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素腸溶膠囊

大蒜素腸溶膠囊

大蒜素腸溶膠囊,一種藥品,本品為腸溶膠囊,內容物為白色或類白色顆粒,有刺激性氣味。用於防治如肺部及消化道黴菌感染、白色念球菌菌血症、急慢性菌痢、急慢性腸炎、胃炎、百日咳和心腦血管疾病等。

適應症

適用於防治深部黴菌感染,如肺部和消化道黴菌感染,白色念珠菌菌血症,急慢性腸炎,百日咳等。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兩粒(40mg),一日1-4次,兒童酌減或遵醫囑。

含量測定

大蒜素腸溶膠囊大蒜素腸溶膠囊

取水約150ml與玻璃珠數粒置250ml燒瓶中,照揮髮油測定法(中國藥典2000年版二部附錄ⅩD乙法),用液狀石蠟4ml代替1ml二甲苯保持微沸1.5小時測定,然後,取本品35粒,置另一250ml燒瓶中,加入含3%胰酶人工腸液100ml,於(37±2)℃水浴中溶解,待全部溶液呈乳裝時,取出,加10%司盤-20溶液2ml,加水60ml。照甲法自加“玻璃珠數粒”起,依法測定,以油層量減去液狀石蠟量,即為揮髮油量,按每1ml三硫二丙烯(C6H10S3)為1.107g計算,即得。

【鑑別】取本品1粒,傾出內容物置入10ml具塞刻度試管中,加入新配製的人工腸液2ml,在37℃水浴中保溫1小時,並時時振搖,然後加入正己烷1ml,振搖,放置分層,取正己烷層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三硫二丙烯對照品0.1ml,加正己烷10ml,搖勻,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00年版二部附錄Ⅴ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磷鉬酸乙醇溶液,置60℃加熱15分鐘,供試品溶液所顯主斑點的顏色應與對照品溶液的主斑點相同。

【檢查】應符合膠囊劑項下有關的各項規定(中國藥典2000年版二部附錄ⅠE)。

臨床套用

①治療細菌性痢疾。大蒜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臨床療效亦明顯。用法:一灌腸法:先用生理鹽水500~800毫升洗腸,再以經水浴加溫至37~38℃10%的大蒜浸出液100毫升,於10分鐘內緩緩注入肛門內,囑患者忍耐15~30分鐘後排便。每日1~2次,3日後可改為每日1次,6~10次為一療程。此法的缺點為肛門直腸及回盲部有燒灼感,初次灌腸時可出現腹痛,但均為一過性。孕婦忌用。日服3~4次(10歲以上兒童每次10毫升,10歲以下每次5毫升,2~3歲每次2.5毫升)。觀察數百例,平均治癒率為95%以上,體溫平均1~2日降至,正常,里急後重平均2~5日消失,大便平均2~4日恢復正常,一般不致引起便秘。據臨床及實驗觀察,紫皮蒜較白皮蒜殺菌及抑苗作用強,新鮮的比陳舊的效力好。對用大蒜保留灌腸治療的130例急、慢性菌痢患者,治療後行乙狀結腸鏡檢查,病變完全恢復正常者126例(96.9%),平均時間為6.3日,證明大蒜灌腸治療在促使遠端結腸病變癒合方面有特殊效果。此外,據實驗室觀察,痢疾桿菌在大蒜培養基中,經較長時間後對大蒜的適應能力便逐慚增高,並產生明顯的抗藥性;至於痢疾患者在套用大蒜口服或灌腸治療中,尤其是較長期的治療中能否產生抗藥性,尚需進一步觀察。

②治療阿米巴痢疾。用10%大蒜浮游液或大蒜浸出液70~100毫升(37~38℃)作保留灌腸,每日1次,6次為一療程。同時每日取紫皮生大蒜一顆,分三次生食。治療100例,平均住院時間為7天,治癒率88%,實踐證明,紫皮大蒜較白皮大蒜效力大。治癒病例,為了防止復發,在症狀消失後,仍須繼續食紫皮蒜1~2月。

③防治流行性感冒。用10%大蒜溶液(含普魯卡因0.5%)每4~6小時肌肉注射10毫升,對散發性單純型流行性感冒有較好療效,有些病例在48小時內體溫即完全恢復正常。採用10%大蒜汁(內加3%普魯卡因)每日滴鼻3次,每次6~8滴,連用3天,可起到預防作用。

④防治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一在預防和對帶菌者的治療上曾採用不同劑量分組觀察,帶菌陽性率由1.5%增至3%;服大蒜後繼續觀察15天,陽性率逐漸降低至零。二用於治療,以10%大蒜蒸餾液(加0.5%普魯卡因稀釋)肌肉注射。5歲以內首次劑量5~10毫升,以後每6小時5毫升。5~10歲首次10~15毫升,以後每6小時10~12毫升。11~15歲首次15~20毫升,以後每6小時10~20毫升。15歲以上者,首次20毫升,以後每6小時20毫升。治療84例普通型患者,全部治癒(其中2例復發,經再用大蒜液治療而愈)。療程平均7.6天,體溫恢復正常平均3.7天,頸強直消失平均5.1天,克氏征轉陰平均5天,腦脊液恢復正常平均6.1天。治療中未見局部或全身反應及血尿現象。

藥理作用

本品對多種球菌、百日咳桿菌、白喉桿菌、痢疾桿菌、傷寒及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結核桿菌等有抑制和殺菌作用。對真菌感染有抑制作用。對阿米巴原蟲、陰道滴蟲、蟯蟲等也有抑制殺滅作用。

兒童用藥

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服用。

注意事項

因大蒜素對胃有刺激性且易被胃液破壞,故服用本品時不得咬破,應整粒吞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