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菓街村

大菓街位於山東省莒城浮來中路南,東與東大街一街相連,西靠青年路,南至護城河。該街是歷來繁華地段,也是商家客戶雲集之地。

村情概況

簡介
大菓街位於山東省莒城浮來中路南,東與東大街一街相連,西靠青年路,南至護城河。該街是歷來繁華地段,也是商家客戶雲集之地。

歷史

1950年後,政府將大菓街之南,南城濠之北,西城濠之東,南門大街之西居民區定名為民主村,為這一帶成行政村之始。1958年成立紅旗公社,改稱大菓街生產隊,1960年改稱大菓街生產大隊,1981年改稱大菓街。大菓街成為行政村的名稱,並成為莒城四街之一。
古衙署所在地。明代地屬西南隅和解元坊。清代地屬西南隅社、解元坊社。明代到清初,現大菓街區域內多為官衙所在地。據清雍正《莒州志?州治圖》顯示,這一帶有兵備道、布政司分司、按察分司、守御千戶所、府館等官衙。還有武廟、賢賢堂、二賢祠等廟宇。只有少數居民雜居其中。雍正年間,除守御千戶所外,其他衙門裁撤。清中期這一帶已無官衙存在。乾隆年間,東西大街為商賈雲集之地。據嘉慶《莒州志?州治圖》顯示,這一帶有魁星閣、二賢祠和普濟堂3處公共建築。
清末民初,大菓街一帶已成為莒城最繁華的商業街。據民國《重修莒志?縣城圖》顯示,今城裡浮來中路,即從菓街頂到現新華書店這段約200米街區,包括東門大街、菓街、文廟前街、中學街、關岳廟街,稱“菓街”。是最早有關菓街地名的記載,因此地初為瓜果集散地而得名。1935年前後,現大菓街區域內,有魚市街、皮貨街、舊影壁街、老槐樹街、南城牆根底街等,為人戶眾多的居民區和商業區,官府指定隅長,負責民事事務。時菓街之名成為繁華商業街的代名詞,菓街頂也為人們熟知的地名。1950年後,其他街名消失,而菓街之名獨存,並成為莒城東西大街的唯一稱謂。後隨商貿規模的擴大,漸漸被冠以“大”字。現雖已改稱“浮來中路”,但人們仍習慣稱“大菓街”。

遺址

城陽景王祠是城陽王劉章的祠廟。據《後漢書?光武十王傳》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劉京被封為琅琊王,建都於莒城,“京國中有城陽景王祠”。城陽景王祠的始建時間應在西漢時期,據東漢應劭《存城陽景王祠教》一文:劉章因誅滅呂氏有功,被封為城陽王,建都於莒,劉章死後,“自琅琊、青州六郡,及渤海都邑,鄉亭聚落,皆為立祠”。由此推斷,城陽景王祠初建時間應在漢文帝四年(前176年)。毀壞時間約在宋末元初,歷經1000多年。元代於欽《齊乘?古蹟》載:“城陽景王廟(在)莒州城內……廟久廢”。說明元代還有古廟殘跡。下文又云:“州署內有古槐,半體如枯槎,而根葉繁茂,相傳是章手植。”劉章手植槐現已不存,原位於城陽鎮大菓街,城陽景王祠也應在這附近。清代翰林管廷鶚有詩:“宿草牛眠燕將壘,古槐鴉噪景王祠。”也說古槐與景王祠相距較近。

特產

民國年間,該街杜喜廷製作的“滷雞”是莒縣名吃,香油焦餅為“莒城一絕”;劉貫一的“包子”、蔣老太的“粽子”也深受用戶讚美。1968-1975年,杜喜廷曾為“莒縣飲食服務公司”代營飯店。1978年後,集體辦起肉食燒雞店,2000年停辦。後有“柳氏三兄弟”辦起“柳家老牌燒雞店”,2001年轉入機械化生產燒雞,產品銷往外地。2004年,該街經營肉食,燒雞專業戶20戶,飯店10家。水果攤10餘家。

景點

升仙橋在莒城西南隅,朝元宮前,今大菓街村前。是一座普通石橋,長不過2.5米,寬不過1米,高約1米,架於老槐樹底南街的東西水溝上。民間傳說,因東漢道教創始人“永壽真人”張道陵,俗稱“張仙公”,在此羽化升仙而得名。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83畝(旱地83畝),人均耕地1.48畝,主要種植玉米、馬鈴薯等作物;擁有林地500畝,荒山荒地150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畜牧業,主要銷售往省內。2006年畜牧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2.5%。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萬元,占總收入的37.5 %;畜牧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62.5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33頭,肉牛6頭,肉羊100頭); 工資性收入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8元,農民收入以畜牧業、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人(占勞動力的23%),在省內務工6人。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8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通過籌資籌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後勁。不斷提高生產產品數量和質量,向商品化市場邁進,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致富奔康步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電、通電視、通電話 ,全村有16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16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43.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戶(分別占總數的18.7%和18.7%)。該村到鄉鎮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 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3公里。全村建有小水窖5口。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1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奮鬥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田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8公里,距離中學3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人,其中小學生5人,中學生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田壩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4公里,距離鄉衛生院3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3戶,占農戶總數的18.7 %。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53.0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0萬元,占總收入的33%;畜牧業收入70萬元,占總收入的1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6頭);第二、三產業收入210萬元,占總收入的46%;工資性收入23萬元,占總收入的5%。農民人均純收入4500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為主。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0戶,全村人口260人,其中男性140人,女性120人。其中農業人口260人,勞動力180人。 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30人,彝族30人。
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12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81%。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德茂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石龍壩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2公里,距離中學6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7人,其中小學生33人,中學生34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70.6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70個(勞均0.5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6人,黨員中男黨員6人、女黨員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不便,飲水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發展芒果產業為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