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龍

大洋龍

大洋龍(屬名:Halisaurus)是海生爬行動物滄龍科其中的一個屬,大洋龍的體型比起其他滄龍類是相對較小,身長約6米。在1869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命名這個屬。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chinese)→ 大洋龍

大洋龍 大洋龍

其它中文名稱(chinese[other])→ ..

拉丁文學名(name)→ halisaurus

發音(pronounced)→ hal-i-sawr-uss

含義(meaning)→ ..

門(division)→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綱(class)→ reptilia 爬行綱

亞綱(sub class)→ lepidosauria 有鱗亞綱

目(order)→ squamata 有鱗目

亞目(sub order)→ lacertilia 蜥蜴亞目

科(family)→ mosasauridae 滄龍科

屬(genus)→ halisaurus 大洋龍

模式種(type species)→ ...

其它種(other species)→ ...

錯誤歸屬種(misassigned species)→ ...

時代(period)→ 白堊紀晚期 距今8500萬~6500萬年前

分布(found in)→ ..

發現地層(stratum)→ ...

天敵(natural enemy)→ 其他更大的滄龍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體長(length)→ 長1.4~1.6米

推測體重(mass)→ 35~45千克

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簡介

[a]大洋龍是一種滄龍,但比那些龐大的親戚(如海諾龍)小很多,常常在海底礁石和岩洞附近活動,有時候也會到珊瑚礁的淺水區伏擊過著群居生活的黃昏鳥,但因沒有後肢而無法上岸。當黃昏鳥離開它們礁石上的巢穴出海捕魚時,大洋龍就悄悄地埋伏在水下,伺機發起突襲。滄龍地牙齒很適合刺穿獵物皮甲,但卻沒有咀嚼功能,因此一旦大洋龍捕捉到黃昏鳥,便會整個吞掉。它們的下顎具有韌性極強的韌帶,可以張得很大。

第一具滄龍化石約在1780年出土,比第一具恐龍化石還要早差不多50年。(註:halisaurus由美國著名生物學家o.c.馬什定名,拉丁文意為“海洋蜥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