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垂榆

大葉垂榆

大葉垂榆(拉丁學名:Ulmus americana 'Pendula')是榆樹變種。為榆科榆屬落葉喬木,也被稱作龍爪榆、垂枝榆,此樹種的樹幹相對較短,而且多呈扭曲狀,小枝具有捲曲而下垂的特點,整體上看樹形較美,在園林建設中常被選做綠化樹種。大葉垂榆喜光,具有較強的耐旱、耐寒、耐鹽鹼性,適應性較強,在北方綠化中被廣為套用,是北方地區比較流行的園林風景樹,大葉垂榆不僅具備普通垂榆的特點,更有葉片大、長勢旺、樹形好等優勢。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原變種

落葉喬木,高達25米,胸徑1米,在乾瘠之地長成灌木狀;幼樹樹皮平滑,灰褐色或淺灰色,大樹之皮暗灰色,不規則深縱裂,粗糙;枝條下垂,小枝無毛或有毛,淡黃灰色、淡褐灰色或灰色,稀淡褐黃色或黃色,有散生皮孔,無膨大的木栓層及凸起的木栓翅;冬芽近球形或卵圓形,芽鱗背面無毛,內層芽鱗的邊緣具白色長柔毛。葉橢圓狀卵形、長卵形、橢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8厘米,寬1.2-3.5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偏斜或近對稱,一側楔形至圓,另一側圓至半心臟形,葉面平滑無毛,葉背幼時有短柔毛,後變無毛或部分脈腋有簇生毛,邊緣具重鋸齒或單鋸齒,側脈每邊9-16條,葉柄長4-10毫米,通常僅上面有短柔毛。花先葉開放,在去年生枝的葉腋成簇生狀。翅果近圓形,稀倒卵狀圓形,長1.2-2厘米,除頂端缺口柱頭面被毛外,余處無毛,果核部分位於翅果的中部,上端不接近或接近缺口,成熟前後其色與果翅相同,初淡綠色,後白黃色,宿存花被無毛,4淺裂,裂片邊緣有毛,果梗較花被為短,長1-2毫米,被(或稀無)短柔毛。花果期3-6月(東北較晚)。

本種特點

此樹種的樹幹相對較短,而且多呈扭曲狀,小枝具有捲曲而下垂。

生長環境

陽性樹,生長快,根系發達,適應性強,能耐乾冷氣候及中度鹽鹼,但不耐水濕(能耐雨季水澇)。在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之沖積土及黃土高原生長良好。可作西北荒漠、華北及淮北平原、丘陵及東北荒山、砂地及濱海鹽鹼地的造林或“四旁”綠化樹種。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區。生於海拔1 000-2 500米以下之山坡、山谷、川地、丘陵及沙崗等處。長江下游各省有栽培。也為華北及淮北平原農村的習見樹木。朝鮮、前蘇聯、蒙古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園林套用中作為優良觀賞樹種。

邊材窄,淡黃褐色,心材暗灰褐色,紋理直,結構略粗,堅實耐用。供家具、車輛、農具、器具、橋樑、建築等用。樹皮內含澱粉及粘性物,磨成粉稱榆皮面。摻合麵粉中可食用,並為作醋原料;枝皮纖維堅韌,可代麻制繩索、麻袋或作人造棉與造紙原料;幼嫩翅果與麵粉混拌可蒸食,老果含油25%,可供醫藥和輕、化工業用;葉可作飼料。樹皮、葉及翅果均可藥用,能安神、利小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