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宋紅

天台紅酒,又稱天台宋紅酒。是天台當地出產的一種紅麯酒,釀酒工藝世代相傳。選用當地短而圓的糯米,過一天米浸脹之後,燒起家中的土灶進行蒸飯,飯熟後添加白藥進行搭缸,又經過二天二夜,酒窩中間糖液滿窩時,攪拌酒醪,加入紅曲和水,再加入蒸熟的糯米飯,發酵至飯醪中間開裂出小孔時,探手入酒醪則酒溫適手,用酒耙貼著缸內壁上下攪動酒醪,稱為開耙,每天開耙三遍,過三天后,酒醪慢慢變薄,則不再進行攪拌,加蓋靜置二十天至三十天,開蓋後酒體已變清,酒色紅艷,取酒聞之,曲香濃郁,品之口感酸甜適中,回味無窮,把酒醪用細密的布袋進行過濾,清酒經過酒海(一種上小下大的煎酒設備)煎酒後盛入酒罈中即成。天台紅酒的的歷史可從傳說和史料記載中去探尋。

簡介

天台宋紅 源自擁有鍾靈神秀的佛國仙山、深厚濟公文化底蘊的天台,致力於弘揚國酒文化,傳承民族傳統,用心打造好酒,供世人品賞,每一瓶宋紅都帶著中國傳統酒文化。紅石樑堅守初心,引領中國紅酒時代,讓中國的紅酒不是葡萄酒的主場,而是大宋國酒——紅麯酒。紅石樑集團專注於紅麯酒研究多年,2010年獲批的“浙江老字號”天台宋紅 釀製配方可追溯至1932年。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篩選優良紅曲菌種,釀製出獨具風味的紅麯酒。現創辦紅曲研究院,聯合眾多研究院,如江南大學,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等對紅曲進行深入科研。

記載

1、在浙江天台臨海一帶,有個與眾不同的風俗,即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牛生日”,讓牛停耕一天,牽到河邊或水塘時擦洗乾淨,然後將紅綢花扎在牛角上,給牛餵黃酒、雞蛋、烏飯麻糍和糯米粥,據說耕牛吃過之後,可不受蚊蟲叮咬,還可給牛“補力”。這一天,有的養牛人家還要到神廟祈神討香灰,餵給牛吃,說是可以預防牛生病。這一風俗還載入《台州府志》和《台州外書》。

2、《中國釀酒科技史》中記載,紅曲釀酒最早始於天台。早在五代,台州百姓多以丹曲釀酒,這就是紅麯酒。天台在宋代,開採銀鉛鋅礦的工人喝紅麯酒補力。那時天台有酒坊9處,士農工商勞作之餘,飲酒解疲自適。上世紀50年代初,天台中學操場出土了大量宋代酒瓶可證。(天台博物館藏品)元祐三年(1087),邑令鄭至道攜友遨遊桃源,以巾漉酒酣飲歡歌,見於他寫的《劉阮洞記》:“解巾漉酒,玉山自頹,無衣冠之束也。……意所欲飲,命尊注之,一引而盡,量窮則止,無鍾鼓之節也。……酒酣浩歌,聲振林木。”大文豪蘇軾更以“小兒天台坐忘真,臘糟紅曲寄駝蹄”的詩句讚美這老少皆宜的天台紅麯酒。

3、元代書畫大師楊維楨任天台縣尹時,也曾寫有《紅酒歌》讚頌:“桃花源頭釀春酒,滴滴珍珠紅欲燃……”

4、元時,天台宋紅 酒的釀製工藝已經十分成熟,元朝佚名氏《居家必用事類全集》是中國古籍中最先記載用紅曲造紅酒的書,其中詳細記載了“天台紅酒方”。根據洪光柱專家在《中國釀酒科技史》中分析,中國最早的紅酒方天即為“天台紅酒方”,天台紅酒方指今浙江省天台縣境內人們所採用的一種紅酒釀造工藝,與天台另一名產天台雲霧茶為同一時代出名。從其工藝特徵分析,是一個非常成熟的釀酒工藝模式。

傳說

1、濟公[在中國濟公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在國際上也有很大影響力,宣傳中能否增加濟公與紅麯酒的宣傳內容。

]的父親叫李茂春,年過四十無子。傳說有一天,一個叫楊仁義的漢子一路行乞來到天台,手中連只破碗都沒有,有家酒坊的店主還戲弄他,讓他用手捧滾燙的飯吃,恰巧被李家老母看到,頓然心生惻隱,將楊某引入李府,給他包手治傷,讓他入廚飽餐了一頓,楊某感激涕零,遂獻出祖傳釀酒絕技,精選本地產的糯米和天台山泉水,釀出一壇紅曲美酒。奇香噴鼻,他囑咐李家將這酒埋於地下,等降龍羅漢投胎轉世那天再開。不久,李氏就懷孕了,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非常巧的是,濟公呱呱落地之日,國清寺供奉的降龍羅漢的塑像竟轟然倒塌,所以濟公又被認為是降龍羅漢轉世。當時李府里的那個熱鬧啊,張燈結彩,從地下起出楊某釀造的紅粬佳釀。醇香透骨,眾人未飲先醉……’

李家世代官宦,在天台屬於名門望族,自然也有自家酒坊。而濟公的一生對紅麯酒更是情有獨鍾,他的詩里就這樣讚美紅麯酒的:“其色美,珍珠琥珀;其味醇,瓊漿玉液;問相如,麴櫱最親,糟邱莫逆。一上唇,五臟欣隨,未到口,流涎三尺……”(字幕同時)民間俗稱“天台宋紅” 。

2、早在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天台山誕生了一個與酒相關的愛情故事:剡縣劉晨和阮肇來到這灑滿紅色桃花瓣的山谷中採藥,受到兩位天台仙女的盛情款待,“食畢,行酒,有一群女來,名持五三桃子……酒酣作樂。”顯示了這桃花源醇酒與美人的不解之緣。時光過去了將近二千年,桃花仙子又以紅曲使者出現在人們的面前。

3、相傳,紅麯酒最早是由居於天台的寒山所釀。後寒山與拾得逐漸演變成和合二聖,因此至今天台婚俗中尚有紅麯酒煮雞蛋之習俗。

4、五代時,吳越王錢鏐大舉伐吳,過天台。有布衣獻自釀紅麯酒於王,王飲後,嘆曰:此丹曲釀,吳越地之美也!

風俗與傳承

1、天台民間有在隆冬年末期間有喜歡自釀紅麯酒,喝紅麯酒習慣。女人生孩子的時候,喝溫熱的紅曲蛋花酒,至於逢年過節招待賓客、新房上樑、朋友聚會等等,就更加普遍了。

2、天台縣平橋鎮官田街

相傳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天台平鎮官田張村即已開始生產曲母(當地稱“紅米曲”曲娘),迄今已有500年歷史。其手藝只在村內張姓男子中間傳承,向不外傳。現該村張章阜(1936-)戶仍在生產,銷往全縣各地,在台州地區很有名氣。

【現場製作情景[在拍攝畫面時,建議到天台取景拍攝。]……

3、民國24年《浙江省情》調查記載,當時天台一地“天台宋紅 ”的產量達已達300噸。通過天台與各地特產的交流,以及天台佛學、道教等與各地文化的交流,天台紅酒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老字號品牌“天台宋紅 ”開始逐漸形成。

4、公司在國內率先開發8底紅麯酒、第一家建立純種紅曲培養體系,同時率先建立了《紅麯酒》企業標準。公司濟公家釀產品榮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

產品特點

“酒香四溢,醇厚有勁”

“手工釀製,原始鮮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