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福十二年

天福十二年,是指公元947年。

歷史紀年

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

史料記載

桑維翰被殺
後晉開運三年(946)、契丹會同九年十二月,契丹先鋒張彥澤入大梁,殺桑維翰。桑維翰(898——946),字國僑,洛陽人。後唐同光進士。後晉高祖石敬瑭節度河東,據太原反後唐,桑維翰參與其謀,並作書求援於契丹。當遼太宗耶律德光猶豫不決時,桑維翰力爭,促使耶律德光扶立石敬瑭為皇帝。後晉立國,桑維翰任翰林學士、中書侍郎平章事、樞密使等職,後出為相州節度使、晉昌節度使。天福七年(942)復為樞密使,封魏國公,不久即受冷落。桑維翰一貫主張後晉聯合契丹,與契丹修好。其死後,耶律德光還深表遺憾。
景延廣卒
契丹大同元年(947)正月,後晉西京留守景延廣被遼所獲,在押中乘守者不備,自殺而死。景延廣(892——947),字航川,陝州(今河南三門峽西)人。後晉時為天平節度使、侍衛馬步都虞侯。後晉高祖崩,景延廣與馮道立晉出帝,加同平章事專朝政,景延廣對外主張抗契丹,力爭出帝對契丹稱孫不稱臣,曾對契丹使節稱,晉有十萬口橫磨劍,契丹要戰則早來。景延廣雖有豪氣,但缺乏指揮作戰才能,開運元年(944)對契丹一戰,景延廣指揮有誤被罷兵權,為西京留守。契丹滅晉,以景延廣首倡不臣之議,以必得之,景延廣被俘自殺。
趙在禮卒
契丹大同元年(947)正月二十五,原後晉晉昌節度使趙在禮自長安(今西安)赴大梁,朝見契丹,途中行至鄭州,因聽說同州節度使劉繼勛被契丹囚禁,驚懼之下自絞而死。趙在禮(882——947),字乾臣,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後唐莊宗末年為效節指揮使,同光四年(926)初,鄴都兵變,趙在禮被亂兵推為首,稱魏博留後。兵變導致莊宗亡國,明宗入郡大統。趙在禮為避禍出為橫海節度使,後歷鎮泰寧、匡國、天平、忠武、武寧、歸德、晉昌等鎮,善聚斂,所至邸店羅列,積財鉅萬。趙在禮在宋州歸德軍時,百姓苦其不法,得知其將遷鎮,互相慶賀視為拔去眼中釘。趙在禮得知後,特請留鎮一年,在宋州境按人頭徵收稅錢,每人一千,稱為“拔釘錢”,一年獲錢百萬。
劉知遠南入洛、汴
遼大同元年(947)二月,劉知遠稱帝後,下詔罷諸道為遼所括錢帛,不問脅迫為使的晉臣,令赴河東,命諸道殺遼人。陝州(今河南陝縣)保義軍指揮使趙暉等殺遼節度副使,斬遼使者,附河東。晉州(今山西晉縣)民殺遼括率錢帛使,軍將藥可福、張晏洪籌以州附河東。劉知遠又傾出內府積蓄賞賜將士,下詔安集農民及逃入山谷躲避遼兵的百姓。三月,遼太宗耶律德光追於中原百姓的反抗,自大梁(今河南開封)北遷。五月,劉知遠採納郭威之謀,取道晉、陝趨洛、汴,以弟太原尹劉崇為北京留守。河東大將史弘肇此時巳破澤州(今山西晉城),繼之又得河陽(今河南孟縣)。劉知遠一路兵不血刃,於六月入洛陽,焚毀了受遼補署官員的告牒,以示眾人不必自疑,派人密往大梁,殺遼所立後唐明宗之子許王李從益及王淑妃,隨即入大梁。原後晉藩鎮紛紛投降。劉知遠改國號為漢,仍沿用天福年號。
武行德據河陽叛遼
遼大同元年、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四月,遼太宗自開封北返故國,將搜羅的後晉鎧仗裝數十艘船,準備以開封溯黃河運回遼,命寧國都虞侯武行德率部押運護送。武行德行至河陰(今河南鄭州北),將鎧仗散給部下,殺遼監軍使,又乘遼河陽節度使離鎮之機,乘虛占據河陽(今河南孟縣),眾人推武行德為河陽都部署。武行德派人通報後漢。又誘殺了遼武定節度使方太,後漢以其為河陽節度使。五月,遼河陽節度使崔廷勛、耿崇美、奚王拽刺等合兵逼河陽,嵩山民帥張遇率眾數千救之,敗死;武行德亦敗,閉城自守。崔廷勛等聞後漢將史弘肇得澤州(今山西晉城),解圍,武行德與後漢軍會合。
遼囚趙延壽
遼幽州盧龍節度使、燕王趙延壽,後唐末年隨父趙德鈞降入契丹,數次為契丹先鋒南侵。遼太宗原許願滅晉之後扶持趙延壽為中原皇帝,契丹滅晉,趙延壽曾勸阻遼太宗盡殺後晉降卒,但遼太宗即得中原不願他人染指。遼大同元年(947)二月趙延壽求為皇太子,遭拒絕,遷為中京(今河北定縣)留守。遼永康王耶律阮(兀欲)及南、北兩院大王相繼到中京,耶律阮控制了中京各門管鑰及倉庫出納。同年四月,遼太宗卒,耶律阮自立為帝,是為遼世宗。五月,世宗乘飲酒之際扣壓了趙延壽,使之隨歸北方。趙延壽於遼天祿二年(948)卒於遼。
恆州逐麻答
遼大同元年(947)、後漢天福十二年,遼世宗北上時以安國節度使麻答留守中京(即恆州,今河北正定)。麻答貪猾殘忍,捕村民,誣以為盜,推面、挖眼、斷腕、焚炙而殺之。七月,麻答派人督運於洺州(今河北曲周西南),洺州防禦使薛懷讓得知劉知遠入主大梁(今河南開封),殺遼使者,降後漢。遼留在恆州的兵力不足二千,而麻答命有司按一萬四千人供給,餘額盡入於己;又常懷疑漢人士兵,扣漢人士兵給養給胡兵,引起怨憤。八月,軍將何福進、李榮等人乘恆州出兵攻洺州,城中所留只有八百人,起義攻入軍府,占據甲庫,把武器發給漢族士兵及百姓,與遼兵作戰,推護聖左廂都指揮使白再榮為首。麻答走保北城,適值遼援兵入城,殺死漢民二千多人;起義士卒奮勇作戰,數千村民在城外助威,麻答等人逃往定州(今河北定縣),後漢復以恆州鎮國軍為鎮州成德軍。以白再榮為成德留後,白再榮貪虐,拘漢人事麻答者以取其財,恆州人稱之為“白麻答”。
杜重威叛漢
原後晉成德節度使(今河北大名東北)杜重威掌握重兵,後晉開運三年(946)抵禦契丹時,卻於陣前投降契丹,致使後晉亡國。後漢立國,杜重威內常疑懼,請遷鎮。後漢天福十二年(947)七月,後漢遷杜重威為歸德節度使,杜重威又拒不遷鎮,反而向留守恆州(今河北正定)的遼將麻答求援,麻答派楊袞率一千五百人赴之。閏七月,後漢削杜重威官爵,以高行周為招討使,慕容彥超副之,以討杜重威。後漢軍主副帥對攻城的意見不一致,九月,後漢高祖劉知遠親征鄴都(成德軍治所)。十月,後漢軍攻城,傷萬餘人,死千餘人,不克而止,城中將士因糧食漸盡多出降。劉知遠在大梁(今河南開封)時曾殺遼留戍大梁的幽州兵,此時隨楊袞增援的二千幽州兵助杜重威拒後漢軍,因此後漢久攻而不能克城。十一月,鄴都城中糧盡,杜重威開門出降,此時城中餓死者已占十之七、八。後漢殺幽州將校十餘人,放歸士卒;又殺杜重威牙將百餘人,以杜重威家資賞戰上。以杜重威為太傅兼中書令、楚國公。後漢乾佑元年(948)正月,後漢高祖卒,蘇逢吉以遺詔收斬杜重威及其三子,磔屍於市。
南漢劉弘熙大殺諸弟及功臣
南漢中宗劉弘熙自應乾元年(943)弒兄自立,深忌諸王。當年五月,循王劉弘杲請求殺劉思潮等人以順人情,劉弘熙不許。劉思潮等反而譖殺了循王。至乾和二年(944)三月,劉弘熙派其弟中書令,都元帥越王弘昌謁陵,中途派人殺了越王。當年又幽弟齊王劉弼於私第,鴆弟鎮王劉弘繹於任所。乾和三年(945),殺弟韶王弘雅。又殺當初參預弒兄的劉思潮等四力士。左僕射王翷曾勸南漢高祖劉龍立越王,於是被貶為英州刺史,還未到任就被殺於途中,南漢朝野上下人人無以自保。與劉思潮等人一同弒殤章的陳道庠知劉思潮等被殺,不自安。特進鄧伸送他一部《漢紀》,陳道庠還不知何故,鄧伸說告訴他其中有誅韓信、醢彭越之事,讓他好好看看。此事為劉弘熙所知,族殺二人。至乾和五年(947)九月,劉弘熙深恐諸弟及其子與之爭國,於同一天殺齊王、貴王、定王、辨王、同王、益王、恩王、宜王諸弟,並殺盡諸王之子。劉弘熙於離宮之中設鑊湯、鐵床、刳剔等刑具,號稱“生地獄”,殘虐無比。
吳越胡進思擅行廢立
吳越內衙統軍胡進思常干預政事,深為吳越王錢弘倧所惡。胡進思曾建議讓福州降將李孺贇(李仁達)回治所,後李孺贇復以福州降南唐,為吳越所殺,錢弘倧責備胡進思,胡進思更不自安。錢弘倧與內衙指揮使何承訓、內都監使水丘昭券謀逐胡進思,但又怕胡進思的勢力難制,一時猶豫未決。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十二月三十日,胡進思帥親兵入天策堂,正在宴請將吏的錢弘倧不能制,逃入義和院,被胡進思反鎖其中。胡進思矯詔迎立錢弘倧之弟、同參相府事錢弘倧為王,殺水丘昭券等人。
錢弘俶領吳越
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十二月,吳越內街統軍胡進思廢吳越王錢弘俶,迎立錢弘倧為鎮海,鎮東節度使,錢弘倧堅持保全兄長為條件,胡進思許。後漢乾佑元年(948)正月初五,錢弘倧即位,赦境內租稅;遷錢弘倧於衣錦軍私第,並遣匡武都頭薛溫護衛廢王。後胡進思詐稱命謀錢弘倧,為薛福所阻。胡進思也因此憂懼而死。八月,後漢以錢弘俶為東南面兵馬都元帥,吳越國王。錢弘俶(929——988),字文德,錢元瓘第九子。後晉天福四年(939)為內衙諸軍都指揮使、檢校司空。開運四年(946)三月出鎮台州。十二月為胡進思所立。宋開寶九年(976)朝於宋,太平興國三年(978)舉境歸宋,端拱元年(988)卒。謚忠懿。
晉帝北遷
遼大同元年(947)正月,契丹滅晉後,降後晉皇帝石重貴為負義侯,遷晉帝及家人於大梁封禪寺,備受困窘、凍餒,準備將晉帝等遷往黃龍府(今吉林農安)。正月十七日,契丹以三百騎兵押送晉帝及太后等北遷,原晉權臣中書令趙瑩、樞密使馮玉等隨行。一路缺衣少食,晉舊臣或不敢進見或為契丹所阻。出塞之後,契丹不再供給,並強迫晉帝、太后拜遼太祖耶律億(阿保機)之墓,備受屈辱。晉帝、太后欲自殺,未果。遼永康王耶律阮(即後之遼世宗)想將晉帝留於遼陽。遼大同二年,晉太后遷往建州(今遼寧朝陽西南),次年晉帝亦遷至建州。建州劃五十多頃地給晉帝一行耕種,直至後周顯德(955——959)初,晉帝等尚生活於北方。
契丹打草谷,括錢
契丹會同九年(946)十二月,契丹滅後晉,三十萬鐵騎直驅入中原。次年,即遼大同元年(947),遼太宗耶律德光入大梁,為保證遼軍的供給,遼太宗採用北方遊牧民族的習慣,令騎兵四出以牧馬為名剽掠,稱"打草谷"。大梁、洛陽及周圍州縣數百里之內財產牲畜為之一空,晉朝百姓遭殺戮。為賞賜南下遼軍,耶律德光又命三司籌措賞賜之物,括都城士民錢帛,自將相以下均不能免;又分派數十人往諸州括借,民不聊生。而所括得的錢財,均收入內庫,準備運回北方。中原百姓怨聲載道,因苦於遼暴政,開始奮起抗爭。後耶律德光自認有三失致使天下叛,其中二為打草谷,一為諸道括錢。
劉知遠河東稱帝
遼大同元年(947)二月,原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以遼滅後晉,中原無主,於太原即皇帝位,不改晉國號,以當年為天福十二年。六月,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劉知遠(895——948),即位後改名為暠,沙陀部人。後唐時,為河東節度使石敬瑭部下押衙,石敬瑭密謀河東稱帝,劉知遠頗與其謀,但劉知遠不贊成石敬瑭對契丹稱兒、稱臣、割地、輸財的做法,以為父事契丹太過,歲輸金帛邀契丹發兵即可,不必割地,否則以後為中原大患,不為石敬瑭所納。後晉建國,劉知遠先後為陝州、許州、宋州節度使,鄴都、北都留守,天福七年(942)封北平王。劉知遠在河東殺吐谷渾部白承福等,收其精兵財產,河東富強冠於諸鎮。契丹攻晉,河東僅自保,但不出軍援助後晉朝廷。契丹滅晉,劉知遠曾派使上表奉賀。劉知遠稱帝後,遼太宗因中原人民反抗而北歸,劉知遠乘虛揮兵入大梁(今河南開封)。漢乾佑元年(948)正月卒,廟號高祖。
遼難制中原
遼滅後晉後,縱遼兵打草谷,又遣使括民財,其殘暴的統治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後晉時曾建有鄉兵,號“天威軍”,不久即罷,未能用以禦敵。此時紛紛相聚起義,多時達數萬人。遼大同元年(947)二月,滏陽(今河北磁縣)梁暉帥數百人投河東稱帝的劉知遠,劉知遠命其取相州(今河南安陽),梁暉乘遼相州無防備,夜襲成功,殺遼兵數百人,逐遼守將。遼鎮守節度使耶律郎伍殘虐,澶州(今河南濮陽南)義軍首領王瓊率千餘人攻州牙城,後兵敗為遼所殺。當時東部人民義軍蜂起,攻陷了宋州(今河南商丘)、毫州(今安徽亳縣)、密州(今山東諸城),遼太宗耶律德光不禁嘆息,不知中國人如此難制!嵩山民張遇立後梁後嗣朱乙為帝,率萬餘人攻鄭州,敗;伊闕民帥稱天子,攻洛陽,亦敗。後遼太宗北歸時自認打草谷、括民財致使天下皆叛。
後蜀復前蜀疆土
後蜀廣政十年(947)、後漢天福十二年、遼大同元年正月,遼滅後晉後,原晉雄武節度使何重建殺遼使,以秦(今甘肅秦安西北)、階(今甘肅武都東南)、成(今甘肅成縣)三州降後蜀。二月,後蜀秦州宣慰使李繼勛、興州刺史劉景攻拔固鎮(今甘肅徽縣),何重建請求後蜀軍與成、階兵共同拒守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以取鳳州(今陝西鳳縣),後蜀調三萬七千山南兵援助,何重建等攻鳳州,不克。三月,後蜀又詔山南西道節度使孫漢韶往鳳州行營,以防失固鎮,而切斷通興州(今陝西略陽)的道路。孫漢韶率二萬軍隊屯於固鎮,攻鳳州。四月,後晉鳳州防禦使以州降後蜀,於是後蜀盡有秦、鳳、階、成之地,復前蜀疆土。
府州折氏朝後漢
党項折氏世代居於府州(今陝西府谷),州刺史、防禦史折從遠後唐、後晉時都曾助中央王朝抵抗契丹。後漢高祖劉知遠河東稱帝,天福十二年(947)四月,折從遠入朝,避劉知遠諱改名從阮,後漢於府州置永安軍,析振武之勝州(今內蒙托克托南)及沿黃河與鎮屬之,以折從阮為節度使,賜功臣名號。乾佑元年(948),漢隱帝又加其特進、檢校太師。三年(950)三月,折從阮舉族入朝。四月後漢徙折從阮為武勝節度使(今河南鄧縣)。五月,又以折從阮之子府州蕃漢馬步都指揮使折德扆為府州團練使。
契丹北歸
契丹滅晉後,曾想長久地占領中原,然而未能實現,因其殘暴的統治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契丹見據守困難,遂生北歸之意。遼太宗大同元年(947)三月,遼太宗耶律德光以中原人難以治理為由,決意撤離大梁北返,這時遼準備北運的鎧仗在河陰(今河南鄭州北)被負責押運的武德行等搶走,並殺死契丹監軍,占據河陽(今河南孟縣),公開反叛遼國。耶律德光在北歸途中得知河陽之亂後,嘆息道,我有三處失策,活該天下叛我,一失為諸道括錢,二失為令契丹人打草谷(即以牧馬為名四處剽掠),三失為不早遣各節度使還其藩鎮。四月,耶律德光在北歸途中得病,暴死於殺胡林(今河北藁城西南)。當時正值盛暑,為防屍腐,隨從們剖開其腹,盛上數斗鹽,載之北去。中原人稱之為“帝羓”。這時漢人趙延壽自稱受皇帝遺詔,要統領南朝軍政大事,但旋即被耶律阮發動政變推翻,耶律阮遂在耶律安搏與南、北院大王耶律吼、耶律斡等的擁戴下即帝位(是為遼世宗),繼續北歸。耶律阮即位引起述律皇太后的強烈反對,於是她於六月另立遼太祖之子耶律李胡為帝,發兵拒遼世宗一行,但最後耶律阮控制住了局勢。閏七月,遼世宗返回上京(今內蒙巴林左旗南),述律太后和耶律李胡投降,遼世宗把述律皇太后幽禁在遼太祖陵墓處。同時,自稱天授皇帝,並改元天祿,大赫天下。
遼耶律德光卒,耶律兀欲自立
遼大同元年(947)、後漢天福十二年四月,遼太宗耶律德光北歸途中病死於欒城(今河北)殺胡林。時屬盛暑,為防屍腐,從者剖其腹,實鹽數斗,載之北去,南人謂之“帝耙”。遼耶律安搏與南、北院大王耶律吼、耶律斡等擁人皇王耶律信(突欲,即李贊華)之子、永康王耶律兀欲為親,是為遼世宗。六月,述律太后聞知遼世宗自立,另立遼太祖之子耶律李胡為帝,發兵拒遼世宗一行。排陣使李彥韜則降世宗。閏七月,遼世宗返上京(今內蒙巴林左旗南),述律太后、耶律李胡降,遼世宗幽述律太后於遼太祖之墓。九月,遼世宗上尊號為天授皇帝,大赦,改元天祿。
楚馬希范卒,馬希廣襲位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五月,楚王馬希范卒。對繼立何人,楚大臣分為兩派。都指揮使張少敵、都押衙袁友恭以為馬氏諸子中武平節度使、知永州事馬希萼年紀最長,宜立之,否則難免不生事端;而長直都指揮使劉彥韜、天策府學士李弘皋、鄧懿文、小門使楊滌等則認為應立馬希范弟武安節度副使、領鎮南節度使馬希廣。馬希廣性格怯懦,不能自決,劉彥韜等人遂稱馬希范遺命,立馬希廣。七月,後漢以馬希廣為天策上將軍、武安節度使、江南諸道都統兼中書令、封楚王。
吳越錢弘佐卒,錢弘倧襲位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六月初二,吳越王錢弘佐卒。遺令以弟丞相錢弘家繼之。十三日,錢弘家即位。八月,後漢以錢弘倧為東南兵馬都元帥、鎮海、鎮東節度使兼中出令,吳越王。以前,吳越用契丹會同年號,自是改奉後漢正朔。錢弘倧(928——971)字隆道,錢元瓘第七子。後晉開運元年(944)為東府安撫使,授檢校太尉,不久拜丞相。嗣位後半載為胡思進所廢。宋開寶四年卒,謚忠遜。
荊南與後漢絕交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六月,荊南節度使、南平王高從誨上表賀後漢高祖劉知遠登極,進金花銀器一千兩,以及錦羅等物,求郢州屬荊南,為後漢所拒,高從誨遂拒不受後漢加恩使。九月,後漢天雄節度使杜重威叛,高從誨乘機發水軍襲襄州(今湖北襄樊),為後漢山南東道節度使晏審琦所敗;又攻郢州,復大敗。高從誨遂絕後漢,附於南唐、後蜀。後又因北方商旅不至,致使境內貧乏,於乾佑元年(948)六月上表又後漢謝罪,復修藩鎮之禮。
後漢王章聚斂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閏七月,後漢以王章為三司使。舊制,田稅每斛加二升,稱“雀鼠耗”,王章令更輸二斗,稱“省耗”;原出入錢幣均以八十為陌,王章始令入八十為陌,出為七十七,謂“省陌”;有犯鹽、礬、酒麴禁者,錙銖涓涓皆死罪。百姓愁怨,不數年民力大困。
後漢嚴盜賊之法
後漢天福十二年(947)八月,以天下紛亂,盜賊眾多。嚴盜賊之法,敕命凡捉獲強盜,不計贓物多少,按驗不虛,皆處死。並分派使者逐捕。
後漢和市戰馬
契丹滅後晉時,曾驅趕後晉戰馬二萬匹歸其國。後漢立國後,以戰馬缺乏,於天福十二年(947)八月,詔於河南諸道未經剽掠處買士民馬。十二月,又詔天下諸州府和買戰馬。
後蜀北伐受挫
後蜀廣政十年(947)、後漢天福十二年十月,後漢晉昌節度使趙匡贊因其父趙延壽為遼重臣,恐不能為後漢所容,派人請降於後蜀,並請求後蜀自經南山子午谷路出兵接應。十二月,後蜀又派人招降後漢鳳翔節度使侯益。並以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為北面行營招討安撫使,率何重建、韓保貞等領五萬兵馬,分別由散關(今陝西寶雞南)、隴州(今陝西隴縣)擊鳳翔(今陝西鳳翔北),以協助侯益;以奉鑾都虞侯李廷珪率領二萬兵馬取道子午谷,援長安接應趙匡贊。侯益以鳳翔降後蜀,併合趙匡贊一起請求後蜀出兵定關中。次年正月,後漢聞關中降蜀,派左衛大將軍王景崇等,以保護回鶻使者為名,率數千禁軍奔赴關中,而趙匡贊、侯益又重新降附於後漢。後蜀李廷珪欲回師,被王景崇擊敗於子午谷,張虔釗軍則為侯益所拒,回師途中,為王景崇串鳳翔、隴、邠、涇,鄜、坊等兵追擊,敗於散關。蜀軍回師,張虔釗以無功而返,至州慚忿而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