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疙瘩

【性味】辛;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使用注意】孕婦慎服。

一、中藥名稱

【藥名】大麻疙瘩
【類別】祛風散寒藥;行氣活血藥;散瘀止痛藥
【拼音】dà má gē dá

二、中藥基源

【科屬】胡椒科
【基源】為胡椒科植物蒟子的全株。
【藥用部位】全株
【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南部、西南部和西北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100-2000m的林中或濕潤地。
【基源形態】
蒟子:直立亞灌木,高1-3m。枝有細縱棱,與葉柄、總花梗均被毛。葉薄紙質,卵圓形、闊卵形或枝端的為橢圓形,長10-
15cm,寬6-10cm,先端短尖,基部心形,兩側不等,上面無毛,下面沿脈上被微硬毛和細腺點,葉脈9條,最上1對互生,離基
1.2-3cm從中脈發出,余者均基出;葉柄長8-14mm,僅基部具鞘。花單性,雌雄異株,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雄花序長4-
6cm,花序軸被短柔毛,苞片圓形,盾狀,直徑約1.1mm,中央具短柄,雄蕊3枚,花葯卵形,2裂,花絲粗,遠短於花葯;雌花序
於果期長4-8cm,苞片較小,直徑0.8-lmm,子房基部嵌生於花序軸中,柱頭3,早落。漿果球形,成熟時紅色,直徑約2mm,基部
嵌生於花序軸中並與其合生,表面多疣狀凸起。花期4-6月。
【採收加工儲藏】全年均可採收,切片,鮮用或曬乾。

三、中藥基礎

【性味】辛;溫。
【功效】祛風散寒;行氣活血;散瘀止痛。
【主治】風寒感冒;風濕骨痛;胃痛;痛經;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使用注意】孕婦慎服。
【性狀鑑別】
莖圓柱形,直徑約1cm;表面有細縱棱,具稀疏毛茸,節部膨大明顯。葉多皺縮,展平後卵圓形或橢圓形,長9-15cm,寬5-
10cm,基部常偏斜,有密集的細小腺點,背面葉脈上有毛茸,葉脈9條,最上1對離基從中脈發出,網脈明顯;葉具短柄,基部鞘
狀,有時可見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氣香,味辛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