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福建長泰縣]

天柱山[福建長泰縣]

長泰天柱山:位於長泰縣城東南25公里處,與朝天嶺、雙髻山相連線,成為長泰、龍海兩縣的天然分界。

概述

``
天柱山因奇石如柱而得名,主峰海拔933米.天柱山富有南亞熱帶綺麗風光,自宋朝崇寧年間就成為閩南的旅遊勝地,自古有觀海樓、超凡閣、梅閣、仙人亭等,吸引眾多遊客;觀音廟可供三胞前來朝聖。天柱山麓的鳴河溪,河道走勢自然天成,鬼斧神工,頑石布列,形成激浪沖騰,迴旋跌宕。這裡成功舉辦了“99中國首屆國際皮划艇激流迴旋邀請賽”和“2000年首屆亞洲皮划艇棉標賽”,目前已成為人們旅遊探險的最佳選擇。
俯瞰俯瞰

 

長泰國家森林公園

``

位於福建省長泰縣東南部,東距廈門市區46公里,南至漳州市區29公里。省道角泰公路從附近通過,並與國道324線相接,交通十分便捷。園內總面積3081公頃,天然林地1400餘公頃,並有多種熱帶雨林珍稀樹種及30多種珍貴野生動物。

``

負有“臨漳第一勝處”盛譽的閩南旅遊勝地——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長泰縣東南部,與廈門特區相毗鄰,東距廈門市區46公里,南至漳州市29公里。總面積3081公頃,主峰海拔933.1米。天柱山因奇石如柱而得知。自宋朝崇寧年間就成為閩南的旅遊勝地。

``

天柱山森林公園,是在福建省長泰亭下國有林場基礎上建立起來的。1993年經福建省林業廳批准建立“福建省長泰天柱山森林公園”。1995年經中國森林風景資源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林業部批准升為“福建天柱山國家森林公園”。

特色

``

天柱山富有南亞熱帶綺麗風光,山上有1400餘公頃的原始天然林,有3000多種珍稀樹種和植物,還有30多種珍貴的野生動物。具有清、幽、靈、奇、古、野、曠、奧之特點的奇石、奇洞、奇水、奇岩及歷代摩崖石刻、熱帶雨林等自然和人文景觀158處,處處是詩情畫意,令人流連忘返;而天柱觀音廟更是閩南一帶的著名古剎,慕名前來旅遊朝聖者常年絡繹不絕。
近年來,經多方籌措資金和招商引資,開通了公園中心至長泰縣城的柏油路及盤山旅遊公路,開發了森林旅遊度假、垂釣野趣、峽谷登山探險、熱帶珍稀樹種觀賞園、激情漂流等項目,供人們旅遊、探險,欣賞大自然,陶冶性情。

屏風石

屏風石,位於天柱山主峰西面。在天柱山主景區的各個角落,均可清晰地看見這一斜插山崖的屏狀巨石。此石“高逾九仞,橫展碧空”,穿雲破霧,氣勢磅礴。北宋宣和乙巳年(公元1125年),長泰知縣蔡元章書刻的“天柱岩”三個大字,古樸拙實,肅穆端莊。歷經八百餘年雨雪風霜的侵蝕,依然筆力遒勁,赫然醒目。整個岩石除了頂部和兩側有些蘚跡苔痕,大部分潔白如玉。岩上還有歷代古人的題詠,可惜幾經滄桑,字跡業已模糊難辨,誠為憾事!
立足於屏風岩下,如處涼宮。天風浩蕩,衣袂飄飄。若天氣晴和,春光駘蕩,但見遠山含翠,近嶺凝碧。煙樹雲林,莽莽蒼蒼。虬乾龍鱗的蒼松,藤蘿紛披的古木,奼紫嫣紅的山花,啁啾唱和的鳥雀,宛如一幅神奇畫卷,美不勝收。

漂流

``

足下群山,被輕紗似的白雲所籠罩,若隱若現,偶露崢嶸,宛如萬頃銀濤中浮現的神仙島嶼,令人悠然神往,遐想聯翩。身畔祥雲繚繞,足底瑞氣氤氳,兩腋輕風習習,耳旁松濤喧響,令人有飄然出世,羽化登仙之感。
屏風石周圍,景點甚多。明大理寺正曹學荃為其題詩:“隔山遙已露嵯峨,百丈為名詎足多。海月初生全覺隱,江霞欲斷幾能過。卻疑偃蓋通高樹,動見連枝落碧蘿。絕頂盤鏇猶可達,偏於此地得狂歌。”
明萬曆年間舉人張燮有詩讚道:“高絕盤青靄,巋然似削成。修條依半壁,飛葉上分明。”清朝長泰縣令莊歆,有感於屏風石的奇特景觀,書就膾炙人口的《屏風石賦》,喻屏風石“擬巨靈之斧劈,凸凹胥泯;若女媧之鍛鍊。”

神龜探海

“神龜探海”這一著名景點,位於主峰西北面的山脊北坡,海拔550米處。在萬綠叢中,有一凸起50米高的岩壁。上部橫裂成四層,最上層的岩塊約高7米,長15米。臨崖的一頭剝落成兩節。頂端的一截呈龜頭形狀。而與之相依相疊的另一塊岩石酷似龜殼。一眼望去,有如一隻碩大無朋的神龜,正伸頭探腦,窺視著莽莽林海,憨態可掬,維妙維肖,觀者無不失聲讚嘆。
神龜之下,有一幽深石洞,古縣誌稱為曲水洞。洞上岩隙間嬌紅嫩綠,長滿雜樹野花,藤蘿懸垂,芳草萋萋。洞內軒敞異常,穹窿如蓋。有石羅列,方者如榻,長者如床,可供游者歇足憩息。洞中泉聲潺潺,曲水迴環,仙風習習,拂面生涼。掬一捧清泉洗臉,舒適至極。從洞中向外眺望,蒼松古柏,鬱鬱蔥蔥。山花嬌媚,笑靨迎人。毛羽鮮麗的各種珍禽,競展歌喉。色彩斑斕的成群彩蝶,舞姿妙曼。幽篁迎風搖曳,嘉果噴吐芳香。聞松聲竹韻,觀雲氣嵐光,清景如繪,幽麗絕倫,難怪通靈神龜痴迷如斯,朝迎旭日,暮送夕陽,無怨無悔地護衛著這方洞天福地。

獅頭岩

大象石大象石

位於主峰西坡海拔700米處,有一高7米寬10米的巨石,坐東朝西,形如獅頭。北部下方稱為“獅喉”,其右側有一寬10米、高2米、深9米的洞庭稱為“獅口”。獅口內下方有一半園形凸起的岩石,稱為“獅舌”。仔細觀看,酷似雄威凜凜的巨獅張嘴怒吼。現獅舌上供奉著觀音菩薩,燭影搖紅,香菸裊裊。
獅頭岩前置有石桌石凳,纖塵不染,光潔如拭。由於獅頭岩坐東朝西的地理位置,當旭日東升,曙色如丹,霞光照耀獅頭;當夕陽西下,暮靄蒼茫,餘暉照入獅喉,成為奇特景觀。與獅頭岩相鄰的洞穴甚多,幽深奇奧,神秘莫測。忘歸洞、石屏洞、懸藤洞、觀海洞、疑後洞、迷樵洞,散布周遭。還有僧侶道人幽居的石室。明代刑部主事黃文史曾有“石室嵯峨半入雲,手披星斗欲平分”之隹句。

笑米勒笑米勒

獅頭岩附近還植有幾株枝繁葉茂、粗可合抱的桂花樹,雖歷盡滄桑,依然生機勃勃。金秋時節,“一片繁英壓玉枝,暗香郁霧影參差”,招惹得蝶舞蜂狂。翠鳥登枝,或山風微拂,落英繽紛,灑落遍地黃金,芳馨淡雅,熏人慾醉。
獅頭岩周圍,在古代曾是“樓寺星羅”,正如宋人詩中所描寫的“煙霞空鎖樵人徑,松檜重陰古寺樓”。明代巡撫畢懋康游天柱山時,即興賦詩,詩中有這樣的隹句:“地迥禪房靜,棋殘日午時。篆消僧入定,茶熟客成詩。”
天柱山的寺廟,曾鼎盛一時。曾築有海濤、勢至、超凡、象鼻等寺,綠瓦紅牆、雕樑畫棟,掩映於青峰白雲之間。還築有“觀海樓”“棲霞室”“超凡閣”“梅閣”等典雅樓室,飛閣凌空,重檐翔舉,墨客騷人,聚首此間,飛觴唱酬,笙簫不絕。此間還有“卿雲館”,群賢畢集,英才濟濟,正如明代官拜兵部尚書、兩廣總督戴曜詩中所寫的“昂藏多士青雲器,辨論諸儒白虎通”“搖筆珠璣騰夜月,盈門桃李倚春風”。
而今,在獅頭岩之側,正動工興建觀音廟和大雄寶殿,一旦落成,殿宇輝煌,氣勢恢宏;崇樓峻閣,堂皇壯麗。“蟾桂影交岩桂影,天燈紅映佛燈紅”,“時出煙雲鋪下界,夜來鐘磬徹碧天”的充滿詩意的畫景又會重現。

白雲洞(仙人跳)

楓林楓林

古縣誌記載的白雲洞,即今人所稱的“仙人跳”,位於主峰西面,有一塊巨石約20米高,25米長,15米寬,疊置於10米高的另一岩石之上。頂部凌空伸出5米多長、2米多厚的一塊,狀若遮陽平台。其下坦平如砥,似是巨靈神將斧劈而成,甚是寬暢,可容納數十人。仙人跳巨石下,有一兩邊相通的洞室,近兩米高、15米長、8米寬。需先入洞,從洞的另一側上台。
若從左前方觀看,象一隻巨龜正在綠濤碧波中游泳。平台潔淨異常,纖塵不染,置有石桌石凳。嵐氣瀰漫時,此洞雲封霧鎖。佇立於此平台之上,縱目騁懷,觀賞雲霞舒卷,變幻神奇,遠近諸峰,蓊莽起伏,如怒濤萬頃中的蓬萊仙島。
秋色澄鮮,金風颯爽,佇立於此平台之上,觀賞漫山紅葉,更是悅目爽心。楓葉盡醉,烏桕酡紅,放眼望去,如丹霞鋪錦,似赤潮翻湧,漫山紅遍,瑰麗無比。與蒼松古木、琪草瑤花爭奇鬥豔。當夕陽銜山,暝色清麗,長空歸鴉點點,雁字成行,鳥語鶯音,悅耳動聽。林樾間冒出裊裊炊煙,融入夕霞暮靄,觀此妙景,令人目迷神醉,其樂無窮。
白雲洞旁還有數不盡的珍禽異獸,閱不盡無邊秀色。偶爾還能看見嬌憨玲瓏的野兔。若是盛夏酷暑,登山者汗水淋漓,口渴異常,舉目搜尋,會發現翡翠叢中嫣紅點點,鮮果盈枝,那是成熟的野楊梅,令人如睹奇珍,垂涎欲滴。

忘歸石與忘歸洞

``

在獅頭岩近處,有一巋然巨石,廣可三丈,坦蕩如砥,下俯幽絕,上傍青霄。是游者坐賞佳景之處。當晨曦熹微、朝暾初露,坐在此巨石上,聽百鳥歡鳴,林濤喧響,胸襟若洗,心扉澄明。清風吹拂,送來陣陣幽香,沁人心脾。放眼望去,“遠山籠宿霧,高樹影朝暉”,一派爽心悅目的美妙風光。當暝色蒼茫,殘陽如血,立於此巨石上,觀暮鳥投林,聞長空雁唳,雅興橫溢,心曠神怡。若皎月東升,星輝若水,邀約良朋佳侶,坐於此巨石上,品嘗香茗,或暢飲美酒,欣賞那朦朧月色籠罩下的峰巒林海,會令游者如痴如醉,樂而忘歸,故古人謂之“忘歸石”。
忘歸石下有一洞穴,洞不足兩米,直徑5米有餘。洞中有一石床。洞門用條石和小石砌就。洞口刻有“忘歸洞”三個大字,塗以丹漆,朱紅耀眼,啟人遐思。此洞冬暖夏涼。盛夏酷暑,炎熱難耐,步入洞中,頓覺涼氣森森,舒爽異常。隆冬時節,寒風凜冽,砭肌刺骨,進入洞中,宛如春風拂面,暖意盈懷。難怪古代隱士僧道,俱愛擇洞而居,藉此修真養性。

翠竹岩洞與觀海洞

``

這是天柱山中兩個相互聯通的洞,各有特色。翠竹岩洞由巨石相疊而成。洞口甚窄,人需側身扶壁而入。洞外林木蓊鬱,遮天蔽日。而此洞洞頂卻有陽光如矢射入,形成光亮耀眼的光柱,令人嘆為奇觀。更令人驚奇的是靠洞壁處竟然長有一叢翠竹,蓬勃挺秀,硬是頑強地從洞頂岩孔中伸出勁節堅梢,大有“刺破青天鍔未殘”的氣勢。生機盎然,誠為罕見。翠竹岩洞之下即為觀海洞。洞口石壁上有明孝廉王協夢題刻的“觀海”兩個大字,筆力雄渾,耐人觀瞻。在“觀海”石刻的右側有5株常綠闊葉樹,從壁腳石縫冒出,緊貼石壁,攀緣向上,居然長得枝葉菁蔥,華蔭如蓋。此洞據縣誌所載“可望海”,然而如今洞前生長著多株常綠闊葉樹,藤蔓纏繞,宛若綠色屏風,擋住觀海視線。儘管無法觀海,但此間景致絕幽,游者如置身於原始森林之中,可見到野藤懸垂、樹抱石、藤包岩的奇特景觀,可觀賞到諸多摩崖石刻。若夏季到此,綠蔭宜人,綠風送爽,蟬鳴斷續,鳥語啁啾,偶爾還可看到歡騰奔跳的山獐野兔,平添濃濃野趣。觀海洞左側岩石中間還裂開一道縫,洞背縫10米高處,生長一株常綠闊葉樹,樹冠約20平方米。樹根貼壁裸露,根須扎於壁下土壤之中。裊裊婷婷,蒼翠秀麗。其樹冠宛若羅傘,遮覆著岩石之斜面,使巨石僅留一石筍。引人注目,誠為奇觀

玉屏石與采露松

````

此景點位於主峰西南面海拔500米左右的山脊上,從大風動石向東北方向山上看去,有一景觀頗引人注目。只見一片片石塊相壘相疊,長達30米,高約25米,頗象晶瑩潔白的玉石屏風,故名玉屏岩。岩隙蒼松斜掛,藤蘿紛披,丹葩翠葉,綴滿岩壁。岩下青山凝黛,林海翻波。在玉屏岩後面的百米石坡上,從岩石縫中長出一顆古松,摩雲盪霧,虬幹勁枝,頂梢一分為三,頗似一翡翠玉盤正承接瓊漿玉露,故名采露松。其樹皮紋裂,宛似龍鱗片片,襯以滿天霞彩,端的是清秀淡雅,婀娜多姿,足與黃山奇松媲美。此松深根扎於岩隙之中,蓬勃向上,搏風斗雨,凌寒傲霜,顯示出極為頑強的生命力,委實令人欽羨不已。

天池

``

天柱山不但山秀、石奇、洞幽、樹佳、花美,而且有泉水錚淙、瀑布飛瀉之奇觀。還有一被稱為天池的湖泊,位於主峰西北面、海拔570米處的山凹里。天池面積約15畝,池水澄碧,清可鑑影。若柔風輕拂,波光粼粼,浮光耀金。當皓月東升,山懸玉盤,水浮冰鏡,點點繁星倒映於湖面,流光溢彩,“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充滿詩情畫意。此湖在古樹篁林的環繞之中,宛若鑲嵌在碧綠絲綢上的璀燦明珠,光華奪目。此湖中常有珍禽戲水,錦鱗凌波,“梳風白鷺起,拂水彩鴛翔”(唐李德裕詩)。

一線泉

````

位於主峰西面海拔700米處的觀音廟下方,有一高8米、寬10米、長15米的巨石,刻有“一線泉”三個大字,筆力雄健。上面有人工鑿成的一條一厘米深,三厘米寬、八米長的石槽,以竹從山崖引泉水入槽。岩腳一平石上有一深5厘米的圓穴,疑是水滴石穿的緣故。泉水如一縷銀線,飛瀉直下,注入園穴,分毫不差,錚琮如弦,終歲不絕。茂林修竹,因風碎響,與泉聲匯成音籟。南明代舉人張燮有詠一線泉的詩道:“滴瀝下雲松,冰壺聊可薦。憩此神骨清,忘卻來時倦。”此泉清冽甘甜,飲之如咽仙露,神清氣爽,煩襟盡滌。用此泉淨臉濯手,倦意全無,俗慮頓消。用一線泉水烹就的天柱山香茗,馨香四溢,聞一聞,眉舒目展;飲一口,不啻神仙。天柱山的地瓜,可能由於一線泉水的滋潤,特別香甜可口,若吃上一碗天柱山的地瓜粥,勝過美味隹餚,令人難以忘懷。巨石上還雕刻著《管候興復天柱山記》,管侯系明朝萬曆年間的長泰知縣管橘。此公為官清廉,剛正忠直,恤民如子。在他任職期間,興利除弊,扶弱抑強,體察民情,造福一方。他還倡導主持修復了天柱山的一些名勝古蹟。其廉潔奉公,澤被黎庶的德政,百姓口碑稱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