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時代

基本信息

內容介紹

《大片時代:馮小剛與華誼兄弟》以馮小剛和華誼兄弟這一電影界最為成功的組合延展中國電影近年的發展歷程,圍繞著商業電影、票房、檔期、大片製作以及“馮王 組合”等來勾勒當下中國電影產業的新局面。基於對電影的深刻理解、對馮小剛與華誼兄弟多年的細心關注,作者用有別於以往商業炒作和娛樂宣傳的文字深度分析了 馮氏電影與華誼兄弟之間絲絲縷縷的緊密關聯,除定格聚焦於馮小剛與華誼兄弟之外,還與我們共同分享了其對整箇中國電影產業的獨到見解。

作者介紹

秋原,新銳的“學院派”電影人,深諳《集結號》、《南京!南京》等多部大片的攝製工作。1979年生於北京,純屬七十年代尾巴梢兒上的“70後”。自居為影視文化行業的晚輩,執著且冷靜的電影工作者,頑童脾氣猶在的電影人,有血有肉的文藝頑主。

作品目錄

前言
寫在前面的話
.
上篇
.
“狗慫”馮小剛
“狗慫”是一個非常經典的老北京胡同土語,從詞意表面上看,褒貶兼有。但在特定的語言空間中,字面上的嗔怪掩飾不了語氣里由衷的喜愛和偏護。說馮小剛“狗慫”,其實也就明確他是個性情中人:感情豐富、性格外向、好熱鬧、自來熟、健談,還有點愛詐呼事;心表如一,言行一致,喜怒哀樂與個人好惡全寫在臉上。
.
雙拼組合
1999年,對馮小剛進入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從影經歷既起到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又明顯帶有一定製約效果的人登場了。這就是王忠軍。
.
最佳性價比友誼
王和馮的關係,既是朋友,更是事業上的合作夥伴;他們相互之間的交往、信任和理解,是同坐一條船泛舟於商海、在多年分工合作和互相幫襯的過程中締造出來的。
.
中流砥柱馮小剛
華誼兄弟能四平八穩地一路跑到今天,而且還比別人走的遠,探的深,多有賴於王氏兄弟為他們的方舟裝上了一台性能優異的“馮氏引擎”。
.
醉翁之意,豈止在酒
從2001年的《大腕》開始,到2004年的《天下無賊》,三部馮氏電影票房數字逐年增長,無論是馮小剛本人還是華誼兄弟公司,他們的品牌價值和社會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也都得到大幅提升,這就讓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業潛力……
.
2004,華誼“元年”
華誼兄弟在2004年前沒有賺錢,但賺足了吆喝,賺足了名聲。公司在2000-2004年的經營活動,就如同1997年之前馮小剛在影視圈的奮鬥歷程一樣,既是一個積累和鋪墊的過程,也是獲取經驗和人緣的成長期。
.
華誼兄弟的“三七歲”(上)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2005年到2009年這五年,是華誼快速發育的“青春期”。讓同行略有詫異的發育速度、一向拔尖爭前的“好勝”作風、時而讓公眾感到有些“叛逆”的言行和愈加趨進成熟的商業運作手段,是華誼兄弟在這一時段表現出來的明顯特徵。
.
華誼兄弟的“三七歲”(中)
2001年,與此時的整箇中國電影界一樣,無論是華誼兄弟還是馮小剛,都感受到了《臥虎藏龍》從太平洋東岸產生的衝擊和鼓惑。在這種外部環境下,馮小剛開始嘗試其個人創作風格的“創新”和“轉型”了。
.
華誼兄弟的“三七歲”(下)
對於馮小剛來說,2004年是他以“導演”身份完成自身一次“質變”的標誌性時期。若是單以票房數字為判斷標準,那么“野路子”出身的馮小剛在彼時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有“學院派”背景的同行們,成為僅次於張藝謀的大陸第二號商業電影導演。
.
《夜宴》和“盛宴”
對於馮小剛來講,《夜宴》只能勉強算是他“差強人意”的一個導演作品;但放到華誼兄弟公司整體來講,卻是一次足以用“大功告成”去形容的商業“盛宴”。
.
華誼的“名片”《集結號》(上)
華誼兄弟到目前還沒有自己的院線,他們看到了自身這一點不足,從2007、2008年起,他們在院線方面的動作就越來越明顯。2009年10月上市之後,大王總向外界表示,從股市上圈來的巨額資金,將用於投資電影院和一攬子新片新劇的拍攝。
.
華誼的“名片”《集結號》(下)
《夜宴》的差強人意和《集結號》圓滿輝煌,也讓馮小剛和華誼兄弟都認識到了自身的優劣短長。經過2005~2007年創作這兩部電影的錘鍊,他們分別看清了各自的藝術定位和商業定位。
.
“手足”和“衣服”
若是站在華誼兄弟或者王忠軍的角度上,去評判馮小剛和王京花對公司的貢獻和價值,這其中的區別就可以引用劉玄德對張三爺說過的那句話,略施修改後加以概括了:小剛如手足,京花如衣服。衣服破,尚可補;手足斷,安可續?
.
平靜的“地雷陣”(上)
2009年10月的倒數第二天,華誼兄弟股票在多家媒體和各方機構的關注報導下於創業板正式發行,股價在當天上午就飛漲到近92元人民幣的高位,又一次成為輿論關注的中心。但這並不是華誼兄弟另一個傳奇故事的破繭而出,而是一次風險更大的機遇和挑戰。
.
平靜的“地雷陣”(下)
以最近兩年華誼兄弟運作的幾部代表性的影視劇來說:2007年末賀歲檔的《集結號》、剛剛在今年國慶檔上映的《風聲》,這些都是優質的項目;《拉貝日記》,這就是很糟糕的項目;《我的團長我的團》,這是拔苗助長+弄巧成拙的項目。
.
.
下篇
“馭手”和“偵察兵”——我眼中的華誼兄弟和王忠軍
王忠軍善於馭人,更擁有讓人振奮的進取意識。華誼兄弟為中國電影所作的貢獻,不在於拍過多少部電影,也不在於支持過多少年輕而有才華的導演,關鍵在於其為中國電影產業實踐出了一套全新的運行模式,這種模式進而又讓整個電影產業的存在形式發生了一種積極的變化。
.
從王寶強到張靚穎
華誼兄弟最大的優勢,是它掌握的人才資源。華誼兄弟不僅要靠吸引更多的藝人來攢人氣,還要靠把非著名藝人培養成知名藝人,把草根藝人打造成一線藝人,以此為“攢人氣”這個目標錦上添花。
.
華誼與中國電影的海外發行
王忠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了華誼兄弟在西歐電影市場上的拓展過程,反覆提到一個“快”字,言下之意就是要趁熱打鐵,賣得少總比賣不出去要強。華誼兄弟的海外銷售如果放到國外,實在不值一提,但作為國內片商,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
名導和明星的作用
中國電影從製作到發行的各環節都全盤向好萊塢學習。特別是商業電影,劇組裡能拍板做決定的是製片/出品人,導演只是個“高級打工仔”。對導演的定位,應該是“劇組中整個創作團隊的核心”,也可以簡稱“藝術總監”。
.
“檔期戰爭” (上)
賀歲檔和暑假檔這種含金量頗高的檔期,片商當然要大肆火拚。與電視劇的多輪播放不同,電影發行是一錘子買賣,放映檔期只有一次機會,票房成敗在此一舉。
.
“檔期戰爭” (下)
電影市場發展到如今,已經形成賀歲檔一家獨大、暑期檔和秋季/國慶檔緊隨其後的格局,那么也就到了考慮第二季度這個相對比較冷清的檔期之時。我有信心斷言,2008年之後,“五一”會成為越來越熱門的檔期。
.
我和華誼兄弟的“分歧”
站在中國電影的全行業發展角度,甚至中國社會新的經濟成長點這個更高的目標上,華誼兄弟就是一塊試驗田,既要求它儘量高產,也會允許它有失敗。但是“大田”就不能這樣冒險,我於前文說了——恐怕把目前國內所有的民營娛樂公司加在一起,都沒有中影一家的腰粗。
.
我的張涵予,我的集結號(上)
張涵予的經歷和已故的傅彪相似:都是靠出演一部電影而走紅;都在走紅前經過了長期的蟄伏;都在寂寞當中堅持著自己的勤奮和追求;都具備憨厚而內斂的性格;都給身邊人留下了好口碑,好人緣……
.
我的張涵予,我的集結號(下)
當年張涵予在金雞百花電影節發表獲獎感言時,短短几句話里多次提到了“兄弟”一詞。一口一個的“兄弟”,幾乎成了他在隨後兩年與《集結號》有關的各種活動當中,張口即出的口頭禪了。這些年裡,我已經很少見到入戲如此之深的演員了。
.
“非華誼”人物傳——葛優
《離婚》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衝擊,幾乎瞬間就顛覆了人們對他“喜劇演員”的固有印象——葛優不再幽默,不再耍貧嘴,臉上也不再出現那種透著幾分狡黠的笑,而是擺出一副沉重而屈郁的表情,他把舊中國國民政府統治下,官僚衙門裡一個性格敏感又懦弱的小職員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
“非華誼”人物傳——徐帆
但看完《冤家父子》,卻能讓人看到“演員徐帆”身上幾乎非常完整的表現特徵:她的京劇科班功底,她的幽默才能,她的喜劇天賦乃至包括她在戲裡對馮小剛扮演的馬林生的那種“感覺”。
.
“非華誼”人物傳——范偉
在現實社會當中,極少有人能想到並做到像葛大爺扮演的韓冬那樣的處世手法,而絕大多數的老百姓都像范偉扮演的杜紅軍,只靠一個“忍”字去承受壓力,艱難地念誦自己家裡那本經。范偉扮演的杜紅軍,讓觀者看到了一種清晰的裂痕,真實生活的濃縮。
.
解讀——“盛市”臨凡了?
相比《阿凡達》,當年《鐵達尼號》那次“衝擊”,對中國電影業的“震撼”才更大。如果我們刻意去誇大技術流的影響效果,那么我們中國的電影就是一直跟在別人身後亦步亦趨、啃剩饅頭的那群人了。中國電影人需要冷靜地看清中國電影產業在中國社會環境下的存在與發展方式,在繼續追趕外國同行、繼續積累的過程當中,堅持走自己的路。
.
解讀——不講故事要講理
華誼兄弟取得的成功和成績,並非逆勢而上,而是順勢而行,是在最近十年內,中國電影產業不斷改革、調整、摸索,整體發展趨勢積極良好的大環境下取得的。
.
我們怎么看待王忠軍和馮小剛?(上)
王氏兄弟雖不是馮小剛最初的“伯樂”,但卻是對他支持時間最長、支持力度最大的那位“伯樂”。王忠軍說話直率、坦誠,這是他言行上的亮點和特點,但聽者要想理解他的話,試圖從他話里聽出玄機,就不能順著他的話意走,而是要逆向分析。
.
我們怎么看待王忠軍和馮小剛?(下)
我領略過馮小剛那種很有“特色”的人格色彩——喜形於色,表里一致,天生熱心,而且閒不住,做人沒有架子。“看得遠+看得寬”,是我最欣賞王忠軍的地方,也是我給他的成功作的一種評價。此外,娛樂行業里還有很多不為外人所知的人。這些公眾認知度相對不高的人物和團體,才是娛樂產業當中的骨幹力量。
.
窮導演、富演員
有一個現象,恐怕是身處娛樂圈以外的人不了解的,總結成六個字,就是“窮導演,富演員”——前者身份高而收入低,後者正相反。
.
分析“國十條”
在中國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之下,電影不光是一個“事業”,而且被提升到“產業”。華誼兄弟,只是這個產業里一個有代表性的民營企業。而王忠軍和馮小剛,也是這個產業當中湧現出來的代表人物。
.
附錄
票房之王的轉型之作
該到批評馮小剛的時候了——對《唐山大地震》的遺憾。
.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