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哈密翼龍

天山哈密翼龍

天山哈密翼龍,這一新發現被命名為“天山哈密翼龍”。研究領導者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介紹,哈密翼龍屬於大型翼龍類,其成年個體的翼展可達3.5米。

2016年10月,汪筱林領導的哈密科考隊在魔鬼城雅丹地區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沉積地層考察時,發現這一罕見的翼龍化石聚合體,並於2016年11日18日將其安全運出戈壁捐贈給哈密博物館,作為中科院古脊椎所與哈密市政府長期良好合作的見證。經哈密科考隊科研技術人員近1個月的精心修理和保護處理,世界上最大的翼龍化石聚合體——“翼之巢”於“5·18國際博物館日”永久陳列在哈密博物館廣場。

“這個標本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翼龍化石的標本。”汪筱林說,哈密目前是世界上翼龍分布面積最大的一個區域,在全世界是一個最大的富集區,翼龍化石也非常富集。而且,還有很多世界第一,比如說世界上第一個發現了雌雄翼龍個體的地方;第一個發現了大量三維立體保存的翼龍蛋的地方。哈密翼龍資源非常豐富,這也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

“遺址就好像是個"翼龍之家",我們不僅發現了翼龍蛋,還有大量不同發育階段的幼年和成年的雌、雄個體。我們認為,可能是突如其來的大型湖泊風暴毀滅了這個翼龍聚居地,導致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翼龍同時死亡。這讓我們第一次有機會弄清楚翼龍究竟是如何發育的,解開了很多有關翼龍的謎題。”比如原來學術界認為,只有雄性翼龍有頭骨脊,而雌性沒有。但此次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不成立的—所有翼龍都有頭骨脊,只是雄性大、雌性小而已,“也就是說,翼龍有沒有"頭飾",不是其性別標誌,而是區分翼龍的重要形態學特徵”。

2016年10月,汪筱林領導的哈密科考隊在魔鬼城雅丹地區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沉積地層考察時,發現這一罕見的翼龍化石聚合體,並於2016年11日18日將其安全運出戈壁捐贈給哈密博物館,作為中科院古脊椎所與哈密市政府長期良好合作的見證。經哈密科考隊科研技術人員近1個月的精心修理和保護處理,世界上最大的翼龍化石聚合體——“翼之巢”於“5·18國際博物館日”永久陳列在哈密博物館廣場。

“這個標本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翼龍化石的標本。”汪筱林說,哈密目前是世界上翼龍分布面積最大的一個區域,在全世界是一個最大的富集區,翼龍化石也非常富集。而且,還有很多世界第一,比如說世界上第一個發現了雌雄翼龍個體的地方;第一個發現了大量三維立體保存的翼龍蛋的地方。哈密翼龍資源非常豐富,這也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

天山哈密翼龍的頭飾大小與體型關係不大,可能是年齡區別,或者種與種之間的區別。

與哈密翼龍同時發現的還有“翼之巢”。

翼之巢”長6米、高4米、厚0.8米,重約16噸,在超過20平方米的整塊岩石上露出300多塊翼龍骨骼和多塊恐龍骨骼化石,其中包括14個翼龍頭骨,至少代表了10多個不同發育階段的雌雄天山哈密翼龍,最大個體的翼展可達3米。翼龍骨骼雖分散保存但大部分完整,主要富集在厚約20厘米的淺紅色泥質礫石和灰白色砂礫組成的風暴沉積中,由於戈壁強烈的風化破碎作用導致富含翼龍骨骼的風暴岩大部分脫落,推測原來完整的風暴沉積中至少有數十個個體的數千塊哈密翼龍骨骼化石,是大型湖泊風暴導致哈密翼龍動物群集群死亡。

2016年10月,汪筱林領導的哈密科考隊在魔鬼城雅丹地區距今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沉積地層考察時,發現這一罕見的翼龍化石聚合體,並於2016年11日18日將其安全運出戈壁捐贈給哈密博物館,作為中科院古脊椎所與哈密市政府長期良好合作的見證。經哈密科考隊科研技術人員近1個月的精心修理和保護處理,世界上最大的翼龍化石聚合體——“翼之巢”於“5·18國際博物館日”永久陳列在哈密博物館廣場。

“這個標本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翼龍化石的標本。”汪筱林說,哈密目前是世界上翼龍分布面積最大的一個區域,在全世界是一個最大的富集區,翼龍化石也非常富集。而且,還有很多世界第一,比如說世界上第一個發現了雌雄翼龍個體的地方;第一個發現了大量三維立體保存的翼龍蛋的地方。哈密翼龍資源非常豐富,這也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很多素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