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親子

大麥親子

大麥親子頻道2011年11月15日上線,主要提供兒童話劇,兒童歌舞劇,親子劇等熱門演出推薦和劇評,有0-3歲、3-6歲、6-12歲、12歲以上的年齡劃分,更方便找到適合自己孩子年齡的兒童劇目!包含兒童話劇、兒童音樂劇、木偶劇等兒童親子演出信息,包含親子劇評、品牌兒童劇場、精品兒童劇團、兒童親子演出推薦排行信息!

頻道釋義

親子頻道親子頻道
【中文名稱】大麥親子
【英文名稱】Kids 
【拼音名稱】DAMAI QINZI 
【基本解釋】在這裡,“子”是指孩子,“親”就是指孩子以外的家庭內部成員,主要指孩子的雙親。親子教育不同於我們通常理解的以家長為中心的“親職教育”和以兒童為中心的“兒童教育”,其核心內容是父母與其子女相互尊重、共同教育、一起成長。 親子教育是指通過對父母的培訓和提升而達到的對親子關係的調適,從而更好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的一種培訓方式。
大麥親子頻道2011年11月15日上線,大麥親子提供兒童話劇,兒童歌舞劇,親子劇等熱門演出推薦和劇評。頻道有0-3歲、3-6歲、6-12歲、12歲以上的年齡劃分,更方便找到適合自己孩子年齡的兒童劇目。大麥親子頻道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兒童話劇、兒童音樂劇、木偶劇等兒童親子演出信息,包含親子劇評、品牌兒童劇場、精品兒童劇團、兒童親子演出推薦排行等權威信息。

親子演出

童話劇

童話劇是以童話為內容,戲劇為形式創作的故事。劇本包括原創和改編兩種,通過一系列的演藝方式來展示。然後,再進行舞台加工和歌舞設計,通過演員舞台表演或卡通製作,呈現在觀眾面前。 童話故事最初是傳統口述民間故事的一部分,通常會被講述的具戲劇性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世代相傳。也由於如此,童話故事發展的歷史也就難以考證。尤其是早期不識字的說書人所說的故事,通常都沒有任何書面紀錄可供後世參考。最早有以文字形式流傳的童話故事是在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自此之後童話故事開始在寫作形式的文學作品中出現。

木偶劇

由演員操縱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又名傀儡戲。木偶作為戲劇性的表演,出現在漢代。用木偶來表演故事的戲劇。表演時,演員在幕後一邊操縱木偶,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兒童劇

兒童劇指內容符合於兒童經驗,而且受到兒童喜愛的戲劇稱為兒童劇(child play)。所以,即使兒童劇的演出者是大人,仍舊充滿了熱鬧活潑的氣氛,表達的東西也是淺顯生動的,家長並不需要擔心孩子會看不懂。兒童劇可取材於現實社會生活,也可以取材於童話、神話。

皮影戲

皮影戲,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河南、山西農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很受人們的歡迎。

兒童話劇

兒童話劇是一種以動作和對話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兒童劇。如劉厚明的《小雁齊飛》、任德耀的《宋慶齡和孩子們》等,都是優秀的兒童劇。它是用兒童容易理解而又規範化的生動、準確、通俗的語言進行創作的,具有真實感和形象性,是兒童戲劇文學中一種重要的、常見的表現形式。

兒童歌舞劇

兒童歌舞劇是綜合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以歌唱、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兒童劇。如我國最早的兒童劇作家黎錦輝的《小畫家》、喬羽的《果園姐妹》、賴俊熙《春天是誰畫的》、70年代的《草原英雄小姐妹》都是較有影響的作品。
兒童歌舞劇主要以演員的唱詞和舞蹈動作、音樂曲調的設計來表現劇情、反映生活,因此它必須使歌唱、舞蹈、音樂達到高度的和諧一致,使其具有強烈的詩的感染力。一般來說,兒童歌舞劇要突出音樂性、動作性和統一性,但在具體的劇本中,或以歌唱為主,或歌舞並重,或配以詩歌朗誦和旁白等,表現方式可多種多樣。

兒童戲曲

兒童戲曲是運用地方戲曲的曲調、唱腔,通過劇中人物的道白和歌唱以及富有民族色彩的舞蹈動作來表現故事情節的兒童劇,大多以兒童或動植物為主角。如甫劇《岳雲》、閩劇《紅色少年》、京劇《賴寧》等。

兒童廣播劇

兒童廣播劇是指利用廣播送聽,以語言聲音及音樂、音響等為表現手段來塑造形象、展示劇情的兒童劇本。語言聲音是主要表現手段,因而劇本對人物語言和敘述語言有嚴格要求。要求具有鮮明的性格色彩,有生活的真實感,有音樂感;音樂與語言和諧地、有機地統一起來,有助於烘托環境氣氛,激發兒童想像。由於兒童廣播劇最後訴諸於兒童的聽覺,可以不受戲劇舞台限制,也不受時空限制,因此它在內容和表現上比其它各種兒童文學作品都更自由和靈活。它的對象也很廣,包括城鎮山鄉廣大的識字或不識字的兒童,具有普及性。
1996年冬天,中國廣播學會在青島舉辦了中國兒童廣播劇評獎,共有四個作品榮獲一等獎。其中一等獎第一名作品《海濱的銅鈴》(青島電台文藝中心選送),通過小主人公艾鵬鵬及其夥伴王嬌嬌在海爺爺幫助下,對一隻受傷的海鷗精心醫護而使它重返碧海藍天的故事,告訴兒童要熱愛大自然,更要保護大自然。作品藉助優美的抒情、新奇的想像、曲折的故事、跳躍的筆致,表現了兒童興趣和新時代兒童的風采。

學校劇

學校劇是指迅速反映校園生活,表現當代兒童的情緒、觀念,演出方式簡單,適合於兒童自己表演的兒童劇本。例如《半個隊員》,寫一個在校表現很好,但不愛做家務的孩子小強,在同妹妹小芳做了一場扮演機器人的遊戲後,受到啟發,改正了自己輕視家務勞動的缺點。這類劇短小單純,但因寫的是兒童身邊的事,時代氣息濃烈,生活情趣盎然,真實、親切,再加上表演極其簡便(演員不須化裝,不用舞檯布置與裝置,演出場地靈活),非常適合兒童的參與願望與欣賞趣味。
學校劇也被稱為“戲劇遊戲”,“寓教於樂”是它的重要屬性。它可以配合國小語文教學,選擇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的作品,稍加改編後,安排讓學生回答、對話,設計適當的動作,在課內表演。這種立體式、形象化的表演,能活潑課堂教學,加深兒童對作品的興趣和理解。學校劇也可以作為第二課堂的內容,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推動學校文娛活動的開展,促進少年兒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