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山脈

大興安嶺山脈

大興安嶺,又稱內興安嶺、西興安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和黑龍江省北部。東北西南走向,為中國的著名山地。

大興安嶺,又稱內興安嶺、西興安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
黑龍江省北部。東北西南走向,
大興安嶺山脈靜謐
中國的著名山地。

簡介

大興安嶺山脈東北起自黑龍江南岸和額爾古納河,南止於赤峰市境內西拉木倫河上游谷地。長達1400公里,寬約200公里,面積約32.72萬平方公里。海拔1000-1600 米,最高可達2000米。是內蒙古高原松遼平原以及內、外流水系的重要分界線,對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穩定生態平衡,保證山地兩側農牧業生產等方面,有著重大影響。山嶺東部陡峻險要,階梯地形顯著,西部和緩,逐漸沒入內蒙古高原。山體比較渾圓,山脊不夠明顯,山頂緩平。山地中有面積較大的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山間洪積平原、河谷平原等。山地降水較多,蒸發量小,常年保持濕潤,利於森林的發育。森林覆被率達60%以上。有興安落葉松為主的針葉林帶白樺為主的闊葉林帶,是我國重要的林業生產基地,素有“綠色寶庫”之稱。大興安嶺以興安盟境內挑兒河為界,分為南北兩段。北段長約770公里,地勢由北向南逐漸升高,是以興安落葉松占優勢的針葉林地區,山地東西兩側是嫩江右岸支流和額爾古納河水系的發源地。南段又稱蘇克斜魯山,長約600公里,是一個中等山地,由森林草原植被占據。西南部山體高而窄。在大板-林東-魯北烏蘭哈達一線以東的低山帶,坡緩谷寬,寬闊的山間盆地與河谷平原交錯,水草豐美,是優良草牧場。伊勒呼里山伊勒呼里為滿語,意為松子。大興安嶺支脈。橫跨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黑龍江省呼瑪縣。西與大興安嶺主脈相連,東南與小興安嶺相接,整個山脈呈弧形,由東西走向轉為東南走向。全長約260公里,海拔700-1300米,主峰大白山,海拔1528.7米。以齊齊哈爾古蓮鐵路為界,分為兩部分。東部山區海拔700-1000米,西部山區海拔1000-1300米。北側傾斜平緩,南側陡峻,成為伊勒呼里高地,是嫩江上游和黑龍江支流呼瑪河的分水嶺。

風光

大興安嶺山脈

大興安嶺地區中國最北端,冬長夏短,尤其在漠河、洛古河地帶,冬季長達7
個月以上,而日照時間非常短,夏季只有2個月左右,然而從每年的6-8月份,日照時間長達17小時。
漠河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為零下4℃,冬季溫度超過零下40℃,[8]年大於10℃積溫低於2200℃。無霜期90-120天。
大興安嶺同時為重要的氣候分帶。夏季海洋季風受阻於山地東坡,東坡降水多,西坡乾旱,二者呈明顯的對比,但整個山區的氣候比較濕潤,年降水500公釐以上。山脈北段是中國東部地區最冷之地,冬季嚴寒(平均氣溫-28℃),有大面積多年凍土區。該地區覆被著茂密的森林,野生動物豐富,有鹿、麋、貂、山兔及許多毛皮獸。山脈中段與南段溫暖乾燥得多,1月氣溫約-21℃,年降水量250~300公釐,雪量也較少。
在大興安嶺,因立地條件的差異及海拔高度不同,興安落葉松林呈現不同的森林類型,其中分布廣且具代表性的有杜鵑—興安落葉松林、越桔—興安落葉松林、杜香—興安落葉松林、草類—興安落葉松林及白樺—落葉松林等。
杜鵑—興安落葉松林代表著一種冷乾的生境條件,是構成大興安嶺植被的主要森林植被類型。此類興安落葉松林多占據陽坡、半陽坡或分水嶺上。林木高大,木材蓄積量大,結構簡單,林相整齊。
興安落葉松林
 越桔—興安落葉松林代表著一種冷濕的生境條件,在大興安嶺多見於山坡上部較平坦地段,分布較為廣泛。此類型林下天然更新良好,尤其在林窗處有大量的興安落葉松更新幼苗,生長狀態良好。
杜香—興安落葉松林是大興安嶺分布面積最廣的森林類型,多在坡度5°~10°之間的陰坡、半陰坡下部,生境較冷濕,水分充足,並常有滯水。枯枝落葉分解不良,形成明顯的潛育化和泥炭化現象。加之土層極薄,又具永凍層,影響林木生長,因此立木低矮,胸徑小,林相雖整齊,但枯腐木和風倒木較多。由於林內水分充足,利於興安落葉松種子萌發,故林下幼苗很多。但因灌草茂密,妨礙了幼苗發育成幼樹,因此林下更新出現幼苗多、幼樹少的特點。
草類—興安落葉松林集中分布於山地下部坡度一般為6°~10°的陽坡、半陽坡,多為同齡林,有成層現象,層片結構較簡單,有時林內有大量更新幼樹。林下土壤為較肥沃的棕色針葉林土,因此草本層和灌木層發育較好,草本植物種類繁多。
白樺—興安落葉松林在大興安嶺是一種過渡植被類型,是原生的興安落葉松林經過採伐、火燒等干擾後,以白樺為主的闊葉樹種侵入形成,所以白樺—興安落葉松林在組成、結構上極不穩定,但分布廣泛。白樺的壽命一般僅為70年~100年,而興安落葉松壽命較長,隨著林齡增加,白樺逐漸衰退,便恢復成各類興安落葉松林。雖然白樺—興安落葉松林不穩定,但白樺在改善森林土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興安落葉松林演替的重要階段。
大興安嶺山脈大興安嶺山脈

大興安嶺山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