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市醫科大學

大連市醫科大學

大連醫科大學創建於1947年,前身為關東醫學院。1949年關東醫學院併入大連大學,更名大連大學醫學院。1950年撤消大連大學建制,大連醫學院獨立。1969年大連醫學院舉校南遷貴州省遵義市,建立遵義醫學院。1978年學校在大連醫學院原址復辦,仍稱大連醫學院。1994年學校更名為大連醫科大學。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以醫學為主,文學、理學、管理學、法學等多學科發展的醫科大學。

學校簡介

大連市醫科大學 大連市醫科大學

大連醫科大學創建於1947年,前身為關東醫學院。1949年併入大連大學,稱大連大學醫學院。1950年撤銷大連大學建制,大連醫學院獨立。1969年大連醫學院舉校南遷貴州省遵義市,建立遵義醫學院。1978年在大連市原址復辦,仍稱大連醫學院。1994年更名為大連醫科大學。學校現已發展成為以醫學為主,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法學和哲學等多學科發展的醫科大學。

學校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南路西段9號,占地面積15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2.2萬平方米。學校固定資產總值19.02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7億元。圖書館藏書98.3萬冊。學校設有教學院系部19個,其中臨床學院3所,編制床位數8700張。

學校現有國家重點學科學1個,遼寧省重點學科15個;遼寧省高等學校一流特色學科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4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4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遼寧省高等學校創新團隊8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7個;本科專業20個。

學校本部在編教職工1320人。學校現有國家“千人計畫”人選1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人,國家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國家“青年千人計畫”人選1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5人;遼寧省高等學校攀登學者17人,遼寧特聘教授23人。全校(含附屬醫院)正高級職稱751人、副高級職稱689人,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導師1112人。學校全日制在校生1407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69人、碩士研究生3987人,本科生8730人,外國留學生1090人。

學校為國家首批“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畫”項目試點單位,現有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教學成果獎4項,雙語教學示範課程1門。擁有省級示範專業5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3個,重點支持專業1個,創新創業改革試點專業1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4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個,教學名師16人,教學團隊6個,高等教育成果獎一等獎13項、二等獎28項、三等獎21項,教育科研優秀成果獎二等獎4項、三等獎16項,精品課程15門,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精品資源共享課8門,雙語教學示範課程2門,精品教材5部。近五年,學校參與編寫省部級以上規劃教材162部,其中主編14部、副主編24部、參編124部。

學校現有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實驗室1個;遼寧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12個,遼寧省工程實驗室1個,遼寧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遼寧(大連)實驗動物公共服務平台1個,遼寧省高校重點實驗室6個,遼寧省轉化醫學研究中心4個,遼寧省衛生髮展研究中心1個。

2010年以來,學校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580餘項,其中973計畫課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70餘項;科研經費2億餘元;以大連醫科大學為完成單位的通訊或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1160篇,進入ESI高被引論文8篇。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67項,申請發明專利66項,授權19項。主辦《大連醫科大學學報》、《醫學與哲學》、《中國微生態學雜誌》3種學術期刊。

學校大力推進教育國際化,廣泛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等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百餘所大學及科研院所建立了教學、科研、醫療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友好合作關係。2012年經教育部批准,學校與美國班尼迪克大學合作舉辦了“中美公共衛生碩士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現已招收兩屆學員。

傳承歷史,開創未來。全校師生秉承“甚解、敏行、明仁、濟世”的校訓和“團結、嚴謹、求實、創新”的校風,堅持走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之路,為建設國內先進、國際知名的醫科大學而努力奮鬥。

歷史沿革

大連市醫科大學 大連市醫科大學

大連醫科大學創建於1947年5月4日,時稱關東醫學院,是我黨為適應人民解放戰爭和新中國建設對醫學人才的急需在解放區創辦的第一所正規醫科高校。1949年,關東醫學院與大連工學院等一起併入新成立的大連大學,成為大連大學醫學院。1950年大連大學撤銷後獨立為大連醫學院,從此正式成為五年制醫科高校。50年代學校雲集了一批老一輩醫學科學家和醫學教育家,如中科院院士(當時稱學部委員)沈其震、魏曦、吳汝康,藥理學家張毅、生理學家吳襄等,大連醫學院以雄厚的師資力量,嚴謹的教風學風和高質量的畢業生享譽全國,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的醫學人才。1969年,學校奉命南遷貴州省遵義市成立遵義醫學院。

1978年,在中央領導同志的關懷下和省市領導的積極支持下,大連醫學院終於在原址得以復辦。大醫人繼承和發揚了“團結、嚴謹、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面對困難,不畏險阻,從頭做起,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於學校的復建,學校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80年代中期開始,大連醫學院已成為一所多學科、多層次、提高型的高等醫科學校,被確定為遼寧省省屬重點高校之一。隨著國家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特別是鄧小平南巡講話以來,學校的各項工作又取得了長足發展。1994年1月,經國家教委批准,學校正式更名為大連醫科大學。現已發展成為以醫學為主,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法學和哲學等多學科發展的醫科大學。

2007年8月,學校搬遷至旅順新校園。新校園位於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南路西段9號,占地面積15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52.2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19.02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7億元。圖書館藏書98.3萬冊。設有教學院系部19個,其中臨床學院3所,編制床位數8700張。

歷任領導

歷任書記歷任校長
趙佐明(兼)
1947.5—1948.3
姚志健(代)
1948.5—不詳
王布君
1947.5—1948.4
林鏡竹
1948.4—1949.3
韋舉
1949.8—1951
王鋪民
1952.7—1958.3
沈其震
1949.3—1952.11
李震勛
1952.12—1958.4
杜李
1957.11—1963.2
周洪生
(兼第一書記)1958.4—1968.10
周洪生
1958.4—1968.10
黃易明
(主持院務)1980.3—1983.6
李言
1980.3—1983.4
黃易明
(暫主持黨委工作)1983.4—1983.6
夏元洵
1983.4—1986.2
吳功侃
1986.2—1991.11
夏元洵
(暫主持黨委工作)1983.6—1984.8
孫又珊
1984.6—1995.3
李學文
1991.11—1996.12
姜潮
1996.12—2002.1
宮黎明
1995.3—2009.9
 唐建武
2002.1-2011
 

大醫名人

院士

魏曦(1903—1989)微生物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湖南嶽陽人,1933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後赴美國留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49年任大連醫學院微生物學專業教授,歷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1937年在美國留學期間研究成功斑疹傷寒立克次體組織培養法,獲哈佛大學研究院獎;應邀參加調查研究二戰期間印緬戰場上盟軍中流行的不明熱,經確定為恙蟲病,獲得學術性戰時功績榮譽勳章;1951年抗美援朝時期參加美軍細菌戰爭罪行調查團,親臨戰場從美軍投擲細菌武器中分離出鼠疫桿菌和霍亂弧菌,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從50年代開始提出了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調的概念,並提出人體正常菌群學說,並率先研發生態製劑,促進了微生物學科的發展;他主要從事人獸共患病調查研究,是我國微生物學的奠基人。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沈其震(1906—1993)生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湖南長沙人,1923年先後入同濟大學醫學院、中山大學醫學院學習,1927年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193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從事醫務工作。1941年任新四軍衛生部部長。1943年到延安,任中央軍委衛生部第一副部長、解放區救濟委員會副主任。1948年籌建大連大學,通過各種途徑,先後從國統區、香港、台灣等聘請了數十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到大連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49年被任命為大連大學醫學院院長,1950年大連醫學院獨立,任院長。1951年親赴歐洲採購儀器設備,1952年到北京籌建中央衛生實驗院,後任中央衛生研究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先後領導、組織、創建了藥物研究所、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等10餘個科研機構。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農工民主黨第八、九屆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五至七屆常委。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楊簡(1911—1981)病理學家 實驗腫瘤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193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醫學院,留校任教,從事病理學教學、臨床病理檢驗及其科研工作。1945年由中山大學派送,赴美國賓州大學醫學院病理系和癌症研究所進修病理學和腫瘤學。1949年回國後,先後擔任中山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和代理院長、大連醫學院病理教研室主任、北京流行病學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中央衛生研究院病理室特約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試驗醫學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等職,還兼任廣州暨南大學醫學院病理學教授,中華病理學會主任委員,四川省政協委員。他是中國實驗腫瘤學的創始人之一。在中國首次利用芳香烴類化合物誘發小鼠皮下纖維肉瘤獲成功;建立第一個纖維肉瘤SP,創建了第一個“瘤株保種傳代室”;對宮頸癌、食道癌病因做了研究,首次提出食道癌黴菌病因問題,並創立了“宮頸癌綜合病因學說”。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王大珩(1915—2011)光學專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 江蘇蘇州人,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赴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攻讀套用光學,獲碩士學位。1948年回國,籌建大連大學工學院、醫學院物理實驗室並講授物理學,歷任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哈爾濱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光學會、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科技部主任。他為中國套用光學、光學工程、光學精密機械、空間光學、雷射科學和計量科學的創建和發展做出傑出貢獻。六十年代製成中國第一台雷射器,第一台大型光測裝備和許多國防光學儀器。七十年代主持制定了全國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領導了綜合性的航空遙感試驗。1986年3月和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等4名科學家向中央提議“發展中國的戰略性高技術”的建議,得到鄧小平同志批准,由此國務院發出了“高技術發展計畫綱要”的通知,這一“綱要”稱為“863計畫”。197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4年又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汝康(1916—2006)古人類學家、解剖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江蘇武進人,1940年南京中央大學生物系畢業,1946年赴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留學,獲博士學位。1949年至1953年任大連醫學院解剖教研組教授,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兼任北京大學、中山大學、香港大學教授。在古人類學研究方面,開創了中國人自己深入研究人類化石時期,提出了從猿到人的過渡,人類體制發展的不平衡性,人類的新進化等理論。創建新學科“今人類學”,在國際學術界獲得高度評價。1986年一祿豐古猿的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1987年以藍田猿人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91年以中國遠古人類的研究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93年以巨猿的研究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薛社普(1917—)胚胎學及細胞生物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廣東新會人,1943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博物系,1947年於同校生物系獲碩士學位。1951年於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獲理科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大連醫學院解剖科副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中央衛生研究院實驗生物系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和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人體胚胎學主任、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國際解剖學聯合會理事、國際形態科學會委員會委員及WHO人類生殖學男性組評議委員等職。從事胚胎、生殖生物學及細胞生物學的教學及科研工作50多年,對細胞分化規律及其可調控性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是國家教委重點學科點學術帶頭人。在國內、外首次發現哺乳類紅細胞胞質中存在能逆轉細胞核惡性分裂,調節基因表達和誘導終未分化的“紅細胞分化支核因子(EDDF)”。1991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於維漢(1922—2010)地方病學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遼寧大連人,1945年畢業於滿洲醫科大學,1947年任關東醫學院講師。1948年後歷任哈爾濱衛戌醫院主治軍醫、黑龍江省克山病防治研究所所長、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衛生部地方病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中華地方病學會主任委員,主編《中國地方病學》等雜誌;五十年代即從事克山病的研究與防治工作;六十年代初提出了克山病診斷標準及劃分病區的指標,提出克山病營養性生物地球化學病因學說,解決了克山病的預防問題,提高了克山病治癒率。1997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新智(1928—)古人類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安徽合肥人,1953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在大連醫學院高級師資班進修後留校,1953—1957任大連醫學院助教,1957年考入中國科學院,在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攻讀副博士學位,1961年畢業後留所工作迄今。曾任副所長,現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4年與外國同行聯名提出現代人起源的多地區進化說,為當今關於現代人起源爭論的兩大學說之一。1990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並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曾任中國解剖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等,現任中國解剖學會名譽理事長。1999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韓濟生(1928—)神經生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浙江蕭山人,1953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在大連醫學院生理高級師資班進修後,先後在哈爾濱醫科大學、北京衛生幹部進修學院、北京中醫學院、北京醫學院等單位生理系任教、北京醫科大學生理教研室主任、北京醫科大學神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衛生部神經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從1965年開始從事針麻原理研究,1972年以來從中樞神經化學角度系統研究針刺鎮痛原理,研製出“韓式穴位神經刺激儀(HANS)”,對鎮痛和治療海洛因成癮有良效。2007年擔任中國科技部《基於臨床的針麻鎮痛的基礎研究(973)》首席科學家,國際神經肽協會中國分會主席,多系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等。1993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陸士新(1929—)病理生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江蘇鹽城人,1956年畢業於大連醫學院,同年選派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醫學院內分泌研究所留學,1961年獲副博士學位。歷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實驗醫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研究員,1988年起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他首次在河南林縣人胃液與膳食中分離與鑑定出能特異地誘發動物食管癌的N—甲基—N—苄基亞硝胺(NMBzA)和促癌物——Roussin紅甲酯,並首次用NMBzA成功地誘發出人胎兒食管上皮癌,為確立食管癌亞硝胺病因做出了貢獻。1997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一級教授

張毅(1902—1980)藥理學家 醫學教育家 一級教授 湖南寧鄉人,1932年畢業於上海中央大學醫學院(上海醫學院),1935年留學英國,先後入倫敦大學、愛丁堡大學學習,獲醫學和哲學博士雙學位。1938年回國,任上海醫學院藥理科教授,兼上海天豐藥廠廠長。1949年春任大連大學醫學院教授、藥理學科主任。1950年先後任大連醫學院教務長、副院長,兼旅大市副市長,遵義醫學院藥理教研室主任、副院長、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生理科學會理事,民盟第三屆中央委員、貴州省委副主任委員、中國藥理學會名譽主任委員。他致力於心臟的生理、生化與藥物的關係、局部麻醉藥的藥理作用研究,成績顯著。主編全國藥學專業的《藥理學》教材,在藥理學教材建設及推動我國藥理學發展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1956年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教授。
魏曦(1903—1989)微生物學家 一級教授 湖南嶽陽人,1933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後赴美國留學獲醫學博士學位。1949年任大連醫學院微生物學專業教授,歷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1937年在美國留學期間研究成功斑疹傷寒立克次體組織培養法,獲哈佛大學研究院獎;應邀參加調查研究二戰期間印緬戰場上盟軍中流行的不明熱,經確定為恙蟲病,獲得學術性戰時功績榮譽勳章;1951年抗美援朝時期參加美軍細菌戰爭罪行調查團,親臨戰場從美軍投擲細菌武器中分離出鼠疫桿菌和霍亂弧菌,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從50年代開始提出了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調的概念,並提出人體正常菌群學說,並率先研發生態製劑,促進了微生物學科的發展;他主要從事人獸共患病調查研究,是我國微生物學的奠基人。1955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6年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教授。
方侃(1906—1968)肺科學家 一級教授 湖南長沙人,1934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獲博士學位。歷任上海紅十字會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防癆科主任,上海防癆協會結核病第一醫院醫務主任、院長等職。他積極開展肺部疾病的防治工作,用德文在《維也納醫學周刊》上發表論文《肺出血之副甲狀腺素治療》。對結核病外科手術進行長期研究,成為國內早期開展肺結核外科醫療的少數專家之一。1946年到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進修胸外科專業,1949年畢業回國任大連醫學院內科教授、肺科主任。他在大連醫學院開設肺科病房,並籌建了旅大市結核病防治院,對地區結核病防治工作做出了貢獻。1952年兼任旅大市結核病防治院院長,1957年任大連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院長。1957年1月,以國際防癆協會會員身份,代表中國防癆協會出席在新德里舉行的第十四屆國際防癆會議。他一生從事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精通專業理論,實踐經驗豐富,對肺科專業造詣頗深。1956年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教授。

二級教授

崔永錫(1909—1970)骨外科學家 二級教授 河北武清人,1933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獲理學士學位。後繼續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和成都華西大學醫學院,1938年畢業,獲醫學士學位。歷任成都聯合醫院主治醫師,重慶中央醫院外科主任,上海國防醫學院外科教授。1948年末來大連,歷任大連大學醫學院教授、大連醫學院臨床醫院外科教研組主任等職務,被選為遼寧省第一屆政協委員。他是大連醫學院骨外科的創始人,對矯正外科造詣很深。40年代,他就在全國性雜誌陸續發表了《毒蛇咬傷病例報告,先天性膽道閉塞病例報告》等。抗美援朝期間他積極參加戰地醫院的搶救治療。
吳襄(1910—1995)生理學家 二級教授 浙江蒼南人,1934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歷任中央大學醫學院生理學助教、講師、副教授。1946年留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系從事循環生理的研究,獲科學碩士學位。1950年受聘於大連大學,籌建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1950年起先後任大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主任,遵義醫學院生理學教授,北京市結核病研究所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生理學顧問.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院外委員。1983年調回復辦的大連醫學院,任生理學教授兼教研室主任。他主編的《生理學大綱》自1947年出版以來,先後六次修訂再版,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喬樹民(1913—1989)流行病學家 二級教授 江蘇鹽城人,1937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1946年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獲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1947年任美國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回國後擔任蘭州大學醫學院院長,1950年擔任西北人民政府衛生部教育處長。同年7月任大連醫學院教授、教研組主任、副教務長,1980年任大連醫學院副院長。他長期從事公共衛生及流行病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專注《卡介苗的理論和發展中的問題》、《卡介苗測驗的診斷價值》於1951年獲東北人民政府衛生部科學成就甲等獎。1963年,針對“未明熱”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闡明了鉤端螺旋體病病流行的病原體性質.傳染傳播途徑和有效防治方法。文革期間仍堅持醫學科研,試驗成功抗癌藥物一順式二氯二氨鉑(簡稱“順鉑”),在國內首先套用於臨床。1974年,該成果獲得旅大市重大科技成果獎。
葉興傑(1914—1999)心胸外科學家 二級教授 福建閩侯人。1939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歷任上海醫學院外科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主治醫師、講師。1946年到美國喬治亞大學進修胸外科,1947年任上海國防醫學院外科教官兼胸外科主任,先後擔任大連醫學院副院長、遼寧省心血管研究所副所長。早在40年代,他就系統地開展了血管損傷修復手術。1958年在國內較早的開展了低溫直視和實施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多次獲得省市嘉獎。在遵義工作期間,開展心臟生物瓣膜的研製和心臟瓣膜置換手術研究,榮獲貴州省科技進步獎。他參加主編《外科手術學》,獲得全國科技出版獎。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伍律(1915—1983)生物學家 二級教授 浙江青田人,1939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先後任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和長春大學生物系助教、講師、副教授。1947年,任上海東南醫學院解剖系教授,兼任蘭州大學動物系副教授,1949年起先後任大連大學醫學院解剖學副教授,大連醫學院生物學副教授、教授、教研組主任,遵義醫學院生物學教授、教研室主任,貴州科學院副院長、生物研究所所長及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在動物生態學及動物分類學的研究方面有較深造詣。其著作《柞蠶飾腹蠅生活史及生態的研究》獲1980年農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全國科學技術發明二等獎,《蛇島的秘密》獲1980年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獎。
陳榮殿(1917—1983)普通外科學家 二級教授 福建漳州人,1942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1945年前往美國,在波斯頓麻省總醫院進修。曾任湘雅醫院醫師,中央醫院外科住院總醫師、主治醫師,廈門鼓浪嶼救世醫院院長。1951年來大連,歷任大連醫學院外科副教授,教授,遵義醫學院教授、副院長、院長等職。他在外科醫療上具有革新精神,經過反覆觀察、細心研究,大膽改變胃大部切除的手術方法,採用“華氏II式空腸近端對大彎的胃空腔吻合術”後經證明這種方法併發症少,治癒率高。在我國較早開展了脾腎靜脈吻合術治療門脈高壓。編著有《外科學》、《新急腹症學》等。是我國享有盛譽的外科學家。

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以人為本,追求卓越,彰顯特色,培育精英

以人為本: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辦好一所大學,人才是關鍵,是第一因素,是根本因素。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出名師,育英才。

追求卓越:這是辦好一所大學的事業精神、職業精神、工作標準、價值取向。全校師生都要有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只有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各項工作才能取得卓越的成績。

彰顯特色:特色能夠彰顯學校的優勢,彰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在培育和凝練特色的過程中,也能夠為師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同時,特色也是對學校辦學優勢和辦學傳統的傳承。

培育精英:培養精英型的人才是世界醫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也是我校辦學的核心目的。醫科大學一定要樹立精英教育的理念,從實踐上來說精英教育是指對醫學生的培養必須精雕細刻;從教育的結果來說,由醫科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是精英。

人才培養目標

醫學 人才培養目標:培養醫學科學精神和醫學人文精神相結合,實踐能力強的套用型醫學人才。本詞條由眉山衛生職業學校編輯上傳

醫學科學精神是指對醫學知識記憶理解基礎上的綜合、質疑和創新,其核心體現為求真、求實;醫學人文精神是指關愛病人、敬畏生命,其核心體現為求善、求美。我校在醫學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注重學生在知識記憶理解基礎上的醫學科學精神的培育,在健康人格養成基礎上的醫學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初步臨床能力基礎上的實踐能力的提升。

一訓三風

校訓:甚解 敏行 明仁 濟世

甚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醫學是個嚴謹的學科,來不得半點馬虎,在教學、科研、醫療與學習活動中要一絲不苟,求真、求精,求甚解。

敏行:敏即敏捷,行即實踐。實踐出真知,醫學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而大醫又以動手能力強為傳統,因此要努力探索,勇於實踐,敢於創新,更好地繼承發揚這一優良傳統。

明仁:醫學倫理的體現,醫者仁心,醫術乃仁術。醫學院校的師生必須有一顆仁愛之心,這是醫學院校師生應具有的操守。

濟世:取自懸壺濟世。醫者之使命即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甚解 敏行 明仁 濟世,充分地體現了我校的培養目標,就是讓師生在知識上完善自己,在行為上規範自己,在道德上約束自己,更好地實現知、行、德的統一。

校風:團結 嚴謹 求實 創新

團結:是建立良好集體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在校內上下之間、師生之間、同志之間、同學之間都要團結一致,共同為振興大醫負有責任感。

嚴謹:是我們治學的根本態度。在教學、醫療、科研與學習活動中,要有嚴肅的態度,嚴格的要求,嚴密的方法;在行政後勤管理工作中同樣要嚴肅認真,兢兢業業,講求效率。

求實:實事求是是我們辦學、治學的科學作風。我們每個人都要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崇尚空談,不追求虛名,要踏踏實實地做學問、辦事情。

創新:是我們前進的方針。唯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前進。要創新,就要銳意改革,不斷進取,就要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業務技術素質。

學風:志學 治學 致學

志學: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志學就是要廣大學生端正學習目的,立志於學,養成學問,長成才幹。

治學:學以致用方為治學之途。治學是要求學生要用適當的學習方法,深入研究學問,做到學以致用,學用相長。

致學: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致學是要求廣大學生要有勤奮的學習態度,專心求學。

“志學 治學 致學”旨在體現“學在大醫、嚴在大醫”的傳統的學習風氣和管理風格。

教風:重教 嚴教 善教

重教: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要以教書育人為天職,愛崗敬業、勇於奉獻。

嚴教:“教不嚴,師之惰”,從醫、從教,須嚴謹為先,教師要以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從事教學工作。

善教:既要態度和善,誨人不倦,又要善於講究教學技巧和教學方法,循循善誘,因材施教。

大醫湧現出的一批批“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先進典型體現了“重教 嚴教 善教”的為師之道。

校徽校歌

大連醫科大學校徽

大連市醫科大學 大連市醫科大學

設計者:藝術學院 劉立偉 設計時間:2013年

設計說明:

◆ 歷史之門

標誌主體圖案為校門與蛇杖紋樣。校門圖形來源於1948年五四路26號學校樓門,與1947年柳林街98號主樓大門設計一脈相承,也是新校園“四七門”的形象來源,代表了大連醫科大學悠久的歷史與綿延不息的文化傳承。

◆ 醫學之門

蛇杖代表醫學,將其放置在門形圖案中,共同詮釋“醫學之門”的含義。莘莘學子由此門步入醫學殿堂,勤勉治學;待學有所成,再經此門步入社會,懸壺濟世。

拱形門與蛇杖二者構成“M”形狀,為英文“Medical(醫學的)”一詞的首字母,從形式上強化了“醫學之門”的概念。

大連醫科大學校歌

大連市醫科大學 大連市醫科大學

大醫,我的榮光

——大連醫科大學校歌

詞 趙振江 李東光等

曲 潘兆河

創作時間:1994年4月15日

歌詞:

你在戰鬥中誕生,你在磨礪中成長。你有大海洗禮的性格,群山築就的脊樑。團結嚴謹是你的優秀風範,求實創新是你永恆的形象。多少精英勵精圖治培育中華醫學棟樑。啊,大醫,大醫。啊,我的榮光。願你如日東升,永遠輝煌。

你超越的是明天,你不變的是希望。你是白衣使者的搖籃,搏擊生命的戰場。無影燈下譜寫人間愛的心曲,實驗室里奏響攀登者的樂章。千萬桃李競吐芬芳,高高擎起明天的理想。啊,大醫,大醫。啊,我的榮光。願你如日東升,永遠輝煌。永遠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