文本《人框》(1992),創作隨感集《詩歌三言兩語》(2009),長詩《百年標記》(2011),系列組詩《漢字跟讀》(2013)。

圖書目錄

序:邂逅與缺失(古岡)
卷一 天空在鳥上飛
輯一:千年之影
黑髮繩索
它是我的故事中的一個題目
消失的方法
內橋
悠然地坐在結尾處
慘澹風景里的客人
第二次對天空的描述
日子要罷工
不平等細節在我體內
我正試圖縮回我的手
超越生命
發現
斷裂
黃昏
含有音樂成分的感悟
事物長出了光滑的苔蘚
地球是我唯一的家
天空在鳥上飛
以後的陽光
高大的響聲傳自我的身後
千年之影
真實性或夢的複述
台階
下沉
原處
死水
歸隊
人類呼天搶地地哭了
那些消失的名稱和實物呢
人之初性本善
生活,在一條坑道內
真實的我在L星球上
那座山
偷渡5009年
他的銅質頭像
輯二:魔椅·內裂
在地球上半集
平行線
相關的名詞
黑色的時間柔軟而刺不破
當我第二次提起你
大地的根天上的閃電
現場啊現場
今日
城市與狗
複寫紙
無題
被屠宰的蛤蟆
黑夜一跳一跳的
成功地做一塊黑暗
世界地圖
站在西歐望望自己
我的傷疤總算長到了頭
作案
門檻
這句話
一本護照
顧城——仿顧城體
給HH
獨居
別下結論

時光
愛情
一本送不出去的書
能那樣看人嗎
乾枯的雨點
美麗的附近

故事 事故
激活的漢字
輯三:母親·悲劇
背影


個人思潮
奢望
孤獨
五官之一:口
被黑暗敲醒
矮子之苦
留戀
歷程
端詳自己
霧中
問字
下面
劇本
建築風格
式微
第七感官


腦袋在脖子上遠征
我獨自坐在陽光下
一蓬毛髮
世界停經
思考之一
對置
END
藝術家:Goodern
出海去——謹以此詩獻給生命中重要的女人
英雄——關於美國影片《英雄》旁註
輯四:轉向
傍晚的月亮
靈魂
老家
三位一體
那些光把我存放在我的金屬箱子上
尚未
當年的走廊口
語言
名作選讀
習慣
高尚
幸福
在地下室想起
進化之道
制度
又是礦難
負擔
別阻止我強大
你在台北 我在上海
轉向
一頂帽子
向日葵(之一)
無窮
別樣風景
將來
家,其實可以倒放的
貼近
我只是
龍骨
此一生
太陽把我們盪沒了
另一種聲音
時間的形狀
卷二 小華女
輯一:蓮子心
引言——當你老了
第28步:我永遠是你的周末
第6步:表達
第3步:看似邂逅
第33步:如何走入你的心扉
第32步:秋聲
第31步:Y!Y!L。。。喂!喂!噯。。。
第8步:遊客或導遊
第10步:不是對岸
第26步:愛情
第12步:新星期三
第16步:陽光纜車
第15步:時光碼頭
第7步:我決定這樣喊你的名字
第41步:顏色
第38步:藝術品:家
第20步:神燈
第29步:迷戀的羔羊
第24步:宗教這東西
第21步:象徵
第36步:加入幸福的行列
第39步:走過冬天
第11步:下次有這機會
第43步:愛情故事
第19步:我們永恆的夏天
第5步:為你削一個青蘋果
第45步:彩虹之上
輯二:小華女
這輩子是你
小華女
歸宿
猶豫或拒絕
夢之素描
親手
很像是一種幻想
愛情主角
臆測
PGQH
情人
中國女子
感覺
兄妹
特邀嘉賓
坐標
夜思
如果相愛 千載難逢
心中的生長
附錄一詩歌的三言兩語(節選)
附錄二天空在鳥上飛(輯二)之前言
附錄三天空在鳥上飛(輯三)之後記

序言

序:邂逅與缺失
古岡

跟醉權認識多年,實際相處時間卻不長,他有時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幾年不聞音訊。
八十年代末的寶山,尚余怡人的田園風光。一個夏日明媚的日子,我去鬱郁的老屋子玩,碰巧那一天醉權也在,我們就這么認識了。各自都有一份與詩不相干的工作,與理想不相干的境遇,這或許就是當代詩人的命運。詩意不是從生活中提煉,而是相反,詩歌通過質疑和反叛生活,尋找到虛無的本質。結果安穩的日子搞得一團糟,換來一摞摞白紙上分行的文字。絕望和欣喜的雙重饋贈,如同醉權詩中描述的那樣,“好像我們只是緊緊拉著我們自己的黑髮/一生努力的表現”(《黑髮繩索》)。
以文會友素有傳統,醉權來過我原先單位,談詩和日常生活,也問我要過詩歌,編入他主辦的民間詩刊《餵》。當時寫詩的朋友在一起,很少一本正經談詩歌,理論總是滯後的,最多交換一下謄寫在方格稿紙上的作品。我們之間也是如此,幾乎很少談詩論畫,給我的印象,醉權被生活牽製得很厲害,諸多日常和情感生活的不順,使得他有時迫不得已地消失了。我和海岸打電話,常會問一下,你知道醉權最近怎么樣呢。失蹤,差不多成了詩人從生活中自我隱退的一種方式,以內省式的生活完成他自己的人生戲劇。那時結識的另一位寫詩的朋友,跟醉權很熟的一土,竟然一朝失蹤,至今杳無音訊。
二十多年前的一天,醉權和我們幾個人約好,一起去羊工家裡。走進柴油機廠住宅樓,我至今依稀記得,坐在他家公房裡的那種色調和氣味,以及臨走時過道和街上的情景,但我們聊了些什麼已無從憶起,我再未見過這位寫詩的朋友,各自不同的生活和寫作,一起把這段光陰留在了八十年代,醉權的這本詩集仿佛做了一個詩意上的見證。

那個時期,探索作品只好登在各地油印詩歌刊物上,雖曰探索,主旨也不錯,詩歌質量卻難免魚目混珠。醉權詩歌之所以給我留有很深印象,一個主要原因,是他作品中的現代意識:銳利而不同凡響的句子,直接穿透現實的場景,而非曖昧地塗抹色彩,或者一陣風似的飄逸而過。比如:“我的僅有的短短黑髮在頭頂上盤旋/我的僅有的邃幽目光在中國院牆上打轉”(《慘澹風景里的客人》),節奏舒緩,內涵令人尋味。什麼樣的目光能穿透中國的院牆呢,詩的含義得放在整首詩的語境中琢磨,即便如此,象徵性的語義仍然占了上風,它阻止單一化的簡單圖解和明確的釋讀。
庸俗的現實主義簡單化地將語言等同於現實本身,詩歌語言決非鏡子,能一覽無遺映照外在事物,而偽浪漫派將現實釜底抽薪,塑造一個不可靠的致幻劑。醉權作品是對兩種習以為常詩風的反叛,一是吟誦式的慣性所致,脫口而出的抒情濫調;再一個便是塗脂抹粉的獻媚,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為,寫作身份的合法性確定,需納入制度的層面,且混同族群關懷與知識分子自我節操的關係。
寫作的創造性意識,往往會帶來探索性。固有程式化的框架,經不起進一步質疑,尤其七八十年代占統治地位的詩歌意識。若詩歌寫作無此覺醒,僅僅自我宣洩,無可厚非,但難以稱為真正的創造。所謂朦朧詩派的崛起,讓很多寫作者欣喜若狂,因一種跟以前不一樣的詩歌風格,正好契合自己的心緒。我記得在大學裡拿到老木編的《新思潮》時,眼前所展示的廣闊前景,估計醉權身處同樣語境,讀著北島顧城,興奮之餘,想的更多是自己的當下,一種逼近語言極限的體驗和社會文化的交織,於是逐步融入了自身的寫作經驗。至於朦朧派的流弊,則是後話。
這就使得我們無法迴避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對現代性的反思。尤其將此意識,去審視當代詩歌版圖,無不疑惑地發覺,許多受關注的詩作背離了這個基本的出發點。詩表達情感沒錯,問題在於如何表達。是從當下攫取一片圖像,倏地一下上升到美的天空,迷醉於修辭幻覺,還是紮實但殘酷地嗅著人間的汗漬,以真為美,不忌諱醜和虛無的真實呢?答案決非簡單的兩者取一,但依然可從中覺察到一首詩,如何不受制於修辭和內在性情的迷惑,擁有直面慘澹人生的勇氣。醉權便是從這樣的起點,帶著與生俱來的敏感,寫下了他八十年代以來的第一批詩歌,編入此詩集的卷一屬於此類作品。
滄浪詩話主張,入門須正,立志須高。七八十年代無從辨識入門之道,主流弊端統轄之下,能有此認識的不在多數。我們可回頭梳理,不少如今的先鋒之作蒼白無力,源自其本人的入門不正。他們開始寫作時,青春濫情泛於言表,讀到一個個好譯本後,忽然一個漂亮轉身,成為時髦的先鋒派,其內在紋理和軌跡理應追究,先鋒派亦有偽先鋒之嫌。醉權入門的“正”,在於良好的藝術直覺、閱讀和交友,說得通俗點,正在於他的老實和端直。太聰明的人寫不好詩,文字和思想最好不要那么滑溜,有點阻礙,生澀,方可出詩歌意義上的真性情,進而到拙的地步,便入更高境界。醉權早期作品《黑髮繩索》可見端倪,“頭頂上的黑髮纏繞在一起/就具有了精神的繩索的性質”,類似的作品基質,預示了他可貴的思想意識。這批作品的釋義,作者在附錄中有所涉及,我便不再贅述。
我想說說印象頗深的《那些消失的名稱和實物呢》,它讓我看到地域性在詩歌中呈現出的質地。醉權繫上海松江人,這首詩徵用生活中的器具,從清末曾祖父,寫到七十年代的母親,涵蓋了一個世紀:
在我的魚米之鄉
“橫行”最久的
恐怕數我童年晃悠悠過的 那木橋
它比紅領巾更觸動我的內心記憶
上海縣長期隸屬松江府,與現在的所屬關係正好相反。此地長期富裕平和,除明朝偶遭倭寇侵襲,一直是帝國疆土濱海的魚米之鄉。開埠後,英法輪流租地,象徵西方啟蒙與本土文化的衝撞,“紅領巾”亦屬西方思潮,馬列主義帶來的產物。觸動作者內心的,還是童年的木橋,懷舊心緒即刻被現實裹挾了。“昔日的條條清清河/因為工業了,像舊的肇嘉浜”,肇家浜貫穿東西,流入上海縣城,系南面的主河道。“昔日”指晚清開埠前,“因為工業了”,全球工業化趨勢,顛覆了農業文明山清水秀的東方敘事,肇家浜被填平,作者好像還在借著曾祖父的眼光,蕩漾在大清的河道上。一條河的清和濁,似乎構成傳統和文明的二元對立。或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從我們當下的真實處境,即很難簡單地剝離西化影響的黏連下,來追溯那個業已逝去的傳統中國。
接著作者掠過二十世紀中國革命,記憶中的“銅菸斗”、“縷縷灰煙”、“八仙桌和嚴謹的老藤椅”、“清末的舊宅”、“爬滿的常春藤”和“母親的那台全木質織布機”,拼出一幅歷史的鑲嵌圖。物體自身的光澤,在遮蔽歷史的同時,昭示器皿背後喑啞的玄機,它成了無聲的旁證,比易朽的肉體更長久地擺在那裡,哪怕流離失所,也銘刻在作者沒法擺脫的血脈中,這首詩便是例證。克服了作品成像中高度概括的抽象嗜好,細節本身不再成為令人隨意擺布的道具,地域性特徵的介入,使得作者的感受找到了紮實的地基,一段情感的指向,有了可靠的人性厚度。到了這時,如何處理細節,不流於瑣屑、物質化,又能提升地域的局部穿透力,使得它不僅僅自我陶醉,而在宏大敘事的普遍倫理中贏得合法性,顯得至關重要。作者正在創作的大型系列組詩《漢字跟讀》,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而生髮的。
當代漢詩的現代性,基本由艾略特、龐德奠基,波德萊爾確是現代主義的源頭,從“影響的焦慮”而言,對漢詩影響不大,英美和俄羅斯的影響可見一斑。意象派首當其衝,用意象,而不是直抒胸臆,按艾略特的說法,還要克制感情來表達感情。醉權基於他在創作實踐中的經驗和理論素養,提出了“異逆主義”這個詩學概念,不僅注重創作手法的變化,更是在詩的解構上,用異逆思維重新構造詩的特徵,由“異逆”去闡述和產生新的作品,對“天空”和“大地”的異逆,進而關懷人的根本所在。本詩集卷二:《小華女》是愛情詩結集,涉及感情的領域,和現代性的呈現形式,似乎存在悖論,較難兩全。“我朝前走了一步/圍牆就倒下了/我向後縮了一步/圍牆反方向也倒下了”是《獨居》的開頭,用一種無奈詼諧的語調,表現獨居和失戀的宿命,無論怎么樣,結局都是注定了的。結尾傷感地寫道:“即使墓地 也是你 最後的碼頭。”

醉權借用反諷、象徵來削弱內心澎湃的抒情,如《岸》中的娓娓道來異常冷靜,“現實像一塊很薄很薄的玻璃片/手指劃破後血很會笑”,內心的一種難以言說的刺痛感,用玻璃這個意象難忘又準確。與此開頭的硬朗形成反差的是,後面的柔情令人心悸:
我真想把你想像成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
我也不過十一二歲
那樣我可以聽到你問起
夕陽是什麼顏色
風有多大
生命的岸總會隱約浮現一個揪心的影子,我們捏碎時光,壓縮和變形,那比往日更早的往日在哪裡呢,把青年的錯過想像成少年的重新邂逅,詩意的置換中,固定住了那個匆逝的倩影。醉權內心的抒情狂熱,通過現代主義硬朗的冷處理,變成了更深層面上的狂熱:即隱含一個追問,問時光和流逝要一個形而上的終極說法。
同樣,今天回眸八十年代,一種重塑黃金歲月的衝動肯定會驅使著我們,我覺得,邂逅和缺失同樣變得豐盈起來了。
附錄二:天空在鳥上飛(二)之前言
醉權
其實在我此刻的眼前,好像有五種元素組合的畫面,簡潔,靜謐。一種人文糅合其中的自然,是畫,是詩。這五種元素是:河面,拱橋,蘆葦,小船和畫的右上角或詩的左下角的------藍天。
我,一個很大的停頓.顛沛流離而出現的一種橫斷面式的空白,此刻看,也是一種奇景。好像靈魂必須要一次發酵.當年的蘭波扔下一堆詩稿,像漂流的醉舟,一路去,再沒有回來。我回來。
詩,這人類文化的搖手。我再搖。
全新的視覺漸漸清朗.我知道雕刻的刀再往下移一點點,我努力接近,當代的眼神,人類移動過來的眼神。像瓦雷里:“我將成為你的沉思之影的安息處”。我用他的話對他說。
幾乎相隔十年,我再次聯繫上昔日朋友海岸,讀到他來自生命底部的詩歌,讓我驚醒。隨後電話里傳來鬱郁依然爽朗的獨特口音。這些年我搬家不下十多次,很多書籍散去,鬱郁的<>被我翻來覆去,像一份真情。而古岡已聽不出我在電話里的聲音,可想十年的牆真的很厚。.他們的詩,都在,金屬色澤的鏈條。
在白話詩歌將近一百年之際,我感到一種壓力,我自己活著展開的意義,再次握住這把搖手柄,心潮澎湃。
決定整理自己的詩稿。已寫的<>分三集收。.第一集,以91年90年作品為主;第二集以89年88年作品為主;第三集87年以前的作品。並在每集收錄部分以後的作品。二十年或更長的時間跨度。讓詩本身移動,它在說出。它幫我尋求更佳的闡述點。
今天,靜下心,關於詩歌的意義盤旋在我大腦的天空,感覺要寫作的很多很多。
好像傳播是暫時跟我遠離的東西。無奈的不能有效的傳播,那只是歷史的一次笑話。因為這樣的笑話,詩人更會自覺地完成他們的使命。就像里爾克闡述的:上帝需要他們。
2008.10.1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