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鐘樓

大鐘樓

大鐘樓是廣州近代西方新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作之一,俗稱大鐘樓。鐘聲清脆,聲聞十里,在芳村也能體聽到。大樓在1916年由美國建築師設計的,連鐘樓高31.85米,主要建築材料均由美國進口。清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清政府正式公布開放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四省沿海為主通商貿易地點,並在廣州、漳州、寧波、雲台山設立了四個海關,開放對外貿易。後清政府改四口通商為廣州一口通商,時間長達83年。這海關大樓和在遠一點的十三行便是很好的證明。

歷史

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築。樓上懸匾“大鐘樓”,是我國著名書畫大師董壽平先生所書。樓前楹聯繫現代著名書法家衛俊秀先生撰寫。聯曰:“高標跨穹窿,百尺危樓獨雄秀;鐘聲震寰宇,萬念俱空悟世人”,聯語既帶有濃郁的佛家韻味,又寫景貼切,加之字型古樸蒼勁,眼前這座大鐘樓,在《西廂記》“白馬解圍”一折中竟成了“觀陣台”。話說守衛蒲津橋的將領孫飛虎聽說暫住在普救寺內的相國之女崔鶯鶯長得如花似玉,貌似天仙,想占其為妻,遂帶領5000人馬將普救寺團團圍住。

當時,滿寺僧侶惶恐不安,老夫人迫於無奈,許諾有退得賊兵者即將鶯鶯許配為妻,並倒陪嫁妝。此賞格正中張生之意,即獻策書報蒲關,請同窗好友白馬將軍破賊解圍。為了顯示白馬將軍的威力,張生邀請老夫人、法本長老等僧眾,登上大鐘樓觀看兩軍對陣廝殺,白馬將軍如何生擒孫飛虎之戰況。如今,遊人登樓俯視,想像當年“半萬賊兵,卷浮雲片時掃淨”的鏖戰情景,體會“白馬將軍義薄雲,書生筆陣掃千軍”的箇中滋味,會有萬千感概。

各地大鐘樓

上海海關大鐘樓

上海海關大鐘樓由英國Whitchurch公司設計製造,

大鐘樓

上海大鐘樓

總造價為5000多兩白銀,1927年製成,同年8月從倫敦運到上海,原包裝木箱連同大鐘共重6.25噸,把6噸多重的大木箱吊到72米多高的鐘樓時,外灘馬路行人都停步觀望之吊裝奇景。1928年元旦敲響第一聲,逢刻“奏威斯敏斯特樂曲”。這座大鐘樓,亞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

廣州大鐘樓

在廣州市越秀區沿江路,一座被人們稱為“大鐘樓”的

大鐘樓廣州大鐘樓

廣州海關業務大樓巍然矗立在珠江河畔,這是廣東最古老的海關標誌性建築----廣州海關大鐘樓。樓的原址是1860年始建的兩層高的粵海關稅務司署,現在的大鐘樓是1916年建就的。這座5層高的古羅馬式建築,見證了廣東口岸從興盛———衰落———重振雄風的歷程。

西安大鐘樓

西安大鐘樓位於西安市中心,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建在方型基

大鐘樓西安大鐘樓

座之上,為磚木結構,重樓三層檐,四角攢頂的形式,總高36米,基座高8.6米,每邊長35.5米,面積約1377.4平方米,內有樓梯可盤鏇而上。在檐上覆蓋有深綠色琉璃瓦,樓內貼金彩繪,畫棟雕梁,頂部有鎏金寶頂,金碧輝煌。以它為中心輻射出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並分別與明城牆東、南、西、北四門相接,這就是西安人引以為自豪的鐘樓。它是我國古代遺留下來許多鐘樓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西安是明代西北軍政重鎮,它的鐘樓無論從建築規模、歷史價值或藝術價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國同類建築之冠。
特點:鐘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樓上懸掛鐵鐘一口而得名。初建時,地址在今廣濟街口,與鼓樓對峙。明神宗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由巡安御使龔賢主持,將鐘樓整體遷移於今址。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築藝術風格,重檐斗拱,攢頂高聳,屋檐微翹,華麗莊嚴。這座正方形磚木結構建築物,自地面至樓頂高36米,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每邊長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競均為6米的十字交*券洞,過去是東南西北四條大街交會的通道,人流車輛從券洞通過,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券洞無法適應交通流量需要,現在券洞早已封閉;在鐘樓周圍另闢圓形環道。鐘樓的設計構造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外部的重檐三滴水歇山頂式不只是增加建築形制的美觀,而且緩和了雨水順檐下落時對建築的衝擊力.描梁之端的斗拱巧妙地運用了力學原理形成均勻負荷。四角攢尖的樓頂按對角線構築四條垂脊,從檐角到樓頂逐漸收分,使得金頂穩重莊嚴。樓上琉璃瓦的板瓦之間扣以筒瓦,以銅質瓦河固定,更使建築穩固結實,成為渾然一體的建築藝術珍品。整體拆遷:鐘樓的二樓西牆上,嵌有一方《鐘樓碑》,記述了這座巨大建築經歷過一次令人難以置信的整體拆遷。鐘樓初建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當時它的位置在西大街以北廣濟街口的迎樣觀,距目前所在位置約1000米。這一位置正在唐長安城的中軸線上,也是五代、宋、元時長安城的中心。雖然明代初年擴建了長安城,但那時人們大概圃於習慣心理,初建 鐘樓時沒有與擴建後的城市格局相適應。過了兩個世紀後,隨著城市中心東移,城門改建,新的東、南、西、北四條大街形成,位於迎祥觀的鐘樓便日益顯得偏離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萬曆十年(1582年),在陝西巡撫龔俄賢的主持下,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據碑文記載,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質結構的樓體全是原樣原件,所以耗資不多,工程迅速。完成這樣一座龐大建築的拆 遷裝建,即使在現代也不是輕而易舉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築安裝技術,又需要嚴密精細的工程組織,這項完成於16世紀的特殊工程,實在是我國建築史上值得自豪的創舉。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的明代鐵鐘巨鍾軼聞 :

大鐘樓明代鐵鐘

重5噸,鍾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於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鍾是唐代景雲年間鑄造的“景雲鍾”(現藏於碑林博物館)。據說,遷到今址之後,雖然樓的式樣大小並沒有改變,景雲鍾卻怎么也敲不響了。無可奈何,只有另換。
浮雕故事:鐘樓的門扇槁窗雕樓精美繁複,表現出明清盛行的裝飾藝術。仔細欣賞門扇上一幅幅浮雕,它們會告訴你許多古代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 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 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陶侃運磚。第二層樓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勺“仙醉酒”畫面,依次仍為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是: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 ;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香港尖沙咀大鐘樓

尖沙咀大鐘樓原為九廣鐵路尖沙咀九龍火車總站的車站大鐘,後來

大鐘樓

香港尖沙咀大鐘樓

火車站因應市政計畫拆除,鐘樓則因具有歷史意義而在民眾陳情下得以保留,並遷至尖沙咀公眾碼頭旁邊,成為遊客遊玩觀賞的景點之一。

地址:香港九龍尖沙咀維多利亞港畔,尖沙咀公眾碼頭附近。

尖沙咀站下車,出F出口循人行道隧道指標可抵,步行15分鐘可達。

普救寺大鐘樓

 跨進山門,沿石階而上,即至飛檐翹角、氣勢雄偉的山西省運城市普救寺大鐘樓。此樓全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築。樓上懸匾“大鐘樓”,是我國著名書畫大師董壽平先生所書。樓前楹聯繫現代著名書法家衛俊秀先生撰寫。

合肥大鐘樓

合肥大鐘樓在合肥市蕪湖路與屯溪路交叉口

合肥大鐘樓 Hefei Grand Bell Tower

合肥大鐘樓

蕪湖路派出所旁,面積為36.5平米。合肥電信大樓的鐘樓(俗稱“合肥大鐘樓”)一度曾為合肥的“形象代言人”。1980年,鐘樓剛投入使用時,大鐘還是全機械的,從早上6點到晚上9點,每逢整點就會奏響《東方紅》樂曲。那時的鐘樓里什麼都沒有,防水措施也不到位。雖然維護人員盡力維護、每天對時,但上世紀80年代“傳聲十里”的鐘樓大鐘,常常是“四面時間各不同”。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鐘的“娘家”上海電動廠不再生產相關零配件了,機械大鐘被迫“退休”,被現在正在使用的石英鐘所取代,整點報時音樂也換成了法國樂曲《鐘聲》。據合肥電信分公司計畫建設部基礎建設主管王超介紹,新修後的大鐘將採用電子報時,而且報時音可以是音樂,也可以是語音,一個聲音十幾年不變將成為歷史。另據了解,新大鐘還有免維護、外觀新穎等特點。維護一直是鐘樓工作人員的重頭戲。在全機械時代,儘管有20多人每天三班倒,勞動強度還是非常大,當時從機房到大鐘間沒有樓梯,只能靠施工用的梯子上下。後來換成石英鐘,樓梯也修起來了,維護人員也減到一個人。但當大鐘出現故障時,這唯一的維護人員還得在機房與大鐘之間爬上爬下。“免維護”的新鍾將讓鐘樓工作人員免除勞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