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醫學院

天津醫學院

天津醫學院是天津醫科大學的前身。天津醫科大學的前身天津醫學院創建於1951年,是新中國成立後經國務院批准新建的第一所高等醫學院校,著名內分泌學家、醫學教育家朱憲彝教授首任校長。1996年,天津醫科大學通過國家“211工程”預審,1999年在國家計委立項,躋身於97所全國重點建設高等院校的行列。學校現有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7000餘人。其中,研究生1592人,留學生700餘人。學校現任黨委書記為張連雲教授,校長為著名腫瘤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教授。學校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院校。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天津醫學院天津醫學院
天津醫學院
1951年3月,天津市政府批准成立籌委會;1951年6月16日天津市政府發出政府令,任命朱憲彝為天津醫學院院長,宣告天津醫學院正式成立。學校於1952年7月招收了首屆50名學生。
“文革”時期,學校教學中斷,科研停頓,秩序遭受嚴重破壞,學校在艱難中前進。1958年,天津劃歸河北省轄市,學校更名為天津醫科大學,1962年9月復命為天津醫學院。
1977年,開始恢複本科招生。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夜大學等教育培訓也在積極興辦。
1981年,衛生局批准河東醫院等作為教學醫院,臨床教學逐步走上正規。
1987年,學生被國家教委確定為招收來華本科留學生學校。
天津醫科大學
為進一步最佳化布局,整體提升天津市高等醫學教育水平,1993年12月,經市委市政府批准,報請國家教委同意,天津醫學院與天津第二醫學院合併組建天津醫科大學。
1994年6月16日,天津醫科大學成立大會舉行,學校歷史翻開新篇章。
1996年12月,天津醫科大學通過教育部預審,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
1997年,學校正式成立了中西醫結合國際學院,留學生教育走上正規化、特色化道路。
2003年,研究生院正式成立。
2005年,天津醫科大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獲準一級學科博士授予點,學校博士點達到44個。
2006年,天津醫科大學被選為全國西醫來華留學生教育專家組成員單位。

學術研究

科研建設

實驗室

衛生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重點實驗室
衛生部激素與發育重點實驗室 乳腺癌防治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腫瘤防治重點實驗室
免疫微環境與疾病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泌尿外科基礎醫學重點實驗室
中樞神經創傷修復與再生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神經損傷變異與再生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肺癌轉移與腫瘤微環境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醫學表觀遺傳學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臨床藥物關鍵技術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腫瘤免疫與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
天津市功能影像重點實驗室
研究中心
天津市基礎醫學研究中心 腫瘤納米技術研究中心
研究所
天津市內分泌研究所 天津市腫瘤研究所 天津市神經病學研究所
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 天津心臟病學研究所 天津市醫學檢測技術研究所
天津影像醫學研究所 天津普通外科研究所 天津性傳播疾病研究所
天津市眼眶病研究所 天津市感染性疾病研究所 天津市肺癌研究所
天津市老年病學研究所 天津市麻醉學研究所
協同創新中心
天津醫學院天津醫學院
天津醫學表觀遺傳學協同創新中心

天津醫學表觀遺傳學協同創新中心是依照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頒發《關於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畫的意見》而成立的科研組織。其以“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為根本準則和出發點,積極整合天津醫科大學在表觀遺傳研究領域的領先優勢及其附屬醫院在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的臨床優勢,聯合南開大學、瑞典卡羅林斯卡分子醫學中心(CMM)等研究機構和企業創建的符合國際慣例、具有中國特色、吸引國際一流人才的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1996年至2011年,學校共承擔國家科技攻關、“863”、“973”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天津市科委、教委、衛生局等縱向科研項目2085項,其中國家級355項。獲省部級及其以上科技獎勵328項,獲國家級科技獎勵10項,其中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三等獎2項,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際合作獎1項;獲得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獲省部級獎勵241項,其中一等獎13項、二等獎65項。

學術期刊

《天津醫科大學學報》:“中國科技統計源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
《國際內分泌代謝雜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
中國腫瘤臨床》:"中國生物醫學核心期刊","中國腫瘤學核心期刊"。
《透析與人工器官》: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版)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收錄期刊,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收錄期刊。
中國肺癌雜誌》:Medline/Pubmed/IndexMedicus、DOAJ、CABAbstracts、CSA、EBSCO-CINAHL、GlobalHealth、IndexCopernicus、ElsevierEMBASE/SCOPUS、CA、HINARI等資料庫收錄,已被收錄為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為國家腫瘤學核心期刊。
《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英文版)》:國家一級核心刊物。本刊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誌》:《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收錄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

辦學規模

院系設定

基礎醫學院 公共衛生學院 藥學院 護理學院 醫學影像學院 醫學檢驗學院 醫學人文學院
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醫學英語與健康傳媒學院 國際醫學院 第一臨床醫學院 第二臨床醫學院 腫瘤臨床學院 口腔醫學院
眼視光學院 臨床醫學院 康復與運動醫學系 社會科學部 外語教學部 體育教學部

繼續教育學院

師資力量

截至2013年12月31日,學校有教職工8683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161人,包括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563人,副高級專業技術人員987人,博士生導師219人,碩士生導師727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人事部、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2人,中國名醫百強榜百強名醫3人,“長江學者”教授、“千人計畫”等進入國家級人才資助項目人員30餘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164人,天津市授銜專家29人。
兩院院士

郝希山

吳鹹中

尚永豐

學科建設

截至2013年,學校有博士後流動站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7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1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68個。
國家級重點學科

中西醫結合臨床 腫瘤學 泌尿外科學 神經外科學 內分泌與代謝內科
天津市重點學科
中西醫結合臨床 腫瘤學 外科學(泌尿外) 外科學(神外) 內科學(內分泌與代謝病)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藥學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 外科學(胸心外) 細胞生物學 生物治療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中西醫結合臨床 腫瘤學 泌尿外科學 神經外科學與神經病學 內分泌與代謝病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 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 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藥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臨床醫學、基礎醫學、中西醫結合、生物醫學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口腔醫學、護理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中西醫結合、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藥學、口腔醫學、護理學、生物學、公共管理、哲學。
博士後流動站:
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本科專業
四年制 五年制 七年制
藥物製劑 預防醫學 口腔醫學
藥學 醫學影像學 臨床醫學
眼視光學  生物醫學工程學
公共事業管理 醫學檢驗
法學 護理學
醫學英語 臨床醫學
運動康復與健康 口腔醫學
生物醫學工程學 麻醉學
臨床藥學

教學建設

國家級精品課程
流行病學 醫學倫理學 醫學影像診斷學 醫學微生物學
臨床套用護理學 臨床微生物學及檢驗 生物建模仿真
省市級精品課程
醫學微生物學 人體解剖學 病理學 藥理學
臨床麻醉學 口腔解剖生理學 人體寄生蟲 流行病學
醫學免疫學 生物建模仿真 醫學影像診斷學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
內科學 醫學倫理學 天然藥物化學 病理生理學
臨床微生物學及檢驗 臨床套用護理學 口腔修復學 兒童少年衛生學
臨床生物化學及檢驗 基礎護理學 衛生統計學 醫學細胞生物學
國家級教學團隊 省市級教學團隊
預防醫學教學團隊 預防醫學教學團隊
藥理學教學團隊 影像醫學教學團隊
藥理學教學團隊
生物醫學工程教學團隊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預防醫學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複合型高級護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醫學模式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對外交流

天津醫科大學同中國科學院合作共建納米研究中心,2008年天津醫科大學天津大學簽署全面合作協定:互開公共課程、互相承認學分、聯合培養8年制本碩博連讀專業、面向濱海新區共建醫學與工程研究中心,同英國牛津大學共建天津——牛津基因治療聯合實驗室,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機構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共建中瑞分子醫學研究(天津)中心,與東芝醫療公司合作建立醫學影像教學中心,與強生醫藥研發集團建立中國首個腫瘤學聯合研究室,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 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共建腫瘤研究中心。同時,學校附屬腫瘤醫院還擁有亞洲最大最先進腫瘤學研究科學院。 學校先後與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日本早稻田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英國牛津大學、鄧迪大學等17個國家的73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成立了外國專家顧問委員會,聘請了108位世界知名醫學專家、教授擔任該校各學科的名譽教授和客座教授,在醫學和生物醫藥領域開展高水平國際科技合作。學校是教育部首批認定接收外國留學生的74所大學之一,與北京大學等四所高校一起被選為教育部醫學(西醫)專業來華留學生教育專家工作組成員單位。教育部來華留學英語師資培訓中心(醫學)也在天津醫大建立。

文化傳統

校訓

知行和一,德高醫粹。

校徽

天津醫科大學校徽是在原天津醫學院校徽圖案基礎上修正而成,由該校王衛國教授設計,並廣泛徵求、吸納師生意見,於1994年經校長辦公會研究,確定為天津醫科大學校徽。
“校徽”為正圓形,中心圖案取天津醫科大學英譯文TianjinMedicalUniversity三詞首字母——“TMU”,經藝術變形處理,上下順次排列,鑲嵌於正菱形背景中。其中,“T”變形為“杖”,與盤繞其上之靈蛇共同構成世界公認的醫學標識,象徵維護人類健康的醫學事業之神聖。“M”變形為展翅奮飛的“海鳥”,與下角簡捷的水波紋相呼應,意寓天津醫科大學位於渤海之濱,同時象徵學人肩負使命,全面發展。“U”變形為書籍之側影,被銜於“海鳥”之喙下,引喻敏而好學,鍥而不捨。校徽整體色彩為品藍,中心圖案為金黃色,其餘為純淨的白色,象徵醫學事業深邃睿智,浩瀚無垠,需精益求精,孜孜以求。

知名校友

朱憲彝 世界鈣磷代謝之父,內分泌學家。
金顯宅 中國腫瘤醫學之父。
方先之 中國骨外科先驅,天津骨科醫院創始人。
趙以成 中國神經外科先驅。
吳恩惠 中國影像醫學先驅 ,放射醫學專家。
郝希山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醫科大學名譽校長,天津市腫瘤醫院院長,腫瘤研究所所長。
吳鹹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西醫結合專家,前天津醫學院院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
尚永豐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周清華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院長,天津肺癌研究所所長,美國癌症學會會員。
袁佳琴 天津醫科大學眼科中心名譽院長,1946年創建天津醫大總醫院眼科。
王鵬志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院長。
韓瑞發 哈佛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後,博士生導師,泌尿外科學科帶頭人,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長。
陳祖培 博士生導師,AOTA副主席,衛生部激素與發育重點實驗室主任,天津市內分泌研究所所長。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校長

尚永豐
副校長 周清華、王耀剛、張彤副、張寧、婁建石、朱毅

黨委書記

姚智

黨委副書記

侯潔、俞紹平
紀委書記 陸春來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歷任黨委書記
朱憲彝(1951年6月—1983年11月) 張要中(1956年—1958年3月)
吳鹹中(1983年11月—1991年3月) 喬國銓(1958年3月—1979年3月)
王正倫(1991年3月—1994年5月) 劉金(1979年6月—1983年9月)
郝希山(1994年5月—2011年8月) 楊青(1983年9月—1989年3月)
崔以泰(1989年3月—1994年5月)
崔以泰(1994年6月—1997年3月)
楊太耀(1997年3月—2002年3月)
王寒松(2002年3月—2003年10月)
楊桂華(2003年10月—2008年8月)
張連雲(2008年08月—2013年12月)

產業系統

校辦企業

天津醫大生物醫藥淨化工程中心天津醫科大學藥廠天津醫大生物醫藥技術開發中心

醫院系統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第三醫院
天津醫科大學代謝病醫院天津醫科大學口腔醫院天津醫科大學眼科中心
天津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校園環境

學校位於天津市中心,分為校本部和廣東路校區。校本部位於和平區氣象台路22號,與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毗鄰,為原天津醫學院所在地;廣東路校區位於河西區廣東路1號,為歐式建築群,位於著名的原天津五大道租界,為原天津第二醫學院所在地。學校還擁有一所獨立學院,即在天津濱海新區設有天津醫科大學臨床醫學院。各大學附屬和教學醫院分散於天津市內六區及濱海新區。學校內設有游泳池、羽毛球館、桌球館及健身房等活動場所。

排名

2016年6月14日,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2016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公布2016中國大學最佳專業排行榜800強,天津醫科大學排名第305。
2016年6月21日,武書連2016中國大學自然科學100強,天津醫科大學排名第93。

錄取情況

錄取分數線
年份 最高分 平均分 最低分 錄取批次
2015 - 611 500 一批
2014 - 617 - 一批
2013 624 604 584 一批
2012 620 578 536 一批
2011 614 580 567 一批
2010 590 566 553 一批
2009 610 598 587 一批
2008 608 560 541 一批
2007 583 562 541 一批
2006 566 521 476 一批

各專業設定及分數線

具體專業 平均分 最高分 錄取批次
預防醫學 576 577 第一批
藥學 577 582 第一批
藥物製劑 566 573 第一批
臨床藥學 576 576 第一批
醫學檢驗技術 575 576 第一批
眼視光學 568 568 第一批
護理學 569 575 第一批
生物醫學工程 573 573 第一批
臨床醫學 587 598 第一批
醫學影像學 581 581 第一批
口腔醫學 588 588 第一批
法學 569 570 第一批
運動康復 571 571 第一批
英語 574 574 第一批
生物信息學 572 572 第一批

開設專業

重點專業
國家品牌(2個)
臨床醫學、醫學影像學
本科專業
醫學(8個)
護理學、眼視光學、臨床藥學、藥物製劑、預防醫學、口腔醫學、醫學影像學、臨床醫學
法學(1個)
法學
文學(1個)
英語
工學(1個)
生物醫學工程
理學(1個)
生物信息學
醫藥衛生大類(2個)
醫學影像技術、藥學
專科專業
醫藥衛生大類(2個)
眼視光技術、護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