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地吸蜜鸚鵡

大溪地吸蜜鸚鵡

塔布吸蜜鸚鵡(學名:Vini peruviana)羽色鮮艷,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塔布吸蜜鸚鵡塔布吸蜜鸚鵡

塔布吸蜜鸚鵡18cm,體重31 – 34 g。這種鸚鵡鳥體為深藍色,頭頂帶有淺藍色的放射狀羽毛;鳥喙和眼睛之間、耳語、喉嚨和胸部上方為白色;尾巴內側灰色;鳥喙橙色,虹膜深色。幼鳥的鳥喙帶有黑色,需要6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同時體色較淺,虹膜為黑色。

分布範圍

塔布吸蜜鸚鵡塔布吸蜜鸚鵡

從前在法屬玻里尼西亞庫克島所轄的23個島嶼,社會群島和土阿莫土群島均有分布。如今(2004年)僅限於艾圖塔基、別林斯高海島、錫利群島,朗伊奧拉,奧爾圖和提卡浩這幾個小島上還有其蹤跡。

生活習性

塔布吸蜜鸚鵡塔布吸蜜鸚鵡

塔布吸蜜鸚鵡主要棲息於棕櫚樹叢、花園、椰子園和香蕉園等地。在繁殖季它們會組成約3到4隻左右的小群體;儘管體色亮麗,但是在濃密的林區活動時,仍然相當難以察覺它們,除非聽見它們的叫聲才會被人發現。這些小鳥平時非常活潑,一整天都精力相當充沛的到處攀爬活動,個性並不十分膽小怕生;飛行的時候會伴隨比較尖銳的鳴叫,因此比較容易被人所發現。
生存狀態瀕臨滅絕,現在(2004年)僅在別林斯高海島還有較大的種群 (大約:250 對) 和錫利群島 (300 到400 對)。在各公園人工養殖合計起來也就在千餘對。在繁殖季節以三個或略多的鳥集成小群。通常在樹葉叢中可以看到和聽到它們的鳴叫聲。在自然界中喜食:花粉,花蜜和花朵,主要來自椰子棕櫚樹等軟性水果。

生長繁殖

塔布吸蜜鸚鵡塔布吸蜜鸚鵡

塔布吸蜜鸚鵡在野外的繁殖季為5月到8月,會在枯死的樹洞中或是腐爛的椰子樹幹中築巢,有時候也會利用其他鳥類廢棄的窩,甚至會在棕櫚樹的裂縫或是在樹上已經開始腐敗的椰子內築巢;人工豢養的塔布吸蜜鸚鵡資料相當稀少,因為它們飼養難度非常高。塔布吸蜜鸚鵡一次會產下2枚卵,孵化期約25天,雌鳥通常在產下第2枚卵之後才會開始孵蛋;幼鳥羽毛長成約需9周;時常發生親鳥棄巢或是根本不餵養幼雛的情況,因此必須及時取出人工養,幼鳥在13周大時可以完全獨立。

保護等級

塔布吸蜜鸚鵡塔布吸蜜鸚鵡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一 1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