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紫斑病

大豆紫斑病

該病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種皮內或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次年的初侵染源。播種帶菌種子,病菌侵入病苗葉片發病,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侵染。大豆開花期和結莢期多雨,氣溫偏高(發病適宜日均溫25.5-27℃)、連作地和早熟種發病重,日均溫高於或低於25.5-27℃發病輕或不發病。大豆紫斑病在正常年份一般很少發生,在雨水多的年份發生較重。大豆生長期防治該病,應在蕾期、開花始期、結莢期、嫩莢期各噴藥一次。藥劑可用50%福美雙(500-800倍液)加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田間管理上做好排澇降漬工作,避免田間積水。

信息

中文學名:大豆紫斑病
..

拉丁學名:Cercosporakikuchii(Matsum.etTomoyasu)Chupp.
病原中文名:菊池尾孢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大豆
主要為害部位:豆莢和豆粒,也為害葉和莖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豆莢和豆粒,也為害葉和莖。苗期染病,子葉上產生褐色赤褐色圓形斑,雲紋狀。真葉染病初生紫色圓形小點,散生,擴展後形成多角形褐色或淺灰色斑。莖稈染病形成長條狀或梭形紅褐色斑,嚴重的整個莖稈變成黑紫色,上生稀疏的灰黑色霉層。豆莢染病病斑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較大,灰黑色,邊緣不明顯,乾後變黑,病莢內層生不規則形紫色斑,內淺外深。豆粒染病形狀不定,大小不一,僅限於種皮,不深入內部,症狀因品種及發病時期不同而有較大差異,多呈紫色,有的呈青黑色,在臍部四周形成淺紫色斑塊,嚴重的整個豆粒變為紫色,有的龜裂。

病原形態特徵

Cercosporakikuchii(Matsum.etTomoyasu)Chupp.稱菊池尾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子座小,分生孢子梗簇生,不分枝,暗褐色,大小45~200×4~6(μm)。分生孢子無色,鞭狀至圓筒形,頂端稍尖,具分隔,多的達20個以上。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種皮內或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如播種帶菌種子,引起子葉發病,病苗或葉片上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大豆開花期和結莢期多雨,氣溫偏高,均溫25.5~27℃,發病重;高於或低於這個溫度範圍發病輕或不發病。連作地及早熟種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生產上抗病毒病的品種較抗紫斑病。如黑龍江41號,鐵豐19,楚秀,華春18,豐地黃,躍進2號、3號,徐州424,沛縣大白角,京黃3號,小寒王,中黃4號,長農7號,科黃2號,文豐3號、5號,豐收15,九農5號、9號,牛尾黃,西農65(9)等。
(2)選用無病種子並進行種子處理,用0.3%的50%福美雙或40%大富丹拌種。
(3)大豆收穫後及時進行秋耕,以加速病殘體腐爛,減少初侵染源。
(4)在開花始期、蕾期、結莢期、嫩莢期各噴1次30%鹼式硫酸銅(綠得保)懸浮劑400倍液或1:1:160倍式波爾多液、50%多·霉威(多菌靈加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每667平方米噴對好的藥液55L左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