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理

天津地理

《天津地理》是由仲小敏所著於2011-7-1經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仲小敏,教育學博士,教授,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師教育系主任,教師教育研究所所長;天津市地理學會理事;天津市教育學會中學地理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澳門地理暨教育研究會學術顧問。長期從事人文地理、中國地理、地理教育的教學研究工作,現主要研究方向為地理課程與教學論;主持和參加國家及省部級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多項,出版專著多部,編著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和國家課程標準中學地理教材。2010年度被評為天津師範大學“師德先進個人”。李兆江,教授。現任中國地理學會理事、天津市科協第七屆委員、天津市地理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天津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主任,長期擔任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鄉土地理的教學任務。主編及編著多部教材,作為主要成員參加的國家級科研課題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承擔的省部級課題分別獲天津市社科一等獎、天津市委調研課題三等獎和天津市教委系統調研課題二等獎。

重要內容

總論部分包括第一、二、三、四、五章,主要探討了天津的地理區位與地域演變、自然地理特徵、經濟地理特徵、人口與文化地理特徵及地理區劃;分論部分包括第六、七、八、九章,分別介紹了天津中心市區、環城四區、濱海新區及遠郊區縣的地理概況;專論部分包括第十、十一、十二章,重點介紹天津作為國際港口城市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特點,特別是在環渤海地區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生態環境問題與建設的基本情況。本書由仲小敏策劃並制定寫作大綱,仲小敏、李兆江負責全書的統稿工作。

目錄章數

第一篇 總論

第一章 ;天津的地理區位與地域演變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天津的地理區位

第三節 ;天津的地域演變

第四節 ;天津的行政區劃

第二章 ;天津的自然地理特徵

第一節 ;天津的地質和地貌

第二節 ;天津的氣候和水系

第三節 ;天津的土壤和植被

第四節 ;天津的自然資源

第三章 ;天津的經濟地理特徵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天津的工業地理特徵

第三節 ;天津的商業地理特徵

第四節 ;天津的交通地理特徵

第五節 ;天津的農業地理特徵

第四章 ;天津的人口與文化地理特徵

第一節 ;天津的人口地理特徵

第二節 ;天津的文化地理特徵

第五章 ;天津地理區劃

第一節 ;天津市綜合自然區劃

第二節 ;天津市農業區劃

第三節 ;天津城市功能區域劃分

第二篇 ;分論

第六章 ;中心市區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天津市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第三節 ;商貿服務業高度發達的經濟核心區

第四節 ;交通最為便利的地區

第五節 ;實力雄厚的科教文化中心

第七章 ;環城四區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人口與城市化的快速發展

第三節 ;區域經濟發展

第四節 ;城市化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八章 ;濱海新區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濱海新區開發歷史與城市發展

第三節 ;濱海新區區域發展優勢

第四節 ;濱海新區人口與經濟特徵

第五節 ;濱海新區功能分區

第九章 ;遠郊區縣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自然資源與經濟特徵

第三節 ;旅遊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

第三篇 ;專論

第十章 ;國際港口城市

第一節 ;歷史上天津港口的興起與發展

第二節 ;改革開放後——日趨繁榮的國際港口

第三節 ;天津港的區域優勢及對區域發展的作用

第十一章 ;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

第一節 ;環渤海地區的地域優勢

第二節 ;環渤海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第三節 ;天津在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地位

第四節 ;天津與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合作

篦十二章 ;天津生態城市建設

第一節 ;天津生態環境問題

第二節 ;天津生態環境建設

第三節 ;天津生態產業建設

第四節 ;天津生態人居與文化建設

複習思考題

參考文獻

後記

城市地理

概述

天津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和中國北方最大沿海開放城市。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的海河各支流交匯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介於東經116°43′-118°04′,北緯38°34′-40°15′之間,是以城市為主體的中央直轄市行政區劃單位。天津是中國北方少有的山、河、湖、海、濕地齊全的城市,有海河在城中蜿蜒而過。天津市全境屬於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受季風環流影響,四季分明。天津市陸地面積為11916.85平方公里,海洋管轄面積為3000餘平方公里。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截止到2012年,天津市的常住人口達到了1413.15萬人,市域內的城鎮化率達到81.55%。

地理區位

天津市的地理坐標位於東經116°43′-118°04′,北緯38°34′-40°15′之間,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華北地區,處於國際時區的東八區。天津市市域範圍東起漢沽灑金坨以東的陡河西乾渠,西至靜海縣子牙河王進莊以西的灘德乾渠,東西寬117公里;北起薊縣黃崖關,南至大港翟莊子滄浪渠。天津市的東、西、南方分別與河北省的唐山、承德、廊坊、滄州地區接壤,並與山東省、遼寧省隔海相望。

截至2011年,天津市市域總面積為11860.63平方公里,陸界長1137.48公里。而隨著天津港東疆港等新港區和第二港口天津南港的建設等填海造陸工程的進展,天津的海岸線持續增長,從2000年的146.53公里,增長至2012年的302.62公里。

地理環境演變

第四紀以來

天津地區位於渤海灣西岸,自新生代的新近紀以來,地表環境以陸地為主,當時地表的沉積物基本上是河流湖泊環境中的沉積物,並且普遍埋藏有陸相生物化石群。根據研究結果表明,天津地區在第四紀成為陸地環境階段,多為氣候寒冷的冰期。尤其在距今1.8萬年前的第四紀末次冰期氣候盛行時期,北半球中緯度的氣溫比現在要低10-15攝氏度。據此推算,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低132米左右,當時的黃海、渤海等淺海海地露出海面,與華北平原連城廣袤的大平原,為陸地生物遷徙提供了條件。在天津附近的渤海海底,有考古工作者曾發現過活躍於第四紀冰期的披毛犀和猛獁象化石。

原始聚落形成

天津平原地區的開發大約開始於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而且經過了一個由北向南、自西向東逐步推進的過程。1974年,考古工作者首先在天津北郊劉家碼頭髮掘出石斧和石磨棒,以後又陸續在武清區、寧河縣和寶坻區發現了同類的石斧和石磨棒。經鑑定,在天津出土的石器均屬於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因而可以證明,當時天津北部和西部地區地勢較高、河流縱橫、土質肥沃,新時期時代已經有群居的先民在這裡進行農耕和漁獵活動,因此出現了許多原始的鄉村聚落。與此同時,天津東部地區仍然愛處於海侵之中。根據史料記載,自商代開始,黃河曾先後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經過數千年的淤積作用,海水才逐漸退到現在的海岸位置。

早期城市聚落

經過戰國時期和秦代的開發,到西漢初年天津地區逐步富饒,人類居住和經濟活動的有利條件增多。因天津平原瀕臨渤海,當時的滹池河(今滹沱河)、沽水(今北運河)、治水(今永定河)、桃水(上游為今拒馬河)以及泒水(今海河)、庚水(今薊運河)等均在天津分流入海。獨立的海河水系尚未形成,黃河則在東平舒以南入海。

天津平原上有著名的窪淀雍奴藪,因而此地的捕魚業和煮鹽業興盛。當時的朝廷為了稅收和管理,在此設定了無終縣。縣城內有朝廷派駐的管理機構,周圍建有城垣,形成了天津平原上早期的城市聚落。因天津平原水系眾多,航運便利,這些城市聚落成為當地的政治經濟中心以及水運交通樞紐。

西漢末期,由於局部海侵,海平面在天津附近上升了大約1米,當時海岸在今天的軍糧城一帶。濱海平原4米等高線以下的地區均受漬水淹沒,形成一片沼澤,天津濱海平原上的許多原始聚落因此消失,西漢初年在天津所設立的四座縣城均被廢棄。直到東漢時期,天津地區開始海退,沼澤面積有所萎縮。中國古代地理名著《水經·鮑丘水注》曾有記載:“自是水之南,南極滹沱,西至泉洲雍權,東及于海,謂之雍權藪。其澤野,有九十九店,支流條分,往往逕通”。

自然地理特徵

地質特徵

天津地區地質史歷時30億年以上,由太古代發展到第四紀,才基本形成現今的地貌,當中經過了三個主要階段,即地台基底形成階段、地台蓋層發育階段和大陸邊緣活動帶階段。從區域地質角度,按照地質力學的觀點分析,天津地區在大地構造上可以劃分成燕山褶皺帶和屬於新華夏系的華北沉降帶兩大構造單元。天津地處兩大構造體系交界之處,尤其以第四紀以來的地殼活動最為明顯。天津地區的地層主要有太上古屆和中上元古界、古生界及新生界,其形成年代漫長,較為連續。薊縣北部山區出露的中上元古界地層形成於距今18億-8.5億年前,屬於海相、濱海相沉積,垂直厚度僅萬米。由於該地層完整連續、界限清晰、構造簡單、變質程度低,原始的沉積結構、構造和化石保存完好,為研究元古宙中晚期的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發展演化提供了的研究證據,因此被確定為“中上元古界標準地層剖面”。

地貌環境

天津地勢以平原和窪地為主,堆積平原區面積達11192.7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93%,其中近80%是河網密布的濕地和鹽沼。因北部有低山丘陵,海拔由北向南逐漸下降,屬於由燕山山脈向濱海平原的過渡地帶。北部平均海拔1052米;東南部頻臨渤海灣,平均海拔僅3.5米,是華北平原的最低點,亦是中國海拔最低的大城市。天津市的最高點為薊縣的九頂山,海拔高度為1078.5米。此外,天津地表植被有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灌草叢、草甸、鹽生植被、沼澤植被、水生植被、沙生植被、人工林、農田種植和城市綠化景觀植物等。由於,天津市區的綠化樹木曾以白毛楊為主,故春末夏初會時常有“飛絮”的現象發生,迫使天津市園林部門正在逐步以白蠟樹等代替。

氣候

天津市位於中緯度歐亞大陸東岸,全境屬溫帶季風氣候,主要受季風環流影響,四季較為分明。天津地區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影響,以吹偏南風為主;冬季則受蒙古冷高氣壓控制,盛行偏北風。天津地區的一月平均氣溫為-5.4℃到-3.0℃,七月平均氣溫為25.9℃到26.7℃,年平均氣溫為12.3℃,年降雨量為500~700毫米,平均無霜期為196~246天。

根據天津氣象站1910年以來的觀測資料顯示,近100年天津地區的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其中,冬、春兩季最低氣溫增加趨勢最明顯;夏季和全年高溫閾值顯著降低,但最長暖日天數自1990年代開始趨於增多;低溫閾值顯著上升,冬季升幅最大,冬、春兩季霜凍日數和最長冷夜日數均顯著減少。特別是,1980年代後天津地區的最低氣溫和冬季氣溫的快速升高。天津地區氣溫上升的趨勢與全球變暖北半球的趨勢一致。同時,天津地區的氣溫年際間差異和極端性正在減弱趨於穩定。

[隱藏]天津 (平均數據1971-2000年,極端數據1951-2010年)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
極端高溫 °C (°F) 14.3
(57.7)
20.8
(69.4)
30.5
(86.9)
33.1
(91.6)
38.5
(101.3)
39.6
(103.3)
40.5
(104.9)
37.4
(99.3)
34.9
(94.8)
30.8
(87.4)
23.1
(73.6)
14.4
(57.9)
40.5
(104.9)
平均高溫 °C (°F) 1.8
(35.2)
5.0
(41)
11.7
(53.1)
20.5
(68.9)
26.1
(79)
30.1
(86.2)
31.0
(87.8)
30.2
(86.4)
26.3
(79.3)
19.7
(67.5)
10.6
(51.1)
3.9
(39)
18.1
(64.6)
平均氣溫 °C (°F) −3.5
(25.7)
−0.6
(30.9)
5.9
(42.6)
14.3
(57.7)
20.0
(68)
24.6
(76.3)
26.6
(79.9)
25.6
(78.1)
20.9
(69.6)
13.9
(57)
5.3
(41.5)
−1.1
(30)
12.7
(54.9)
平均低溫 °C (°F) −7.5
(18.5)
−4.9
(23.2)
1.3
(34.3)
8.9
(48)
14.6
(58.3)
19.7
(67.5)
22.7
(72.9)
21.9
(71.4)
16.4
(61.5)
9.3
(48.7)
1.3
(34.3)
−4.9
(23.2)
8.2
(46.8)
極端低溫 °C (°F) -18.1
(-0.6)
-22.9
(-9.2)
-17.7
(0.1)
-2.8
(27)
4.5
(40.1)
10.1
(50.2)
16.2
(61.2)
13.7
(56.7)
6.2
(43.2)
-2.2
(28)
-11.4
(11.5)
−16.2
(2.8)
-22.9
(-9.2)
降水量 mm (英寸) 3.3
(0.13)
4.0
(0.157)
7.7
(0.303)
20.9
(0.823)
37.7
(1.484)
71.1
(2.799)
170.6
(6.717)
145.7
(5.736)
46.1
(1.815)
22.7
(0.894)
10.4
(0.409)
4.1
(0.161)
544.3
(21.429)
相對濕度(%) 56 54 53 51 56 64 76 77 68 64 63 59 61.8
平均降水日數 (≥ 0.1 mm) 1.8 2.1 2.9 4.4 6.0 8.0 12.4 10.2 6.0 4.5 3.5 2.0 63.8
日照時數 178.3 176.9 205.3 229.8 265.7 251.2 217.6 223.3 223.3 211.1 173.1 166.2 2,521.8
來源:中國氣象局 2009-03-17

水系

參見:天津水系

天津市市域內河流密布、窪淀濕地亦廣泛分布,河流和濕地的分布對天津城市布局有著較大的影響。天津地處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運河、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匯合處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之稱。海河的幹流流經天津市域,市內主要河流包括:月牙河、衛津河、津河、新開河等。

海洋

天津海岸線地處渤海西部海域,長達302.62公里。天津的海洋面積370多平方公里,正在開發利用的灘涂資源、富含大量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和潮間帶生物的海洋生物資源。此外,在海水資源利用方面,天津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鹽產地,擁有中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而且自2010年起推行的海水淡化工程將解決城市的淡水不足問題。

自然資源

天津市的礦產資源、油氣資源以及地熱資源豐富。特別是在海洋油氣資源方面,天津地區現已發現45個含油構造,儲量可觀。大規模的油田有大港油田和渤海油田等。在太陽能利用方面,天津地區屬於太陽能資源較豐富的二類地區,全年可利用天數約200天,可大規模利用程度不高。

經濟地理特徵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天津就有了農業墾殖活動。在古代,天津因漕運興起,是中國北方的軍事重鎮(天津衛)及重要的商貿集散中心。近代,隨著商業和金融業的繁榮及工業的興起,天津發展成為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和重要的工業城市。清末民初,天津工商業規模一度超過北京。近代,天津在河海運通航樞紐的基礎上,加之接近首都的特殊區位優勢,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開放性城市之一,成為華北的經濟中心城市和北方金融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天津的工業產值是北京市的7倍,直至1970年代初,天津在城市人口和經濟規模方面被北京超越,均居於中國北方第二的位置。

目前,天津市的三次產業中,第二產業具主導地位,且產業結構的地區差異明顯。天津市的第一產業主要分布在遠郊區縣,第二產業以濱海新區和環城四區為主,第三產業則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區。

人文地理特徵

人口地理特徵

天津從一個軍事防禦性的城池和因漕運而興起的商埠逐漸發展成為現代化特大型城市,人口的數量、分布和構成都隨著歷史的發展在不斷地變化。古代天津的河漕、海運和蘆鹽之利不僅推動了整個天津商業的發展,也是天津人口聚集的重要因素。北宋時期,天津海河作為當時宋、遼兩國的界河,南北貿易繁榮,並吸引了人口的聚集。金、元時期,天津憑藉占據“地當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車”的地緣優勢,在大直沽和三岔河口形成了天津的商業和人口的聚集地。明代,衛城的建立,燕王朱棣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天津一帶戍邊,同時帶去了大量皖北、蘇北人,隨著當時天津內城集市的形成和發展,人口逐漸增多。清代,天津鹽業發展和鹽商的崛起加速了人口的聚集。

近代,天津開放為通商口岸後,工商業依託天津租界的外資和河海航運樞紐的區位優勢工商業迅速繁榮,人口快速增長,在1840年天津城市人口為20萬,至1880年已達到50萬。清末民初,天津市由漕運樞紐迅速發展成為中國北方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港口和工商業中心,至1935年,天津市總人口達到359.6萬,其中城市人口151.5萬。依據2013年天津的行政區劃範圍,天津市總人口達到了400萬。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天津市的常住人口總數為12938224人。

自進入21世紀以來,天津的人口結構存在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是中國繼上海市和北京市之後第三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

文化地理特徵

天津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在歷史上天津的軍事地位顯要,因此尚武文化是天津歷史早期的文化標誌。早在西漢時期,天津薊縣境內的漁陽是西漢政府北部邊防要塞。唐五代之後,天津地區又稱為宋、遼對峙的前沿陣地,常年有軍隊駐守於此。金、元時期,天津境內設定了直沽寨和海津鎮,駐有眾多軍隊。明永樂二年,天津設衛築城後,大量屯兵,軍事職能更加強化,軍隊的士兵以及士兵家眷成為早期天津城市居民的主體。

古代天津軍事上的建制影響到了當時的行政區劃、城市建築布局、鄉村聚落的分布和軍事管理體制。軍隊的屯墾制度形成了天津獨特的地名文化,並促進了天津早期的農耕文化的發展。天津的方言和婚俗等習俗均與周邊河北省等地區不同,但與皖北地區一致,在北方形成了天津獨特的方言孤島和婚俗孤島,都與早期軍事移民影響有關。

城市地理特徵

城鎮化和城鎮體系

天津的城市聚落自古因漕運而興起,從古代的築城到近代開埠專管租界的獨立規劃建設,再到1949年後的規劃發展,天津已經成在中國的城鎮體系中兼具中心城市和門戶城市的職能。2010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編制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草案)》中,天津市被確定為中國的國家中心城市。天津內部的城鎮體系離散度較高,存在均衡性較低的問題。天津內部城鎮體系的核心已經逐漸從天津中心城區的單一核心,逐步發展成為天津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核心區的雙核心城鎮體系。同時,天津市的門戶港口由天津港的單一門戶港口逐步發展成為,天津港-天津南港的雙門戶港口形態。這一城鎮體系被成為“雙城雙港”的結構,“雙城”是指天津市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雙港”是指天津港和天津南港。截止到2012年,天津的城鎮化率達到81.55%,年均增長略高於1個百分點。

土地利用和規劃

天津由於近代天津租界的開發,成為中國較早引入西方城市規劃理念並進行發展和實踐的城市。1984年,天津市已建成的約200平方公里,根據1986版天津市總體規劃,天津市到2000年總用地規模為330平方公里,平均每人城市用地86.9平方米,人口密度降至每平方公里1.15萬人。

地理區劃

綜合自然區劃

根據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等條件,天津的綜合自然地理區劃共分為山地丘陵區、平原區、海岸帶和淺海區四個區劃。山地丘陵區位於薊縣縣城漁陽鎮以北,屬於燕山山地南側的一部分,面積651平方公里。這一區域海拔高度在50-1000米,地勢北高南低。該區域地處夏季東南季風的迎風坡,地形雨較多,降水量在700-900毫米,是天津市域內最多雨的地區。低山、丘陵、谷地是該區域的主要地貌類型。區域內的河流大部分是季節性河流,汛期時水流湍急,枯水期河床內分布著大小不一的亂世暴露於河床,河床的砂礫層仍有潛流。薊縣的山地丘陵區是天津的木材、礦產和建築材料主產區,又是乾鮮果品主產地和休閒度假風景旅遊區。天津市的平原區分布在山地丘陵以南的廣大區域,屬於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是天津市地形的主要特徵,總面積為10654平方公里。天津市東部沿海地區有狹長的海岸帶。天津沿海的平均高潮位為海拔高度1.14米,平均低潮位為海拔高度-1.14米,天津潮間帶的寬度為3-7.3公里,最寬可達10公里,總面積為336平方公里。

農業區劃

根據天津市地域內的地貌、氣候、土壤、植被等的自然條件的差異,以滿足城市需求為目標天津市的農業可分為都市型、濱海型和城郊型,據此天津市域的農業區劃可以劃分為都市型環城農業區、都市型濱海農業區、城郊型平原綜合農業區和城郊型山區生態農業區四個農業區劃。亦有學者認為,灘涂和渤海大陸架也應屬於天津市的獨立的農業區劃之一。

都市型環城農業區位於天津市中心城區周邊,實行多種經營,農林牧副漁工商逐漸一體化,形成了畜牧、蔬菜、果品等主導產業和水產、花卉、種苗等產業群,同時建設有一批以鮮活為特點的副食品生產基地。其中東麗區以花卉和畜禽種業為特色,西青區以循環生態農業為特色,津南區以優質水稻為特色,北辰區以無公害副食品和果品為特色。

都市型濱海農業區位於天津東部濱海地區,灘涂漁業區以水產養殖為主,濱海綜合農業區以葡萄和冬棗為特色。

城郊型平原綜合農業區位於寧河縣、靜海縣、武清區、寶坻區和薊縣南部的平原地帶。寧河縣以優質水稻、棉花、商品糧以及銀魚、紫蟹等水產品為特色,武清區的主要農副產品有小麥、玉米、麵糊啊、瓜菜和鮮蛋等,牛奶和蔬菜是兩大農業主導產業。靜海縣土地肥力偏低、缺磷,除了種植小麥、玉米和雜糧等,還有金絲小棗、棉花和向日葵等作物。薊縣南部是天津主要的糧果畜產品主產地,寶坻區則是中國北方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耕種面積達115.8平方公里,經濟作物中尤其以“三辣”,即五葉齊大蔥、紅皮大蒜和天鷹椒為特色,可遠銷至海外。

行政區劃

主條目:天津市行政區劃

天津市共有16個在民政部註冊的縣級行政區劃單位,13個市轄區(其中濱海新區為副省級區),3個市轄縣。市轄區分為中心城區、環城區和濱海新區。中心城區指和平區、河東區、河西區、南開區、紅橋區、河北區。按照服務業功能,中心城區按照金融和平、商務河西、科技南開、金貿河東、創意河北和商貿紅橋的功能定位。環繞市區的環城區為東麗區、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武清區和寶坻區。副省級區是濱海新區,由2009年11月時由原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以及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區域整合而成。市轄縣包括寧河縣、靜海縣和薊縣。

除此之外,天津市河東區還管轄位於河北省涉縣的一塊飛地,即天津鐵廠街道。其前身是1969年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天津市以6985工程的名義在河北省涉縣秘密建立一座鋼鐵廠。

#區劃名稱漢語拼音政府駐地人口 (2010)面積 (km²)人口密度 (/km²)
       
— 市轄區—
1 和平區 Hépíng Qū 小白樓街道 273,466 9.97 27429
2 河東區 Hédōng Qū 上杭路街道 860,852 39 22073
3 河西區 Héxī Qū 大營門街道 870,632 37 23531
4 南開區 Nánkāi Qū 長虹街道 1,018,196 40.64 25054
5 河北區 Héběi Qū 望海樓街道 788,368 27 29199
6 紅橋區 Hōngqiáo Qū 西於莊街道 531,526 21.3 24954
7 濱海新區 Bīnhǎi Xīn Qū 新港街道 2,482,065 1978 1255
8 東麗區 Dōnglì Qū 張貴莊街道 569,955 460 1239
9 西青區 Xīqīng Qū 楊柳青鎮 684,690 545 1256
10 津南區 Jīnnán Qū 鹹水沽鎮 593,063 401 1479
11 北辰區 Běichén Qū 果園新村街道 669,031 478 1400
12 武清區 Wǔqīng Qū 運河西街道 949,413 1570 605
13 寶坻區 Bǎodǐ Qū 寶平街道 799,057 1523 525
— 縣—
14 寧河縣 Nínghé Xiàn 蘆台鎮 416,143 1414 294
15 靜海縣 Jìnghǎi Xiàn 靜海鎮 646,978 1476 438
16 薊縣 Jì Xiàn 文昌街道 784,789 1590 494
       

環境問題

天津市存在淡水資源匱乏的資源型環境問題,人均占有量只有全國的1/15,特別是隨著工業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供給更加緊張。此外,天津市境記憶體在地表水質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

在地表水質污染方面,天津受到來自上游的輸入型污染較為嚴重。特別是引灤入津水源地的污染嚴重。諸如,承德市的污水會直接排入灤河流域支流武烈河,污染灤河水質。目前,承德市正在建設污水處理項目,以確保承德市排放的污水達標。

天津的空氣污染問題同樣較為嚴重,但根據研究顯示近10年來總體處於穩定水平。其中,最主要的污染負荷為可吸入顆粒物PM10,其次二氧化硫與二氧化氮的污染由於冬季供暖,季節性規律較強,在冬季較為突出。而可吸入顆粒物PM10中的PM2.5污染亦較為嚴重,平均質量濃度為223毫克每立方米,其中有機物、硫酸根等酸性陰離子和元素碳是含量較高的3種組分,污染主要來自機動車尾氣和燃煤,海鹽粒子則較少。特別是冬季集中供暖期間內當大氣穩定度增加時,區域大氣擴散能力隨之減弱,天津大氣污染機率增大、易發生霧霾天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