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嘉之治

天嘉之治

天嘉之治指的是南朝陳國,陳文帝陳蒨統治時期(年號天嘉)的南方短暫的繁榮時期。 陳文帝陳蒨(520年,[1] 一說522年—566年5月31日),一作茜,又名曇蒨、荃菺,字子華,陳武帝陳霸先之侄,始興昭烈王陳道譚長子[2] ,陳宣帝陳頊長兄,南北朝時期陳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天嘉,559年到566年在位。[3] 陳文帝早年深受叔父陳霸先的賞識與栽培,起家梁朝吳興太守。敬帝紹泰元年(555),佐周文育平定杜龕、張彪,授會稽太守。太平二年(557年),陳武帝即位,封為臨川王。永定三年(559年8月17日),陳霸先去世,宣皇后與中書舍人蔡景歷等定計秘不發喪,召其還朝,立為帝。改元天嘉。曾平湘州王琳、臨川周迪、豫章熊曇朗、東陽留異、建安陳寶應之亂。陳蒨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江南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當時陳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國勢比較強盛。是南朝歷代皇帝中難得一見的有為之君。

人物簡介

陳文帝陳蒨(520年,[1]一說522年—566年5月31日),一作茜,又名曇蒨、荃菺,字子華,陳武帝陳霸先之侄,始興昭烈王陳道譚長子[2],陳宣帝陳頊長兄,南北朝時期陳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天嘉,559年到566年在位。[3]

陳文帝早年深受叔父陳霸先的賞識與栽培,起家梁朝吳興太守。敬帝紹泰元年(555),佐周文育平定杜龕、張彪,授會稽太守。太平二年(557年),陳武帝即位,封為臨川王。永定三年(559年8月17日),陳霸先去世,宣皇后與中書舍人蔡景歷等定計秘不發喪,召其還朝,立為帝。改元天嘉。曾平湘州王琳、臨川周迪、豫章熊曇朗、東陽留異、建安陳寶應之亂。陳蒨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江南經濟得到一定的恢復。當時陳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國勢比較強盛。是南朝歷代皇帝中難得一見的有為之君。

天康元年四月二十七日(566年5月31日),陳文帝陳蒨去世,遺詔皇太子陳伯宗繼承帝位。時年四十五歲,陳朝諡號文皇帝,廟號世祖,葬於永寧陵。

政治

陳文帝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整頓吏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江南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這時陳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國勢比較強盛。是南朝歷代皇帝中難得一見的賢明之君。史書稱陳文帝“從艱難中發跡,了解百姓的疾苦。國家的用費,定依儉約的原則。善辨真假,不容臣下奸巧,使得人人知道自勵。”[30]陳蒨在位期間頒布的禁奢麗詔、種麥詔等也可看出其務實、仁愛的治國態度。天康元年(566年)四月,他在遺詔中寫道:“只是王業艱難,連年戰爭,百姓多難,不忘謹慎。現在國家安定,教化未行,我便要長辭人世,真是遺憾九泉啊!

軍事

陳朝建立之初,南方因為梁末大亂,導致群雄割據。南方的豪強乘機起兵,割據州郡,無視陳廷的詔命,對陳朝在江南的統治構成嚴重威脅。當時割據勢力有湘州王琳、東陽留異、建安陳寶應、臨川周迪、豫章熊曇朗等。陳朝剛立國,面臨北方北周、北齊的嚴重威脅,對這些割據勢力只能儘量施以懷柔、籠絡,正式任命其為所據州郡的長官。陳文帝平定了盤踞湘、郢的王琳,解除了陳的一個大隱患。王琳本是梁元帝任命的湘州刺史,江陵陷落後,他成為長江中游一帶蕭梁殘餘勢力的盟主,並與北齊相勾結。他立梁元帝年僅七歲的孫子蕭莊為帝,準備與北齊一同東下進攻建康。[33]

陳文帝在擊敗王琳和北齊的聯軍之後,陳收復了江、郢二州,消除了後方隱患。隨後進軍巴丘(今湖南嶽陽),截斷江路。北周軍隊在陳軍採用封鎖政策所造成的飢餓威脅下,知得迅速撤退。陳文帝在這次戰役中,又獲致空前大捷。這時候江東政權才算初步地穩定下來,以後廣州刺史歐陽頠、桂州刺史淳于量又先後歸附。長江以南統一在了陳氏政權之下了。

經濟

侯景亂梁,江南生產遭受嚴重的破壞,商品交換更形滯澀。陳朝境內,鐵錢已廢而不行。陳文帝天嘉五年(564年),陳文帝鑄五銖錢。[32]陳文帝在經濟上也較為注意發展農業生產,還實行過土斷,他統治時間不過七年,但在陳朝歷史上,還算是一個粗安的年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