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漢口總主教區

天主教漢口總主教區

天主教漢口總教區是羅馬天主教在中國湖北省設立的一個教區。

歷史

明位篤主教

天主教漢口總主教區是羅馬天主教在中國湖北省設立的一個常法教區。

漢口原屬於湖北省漢陽縣,1659年,教廷在越南設立安南-東京代牧區,漢口亦屬之。1696年,歸屬於湖廣代牧區;1856年,歸屬湖北代牧區。

隨著《中法天津條約》,《中法北京條約》的簽訂,1862年,湖北代牧區主教的義大利人明位篤(Eustachius Zanoli)即將主教公署、座堂由湖北應城遷移至武昌,傳教活動轉為公開;作為清朝對外開放的內河口岸之一,漢口經濟的迅速發展也為天主教的發展提供了助力。1861年,英國首先建立漢口英租界,1866年,明位篤由英租界工部局購進土地5080平方米,將沼澤填平,1874年委託義大利方濟會會士余作賓設計並建立教堂,1876年完工,即上海路聖若瑟堂;1880年,明位篤又建立了漢口天主堂醫院(今武漢市第2醫院),繼任的江成德主教(Epiphanius Carlassare)又設立了柏泉方濟各會會院和擴大了漢口天主堂醫院。

19世紀末,漢口的經濟的迅速發展,天主教發展重心逐步由武昌轉移到漢口,1899年,漢口脫離漢陽縣,成為獨立的行政區劃,1912年,漢口建縣(夏口縣),在此期間,天主教法漢中學(1898年),聖若瑟女子中學(今武漢市第19中學),天主教上智中學(今武漢市第6中學),梅神父紀念醫院(今武漢市傳染病醫院)相繼建立,1910年,法租界車站路又建立了聖母無染原罪堂。

被美軍炸死的希賢主教

1923年12月,為了貫徹教宗本篤十五世(POPE Benedict XV)“夫至大”通諭關於教會本地化的訓導,教廷駐華全權代表剛恆毅總主教在漢口主持“全國天主教會議籌備會議”期間,將原天主教鄂東代牧區分割為四部分,建立漢口代牧區,管轄漢口、黃陂、孝感、應城、雲夢、安陸、應山、禮山、隨縣、漢川(北)及黃州府各縣教務,主教府設在漢口上海路天主堂,原鄂東代牧區主教田瑞玉(Gratianus Gennaro)改任漢口代牧區主教。

1923年12月,田瑞玉病逝。1925年7月,教廷任命西安代牧區主教希賢(Eugenio Massi)兼任漢口代牧區宗座署理,1927年1月26日正式接任漢口代牧區主教,希賢在任期間,設立了兩湖總修院,1929年漢口代牧區劃出黃梅、羅田、麻城、黃安、新洲等鄂東9縣成立圻州代牧區。1936年又劃出隨縣、安陸、應山3縣成立隨州監牧區。

抗日戰爭爆發,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漢口中國訓蒙修女院與之管理的天主教聖加納中學被迫關閉,不久被日軍強征為軍屬宿舍;1943年,日軍又強占了梅神父紀念醫院,改為傷兵醫院;從1944年7月開始,美軍頻繁轟炸漢口,漢口多處天主教教堂均受到不同程度破壞;12月10日,美軍空襲漢口,炸毀上海路總堂鐘樓,將正在鐘樓內的希賢主教和一名神父炸死。

羅錦章總主教

1946年4月11日,教宗比約十二世(POPE Pius xii)通令建立中國聖統,漢口代牧區升格為天主教漢口總主教區,管理天主教湖北教省,下轄武昌,漢陽,老河口,蘄州,宜昌,施南等6個教區,沙市,隨州,襄陽(1951年升格教區),蒲圻(1951年升格為教區)等4個宗座監牧區,義大利方濟會士羅錦章( Maurizio Rosà)為漢口教區第一任正權主教。截至1948年的統計,漢口總主教區有聖堂94座,神職74位(外籍48位,國籍26位);修女183位(外籍94位,國籍89位),教友35072人。

教堂

隨著中國大陸的政權更迭,國際國內的複雜形勢,政府和教會在關於意識形態,管理等諸多方面嚴重的分歧,使天主教在中國的情況變的十分微妙;1952年10月2日,羅錦章總主教被以“違反政府法令”驅逐出境;不久,國內相繼發生取締天主教組織“聖母軍”的活動,1954年1月17日,武漢市公安局查封武昌教區花園山總堂,以”美國戰略特務”的罪名逮捕了武昌教區代主教史憲章,漢口教區代主教楊少懷,"聖母軍“領導人陳良佑等;不久,受上海龔品梅事件的影響,又逮捕了漢口教區輔理主教劉和德,漢口教區柏泉小修院院長鄭學文等人,後來被定性為“劉和德反革命集團”(武漢市第一屆政協會議。1955年9月,註:當時政協代行人大職權)。

1958年4月13日,漢口總堂主任司鐸董光清被祝聖為漢口教區主教,但未獲教廷承認。“文化大革命”期間,教務中斷,上海路天主堂被改作雜技劇院,1982年恢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