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頭火車站

大沙頭火車站

大沙頭火車站,原址位於中國廣州市越秀區白雲路南端,是原廣九鐵路華段的終點站,始建於1911年,歷史上曾以廣州東站、廣州站為名,曾經是廣州市內規模最大的鐵路客運站。廣州新客站在1974年啟用後,大沙頭火車站一度改為客車技術整備站使用,至1985年被拆除。

晚清時期

19世紀末,香港已成英國的殖民地,港英政府開始向清政府提出九龍—廣州的鐵路修築計畫,以方便英國將貨物和人員快速運往內地市場。1898年,英國強索廣九鐵路的貸款權,並在英國的壓力下,清政府鐵路大臣盛宣懷與英商怡和洋行於1899年簽定了《廣九鐵路借款草契約》。按這份草約,廣九鐵路計畫修築121英里,中間以深圳(當時實為新安縣)羅湖橋為界,分為英、華兩段。其中香港境內的英段鐵路(今港鐵東鐵線)長22英里,由英國政府負責修建,資金由英國政府在香港發行公債籌集;華段鐵路(今廣深鐵路)長度為89英里,由清政府負責修建。
宣統三年(1911年),廣州第二條鐵路——廣九鐵路全線建成通車,並在大沙頭設站,因是廣九鐵路的起點站,故名為廣九車站,又稱大沙頭火車站,採用西方近代建築風格。當時的廣州建成區包括了廣州城、東關、南關、西關及河南五大片區。大沙頭(島)位於廣州的東南角,即東關以東的山體(今東山一帶)南麓。廣九車站則選址在大沙頭島西側對岸,即築橫沙南側,成為了當時廣州城東南方的城界標誌建築物。

民國時期

1924年的大沙頭火車站1924年的大沙頭火車站

1922年3月21日,廣東革命軍總參謀長鄧鏗將軍乘坐火車從香港返回廣州,在到達廣九車站準備離開時,被兩名兇徒殺害。一般認為,事件原因是鄧鏗在孫中山和陳炯明兩者的矛盾、政爭中,被陳炯明視為眼中釘,從而被陳炯明的部下陳覺民、陳達生等人策劃刺殺。同年夏季某天,孫中山來到了廣九站,乘火車趕到50公里外的石龍坐鎮指揮圍剿陳炯明的戰鬥。
1937年8月,國民政府為連通廣九、粵漢兩路,利用原設計修築黃埔支線的一段路基,修建粵漢鐵路西聯站至廣九鐵路石牌站的一段鐵路,稱為“廣北聯絡線”。1940年,侵華日軍為擴建天河機場,將廣九鐵路東山(梅花村)至石牌間3公里線路拆除,改由東山向東北方經沙河連線石牌站,在與廣北聯絡線接軌處設天河站(今廣州東站)。
抗日戰爭結束後,廣九鐵路局撤銷,廣九鐵路華段劃歸粵漢區鐵路管理局管理。至1947年,為配合當時中華民國交通部粵漢區鐵路管理局對粵漢鐵路、廣三鐵路、廣九鐵路全面管理,修築了一條由廣北聯絡線雲麓至廣九鐵路永村的聯絡線,兩端設雲麓、永村線路所,稱為“雲永聯絡線”。至此,粵漢鐵路上的客運列車可以直達大沙頭火車站,大沙頭站擴張為廣九及粵漢兩路的旅客列車的始發、終到站,並改名為廣州東站,僅負責客運業務。同時,粵漢鐵路的原終點站黃沙火車站更名為廣州南站,主營貨運及列車編組。
至1940年代末,該時期的廣州雖然已經向南發展到今瀝滘村所在地,但其他方向基本沒有延伸。大沙頭火車站從城市東南角轉變為東部標誌物,漸漸被城市包圍。由於火車站仍處於城市邊緣地帶,對市內交通沒有太大影響;而且臨近城市中心區,故其有日益壯大之勢。而車站站前的白雲路全長0.5公里,由於地處火車站門前,在1949年前一直是廣州市最寬的馬路,且為首次嘗試中間設綠化帶的複式馬路,當時成為模範馬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年之後,廣州地區鐵路運量逐年增大,廣州鐵路分局也對鐵路及站場進行整體改造。1951年,廣州東站更名為廣州站,確定為廣州地區的鐵路客運專用站,但廣州民眾通常仍然慣稱“東站”。
隨著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合併為京廣鐵路,以及1960年廣州西南大橋(後更名珠江大橋)建成,廣三鐵路與京廣、廣深兩路接軌,廣州站客流量越來越多。且當時廣州鐵路樞紐內的其他車站皆主營貨運,故廣州站成為了廣州市內最主要的鐵路客運站,客流壓力極其沉重。1962年全年傳送旅客317萬人次,日均近1萬人次,節日高峰每天2萬至3萬人次。當時車站擁有股道11條,站場狹小,存車線不足,旅客列車的到發和存放、車輛檢修、整備均共用股道,甚至沒有正式的候車室,因此站內十分擁擠。每逢節日更需借用站前馬路搭建臨時候車與行包棚。
1950年代,為配合當時廣東省省委書記陶鑄將廣州建設成為“東方巴黎”的構想,廣州新客站(今廣州站)的建設規劃被提上日程。1958年,選址流花橋的廣州新客站動工;至1962年由於大躍進運動對中國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害,中央壓縮建設投資規模,新客站工程暫停。同年,廣州站發生了一起特別事件。1962年6月,由於當時中國大陸正值經濟困難時期,而國民黨也利用這個機會派特務到廣州散布謠言、煽動民眾,引起了1962年廣東各地“逃港潮”,甚至謠傳“英女王生日,六一大放(入境)三天”、“邊境開放三天,不用通行證可以去香港”,結果在當年6月1日,一千多人沖入火車站,等候購買往平山、深圳的火車票,晚上增至兩千餘人,稱“廣州站事件”。廣州市公安局派出宣傳車進行教育勸導。人群中有人挑動民眾起鬨鬧事,繼而發生騷動,到現場了解情況的時任廣州市副市長孫樂宜也被數百人包圍。6月2日零時,市公安局組織警力強制收審鬧事人員,才平息事態。
1972年廣州新客站復工;1974年4月12日,新廣州站建成啟用,廣州鐵路樞紐布局也相應作出調整。廣州新客站正式命名為廣州站,位於大沙頭的原廣州站恢復名為廣州東站,其所有客運業務逐步移至新廣州站,暫時作為簡易客車技術整備作業站保留。1984年9月,位於廣州站西北的廣州客車技術作業整備站(廣州客技站)竣工投產,同時原廣州東站客技整備所停用,永村至廣州東站間線路全部封閉。
至1980年代,伴隨廣州的城市發展,昔日處於城市邊緣的大沙頭火車站已經被城市包圍。1984年11月,大沙頭原廣州東客技站至天河一段原廣九鐵路被拆除,雲永聯絡線隨之撤銷。這段線路上的東華東路、署前路、達道路、梅花村、東風東路等8處市區內的繁忙平交道口同時拆除,改善了市區交通,如今成為了內環路的一部分。而大沙頭火車站也成為了一個“遺留”的車站,再也沒有鐵路連線,於1985年初被清拆,此地仍權屬廣州鐵路局(今廣州鐵路集團)。1997年,大沙頭火車站原址上建成了三棟高層廣鐵集團鐵路宿舍住宅樓,和一棟廣東省交通廳辦公樓(廣東交通大廈)。
2010年,越秀區園林綠化局按照《白雲路綠化升級改造方案》,將白雲路中間的綠化帶,打造成為廣九火車站紀念公園。在綠化帶東端設定花崗石蒸汽火車頭雕像,綠化帶兩端用石制的枕木、鐵軌和火車輪圍邊,橫過綠化帶的人行道鋪設仿鐵軌金屬凹槽。工程在2010年7月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