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估衣街

天津估衣街

估衣街,是天津一條具有600多年歷史的老街,現仍存在,地處紅橋區北門東。為昔日集中出售服裝之所,反映了天津服裝行業的鼎盛局面。

天津估衣街天津估衣街

天津估衣街

天津自明初設衛以來,一直是通衢大邑,人雜五方,素稱“畿南花月無雙地,薊北繁華第一城”。因而衣食住行,風月繁華,無不競奢糜麗。 天津清代詩人有詩句:“繁華要數估衣街。”估衣街,現仍存在,地處紅橋區北門東。為昔日集中出售服裝之所,反映了天津服裝行業的鼎盛局面。
天津史書上及現存城市布局中,有蹤跡可尋的老商業街,要數估衣街。《元史·海運編》里曾提到楊村馬頭。而清初《天津衛志》中屢屢提到馬頭渡等地名。明白誤的,馬頭渡地居現在的北大關橋址。由此可推斷元明時天津衛的繁華商業街—馬頭東街,即現在的侯家後中街、估衣街一線。明代天津巡撫李繼貞被天津人崇祀而建有祠堂。據民國《天津縣新志》編撰人高凌雯考證,李繼貞祠堂在馬頭東街。而李的祠堂為清代萬壽宮,即今北馬路北門東國小,該國小前門原在今估衣街上(後移至北馬路)。故馬頭東街為今估衣街可證。換句話說,估衣街就是有600多年歷史的馬頭東街。
估衣街西口,現在立有一面牌樓,上寫“沽上市廛”四個字。沽,是指天津舊有七十二沽(沽者,小水也),所以“沽上”就成為天津的代稱。“沽上市廛”就是指天津的商市。兩百年前清代文人李慈銘(蓴客)來天津,經常到估衣街遊玩,他在自己的《越縵堂日記》中曾描寫這條街“廊舍整潔”,“幾及二里”,繁華絕似“吳(蘇州)之閶門”。可見它繁榮的面貌。估衣街上有各種老字號老商店,如吃飯飲宴,有“估衣街里趙洪遠,一飯尋常費萬錢”的說法。天津飯店中的老“八大成”(八家字號中含“成”字的大飯莊:如“聚合成”),大部分在估衣街舊賈胡同或侯家後。再如天津最老的洋廣雜貨商店“范永和”及京都達仁堂,老皮貨涼蓆店都在估衣街上。西口面對的是“五甲子”老煙鋪該煙鋪至晚設於是1644年。

天津估衣街開店人員

當然,估衣街上最多的仍然是服裝店與綢緞莊。據“七七事變”前統計,在估衣街(東到鍋店街)上開設的綢布棉紗呢絨布莊、裘皮商及服裝商店(包括內局貨木棧)就有:謙祥益、敦慶隆、元隆、瑞蚨祥鴻記(經理辛挹泉)、華祥、瑞蚨祥(經理李文泉、綿章、寶豐、崇慶、萬聚恆、慶德成、益慶和、怡慶、德益棧、同豐裕、義豐厚、德益成、慶利恆、義聚恆、寶昌、西裕興、慶祥、天順成、裕興文、毓盛長、榮馨、裕盛永、慶豐、榮慶、大慶元、永康、新豐泰、瑞森祥、義信成、公益、慶盛恆、恆祥公、大豐泰、鴻生義、恆利、東泉盛、永聚成、四合元、籃生祥(張省三)、德源(經理陳少軒)、瑞興、同益、廣興永、華泰、聚源德、德源(經理陳錫九)、益合、恆興德、寶順合、萬興厚、祥記、文興順、華盛、義興合、信達永、德茂成、毓成齋、寶元隆、順興德、益生、春泰、恆泰慶等。
估衣街上當然賣估衣,就是賣舊衣。清代崔旭在道光四年(1824)寫有《估衣街竹枝詞》一首:
衣裳顛倒半非新,
挈領提襟唱賣頻;
夏葛冬裝隨意買,
不知初制是何人。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清代天津估衣街上主要店鋪——估衣店的經營活動。一、衣裳半非新,必是舊物。因天津當鋪很多(“四十八家當店齊”),居民中經濟變化既大又快(天津有“富貴無三輩”的說法),因此家中新制的鮮衣華服,轉瞬間就可能因破產送進當鋪,往往又無錢去回贖,所當衣服即成為死當,所有權轉移到當鋪手中。當鋪即按堆兒編號售出,賣者多為估衣鋪,便拿到估衣街上售賣。當時要喝唱吆喊:“這一件皮襖呀,把它賣了吧!”聲如歌唱,買主可討價還價。故詩中說“唱賣頻”。買的既是舊衣服,當然“不知初制是何人”了!
估衣街上的服裝店,是從面料開始,到絲線、估衣、新衣皮貨軍衣,無所不有,是具有600年歷史的一條服裝商業街。這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
現在,從一些老棉店門面上,還要看到昔日風采,高大的院牆上有鐵花罩棚,院內是寬敞的店堂,一般是樓上樓下都設櫃檯,與京都大柵欄的大綿布莊驚人地相似。這說明天津與京都在清代同樣繁華熱鬧,曾吸引著南北遊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