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宮遺址

天妃宮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至清代宮觀古遺址。位於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俗稱東廟,又稱天妃靈慈宮。為海運漕糧祈求海神保佑而建,始建於元。原占地4000平方 米,有石殿、大殿、東西配殿、二門、山門、戲樓等。供天妃、贊相、三宮、真武大帝、財神、火神等。1900年被八國聯軍焚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修復大殿三間,1950年被拆除。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天妃宮遺址天妃宮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天津市
天妃宮遺址VI-3

簡介

天妃宮遺址,位於天津市河東區大直沽中路。天妃靈慈宮,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年間(1282-1294年),明萬曆六年重修,清代數次修葺。

遺址歷史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毀於兵燹,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復建大殿三間,1950年以後逐漸成為遺址。是我國海上漕運發達的重要遺存。它與天津衛城東門
..
外三岔口海河西岸的天后宮,東西相望,成為海運和內河漕運的交會點。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經過天津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考古發掘,揭露出元代建築基址和明清時期大殿基址,出土大量元、明、清時期生活器皿、建築構建等重要遺物。天妃宮遺址是天津城市原生點的標誌,是天津市區內歷史上唯一的極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天妃宮遺址不論從全國,或天津市的文物保護角度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

航海女神與天妃宮遺址

..
在民間信仰中,有一位傳承千年的航海女神,俗稱媽祖,亦稱天妃、天后、“海神娘娘”。據說實有其人,她原名叫林默,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嶼,是個海島。天妃信仰極為普遍,媽祖廟或天妃宮也遍及沿海各地。很多國外旅遊者來到杭州,都要尋找媽祖廟或天妃宮,結果找不到,以為杭州的航海事業歷來不發達。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杭州的航海事業早在三國東吳時代便已開拓。據查考,杭州原有三座天妃宮,均以廢圯,只留下三處遺址,吳山上的一處今尚存。本文呼籲有關部門對它加以保護,並立碑昭示於眾。
..

在民間信仰中,有一位傳承千年的航海女神,俗稱媽祖,亦稱天妃、天后、“海神娘娘”。據說實有其人,她原名叫林默。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嶼,是個海島。林默的生卒年,據一些史書的記載,也很不相同。她的生年竟有六種說法,卒年也有四種。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只活了二十七歲,所謂“室居未三十而卒”
天妃林默的祖輩可追溯到唐代。唐憲宗時,莆田有個林牧,有九個兒子,據說都做了刺使,人稱“九牧林氏”(刺使又稱“州牧”)。林默是林牧的十世孫女。林默的父親林願,做過兵馬使(也有說做都巡檢),林默在家最小,是個“老閨女”。為什麼叫“默”呢?據說,她出生後一個多月,從來沒有啼哭過,因此父親給她取名“林默”。正像別的許多由人成“仙”的神明一樣,林默的出生自然也被後人披上了神異的色彩,被大大地神化了一番。《莆田縣誌》說,林默出生時“地變紫,有祥光異香”。《三教搜神大全》說,林默母“嘗夢南海觀音與以優缽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免娩身,得妃(林默)”,“誕之日,異香聞里許,經旬不散”。總之,林默的出生伴隨著無比的吉祥。
大概林默天生是個當“神”的坯子,剛剛一周歲,尚在襁褓中,見諸神像,即“手作欲拜狀”。五歲能誦《觀音經》,十一歲“能婆娑按節樂神”。小林默似乎與神佛有不解之緣。林默長大後,即“通悟秘法,預知休咎;鄉民以病告,輒愈”。看來,林默還是個年輕婦巫之類的人物。而她最大的能耐,則是對海事有著不同凡響的“靈感”。
一次,林願與四子分乘五船去福州辦事。林默與母親呆在家中。夜晚,林默忽然手忙腳亂動。母親趕忙推醒她,問女兒是否做了惡夢。林默睜開眼睛道:“不好,爸爸他們的船遇上了風暴。”母親大驚失色。林默埋怨母親道:“我兩手各拉住一條船,兩腳又掛上了兩隻,嘴裡還叼著一隻,本來沒事了,可您一喊,我嘴一張,叼著的那隻船給刮跑了。”說完哭了起來:“我大哥性命難保了。”
幾天后,父兄們回來,哭訴海上遭遇風暴事,大哥的船已沉沒海中;並說風作之時,見一女子牽五條桅索而行,渡波濤若平地。全家這才明白,林默當時瞑目而睡,“乃出元神救弟兄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此事越傳越神,林默名聲大震。
林姑娘長大後,誓不嫁人,經常乘船渡海,雲遊島嶼間。憑著她一身好水性和一顆菩薩心,在海上多次救護遇難漁民和商人,被人們呼為神女、龍女。她的海上救難行善事跡,在莆田地區廣泛流傳。
在一千年前的一個暴雨天,林默奮不顧身,在海上搶救遇險船民,因風浪太大,林默不幸被颱風捲去……
人們不願承認林默遇難而死,卻認為她已“升化”——變成了女神。有人編造說,林默升化時,“聞空中樂聲,氤氳有絳雲若乘,自天而下,神(林默)乘之上升”(《揚州天妃宮碑記》)。後來還有人見她“常衣朱衣,飛翻海上”。於是莆田百姓修了個祠堂,紀念神女林默。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給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麗。他率領八艘大船航行在渤海之上,忽遇大風暴,一下刮沉了七艘。路允迪驚恐萬分,趕緊閉目禱告:“神女下凡,保我平安!神女下凡,保我平安!”說也怪,路允迪忽然覺得船一下平穩了,他睜眼一看,果然有位穿紅衣的神女站在船檣上。靠了神女的保佑,路允迪獨船駛向高麗,完成了出使任務。徽宗聽說此事,親賜林默祠一塊題為“順濟”的匾額。
..

以後,神女的“靈應”越來越多。宋紹興年間,江口海寇猖獗,神女“駕風一掃而去”,後屢有助剿海寇事。淳熙年間,“歲屢旱災,隨禱(神)隨應”。神女不但保佑商船漁民,助剿海寇,還有捍禦水旱疫癘之災等“法力”。因此,神女的影響越來越廣,香火由最初的莆田地區,逐漸擴展到從南到北,沿海一帶的極廣大區域。
神女的“靈跡”也得到從宋至清歷代帝王的褒獎。帝王們在七八百年間對其冊封多達四十次,封號累計竟有五六十字:如輔國護聖、護國庇民、靈惠助順、妙靈昭應、宏仁普濟、昭靈顯佑、廣濟明著等。林默的地位,由最初的林姑娘而為夫人、為妃、為天妃、聖妃,直高升至天后!祭禮也由民間祭祀而逐漸升為朝廷派大臣致祭,並載入國家祀典。
應該指出的是,天妃的顯赫,與古代航海事業的發達,有極大關係。南宋建都臨安(杭州),屬沿海城市。南方各沿海城鎮經常通過海運,將糧食和物資運往臨安。元朝南糧北運,史稱“漕運”,多走海路。古語道:“天下至計,莫於食;天下至險,莫于海。”在當時條件下,海運非常危險,“天有不測風雲”,安全沒有保障。船工葬身魚腹,十分普遍,正如《直沽謠》所唱:“北風吹兒墮黑水,始知渤溟皆墓田”!朝廷為了安定民心,百姓們也要找到一位海上保護神,於是,天妃娘娘成為最佳人選。這樣,與漕運、通商和漁業有關的許多沿海城鎮如直沽(天津)、揚州、南京、平江、周涇、泉州、福州、興化等,都紛紛修建了天妃宮。
明代航海事業極為發達,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是舉世聞名的壯舉。鄭和多次宣稱在海上屢得“天妃神顯靈應,默伽佑相”。因此,永樂帝命令在湄州、長樂、太倉、南京以及京師北京建天妃廟宇。永樂帝還親自寫了《南京弘仁普濟天妃宮碑》碑文,盛讚天妃“功德”。
以後隨著海外發展的繁榮,天妃也漂洋過海,在東南亞一些地區安下了家,受到人們的供奉。
不少人到杭州旅遊,因為找不到天妃宮,便以為杭州的航海事業不發達。其實,舊時是有天妃宮的,宋代時大多為海上貿易的商人所祭祀,反映了當時杭州海外貿易的盛況。自元以後,杭州的政治地位日漸下降,經濟發展也較緩慢,有關天妃信仰的記載日見稀少,天妃宮作為歷史遺亦也逐漸湮沒不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