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是大連理工大學創造各知識領域互相交融的整體最優學術環境,學院除承擔本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外,還承擔全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化素質課、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工作。

簡介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成立於建國50周年和建校50周年前夕的1999年4月23日。成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是大連理工大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科建設與結構調整,實現理工文管法多學科交融滲透、綜合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大連理工大學進一步創造各知識領域互相交融的整體最優學術環境,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教師文化素養和學校文化品位的重大步驟,也是該校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和學科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重要標誌。

發展歷程

實際上,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大連理工大學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70年代末,該校政教室改為政治理論課教學部。1984年,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改建為社會科學系。多年來在校黨委的領導下,經過歷屆系領導班子、廣大教職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在面對全校大學生、研究生的公共課教學、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發展。該校於80年代初在不斷加強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同時,在全國率先創設了思想品德課,構建了“兩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教學體系的雛形,人文社會科學的相關專業從無到有,初步形成了大專、本科、碩士、博士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起了一支具有學術帶頭人、學術骨幹、具有很大發展潛力、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隊伍,為大連理工大學的發展做出了多方面的貢獻,也為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建立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創造了基本條件。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建立,為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極為難得的機遇。建院以來,全院師生員工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在校黨委和校行政的領導下,在校各職能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按照“文理滲透、中西融匯、學研一體、博專結合”的理念,以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為目的,以學科建設為基礎,以改革和創新為動力,深化“兩課”改革,推進文化素質教育,實行本科教育與研究生教育並重發展,加強人文社會科學及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突出學科優勢與特色,加快學科建設步伐,實施教育國際化戰略和學院信息化戰略,加強思想作風建設,貫徹以人為本的觀念,為把學院建設成為高水平研究型學院而努力奮鬥。

學院設定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現有教職工83人,其中行政人員5人(辦公室3人,輔導室2人),教師7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4人,講師24人,助教17人。現有碩士研究生415人,博士生80人,本科生743人,新疆管理幹部培訓班50人。擁有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科學技術哲學、思想政治教育三個博士點和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科學技術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中國近現代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行政管理、傳播學、民商法學、高等教育學、區域經濟學、教育管理與教育經濟學、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等14個碩士點、一個MPA專業碩士學位點、漢語言文學、廣播電視新聞、公共事業管理、法學等4個本科專業;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下設新聞與傳播學系、漢語言文學系、法律系、公共管理系和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所、哲學研究所、政治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研究所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研中心等。另有MPA教育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掛靠)、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21世紀研究中心、德國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歐盟研究中心(掛靠)、遼寧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大連理工大學“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遼寧省科技倫理與科技管理研究中心等機構。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除承擔本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外,還承擔全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文化素質課、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工作。
10年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升為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下設人文學院和公法學院。本科,人文學院設有廣播電視新聞學、漢語言文學、哲學三個專業,公法學院設有公共事業管理學和法學兩個畢業。
詳細介紹:
廣播電視新聞學
廣播電視新聞學培養新聞采、編、攝、錄,節目主持以及有關新聞宣傳、網路媒體等方面的複合人才。設有一級學科新聞學與傳播學,二級學科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等。設有一級碩士點。
漢語言
漢語言旨在培養有教育文學理論素養和語言文學理論素養的人才,在文化管理機構、新聞出版機構、高校及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文字評論、文化管理、教學科研以及文化宣傳的複合人才。10年設有一級碩士點。、
哲學
哲學是一種啟蒙,啟蒙是人類走出愚昧的起點。設有一級學科博士點。與不萊梅大學,斯圖加特大學有交流學習。
法學
法學01年設有一級碩士點,正在設立司法管理博士。
公共事業管理學
公管99年創,現設有一級碩士點。課程涵蓋管理類和行政類。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從事廣播、電視等宣傳部門的新聞采、編、攝影及有關實際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要求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熟悉我國有關新聞宣傳的方針政策和法規;
能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觀點觀察和分析國內外的形勢和問題;
具有新聞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
掌握現代新聞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術,能獨立進行廣播、電視新聞採訪與編輯;
有較寬的知識面,有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在掌握外語方面,應具有較強的閱讀本專業書籍的能力,一定的聽、說、寫的能力。
主幹課程: 新聞學概論、文藝理論、廣播電視新聞史、新聞採訪寫作、新聞評論、
馬列新聞理論原著選讀、美學、新聞攝影、廣播音響報導、電視新聞採訪和拍攝、
電視編輯與節目製作、廣播電視技術、主持人概論、廣播電視新聞業務實習等

畢業去向

畢業生可到報社、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宣傳部門從事采、編、攝影等新聞工作,也可以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新聞宣傳工作。 
本專業文、理兼收,只招收學英語的考生。
新聞與語言學系系主任: 劉乃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