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山自然保護區

大武山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1988年建立,總面積為47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瀕危、珍稀動物雲豹、台灣黑熊、藍腹鷳、黑長尾雉等及其棲息山地混合森林生態系統。

基本信息

保護區概況

保護區1988年建立,總面積為470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瀕危、珍稀動物雲豹、台灣黑熊、藍腹鷳、黑長尾雉等及其棲息山地混合森林生態系統。

地理位置

保護區位於台灣省台東、屏東兩縣交界處的大武山

自然環境

保護區為中山山地,它是台灣脊軸中央山脈南段的最高峰,海拔高度為3090米。東西兩面皆面向陡峻的斷崖。保護區跨台灣省南部蓋利嘉、知本、太麻里、金侖和大溪等5個集水區。

植物資源

保護區內維管束植物有90科196屬269種,其中被子植物有64科151屬210種、裸子植物有4科5屬5種、蕨類植物有22科40屬54種。植被呈垂直分布:海拔200~700米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海拔700~1800米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海拔1800~2600米為溫帶針葉林帶;海拔2600~3090米為寒溫帶北方針葉林帶。

動物資源

保護區動物獸類有25種、鳥類有37種、爬行類有21種、兩棲類有10種、魚類有6種。屬於國家或台灣省保護的動物有雲豹、台灣黑熊、水獺、台灣獼猴、穿山甲、黃喉貂、白鼻心、石虎、台灣水鹿、山羌、台灣長鬃山羊、藍腹鷳、黑長尾雉、鴛鴦、大冠鷲、竹鳥、畫眉、金翼白眉、3冠羽畫眉、烏頭翁、台灣紫嘯鶇、百步蛇、錦蛇、雨傘節、眼鏡蛇、蛇蜥、褐樹蛙、黃裳鳳蝶等。保護區為台灣黑熊、藍腹鷳、黑長尾雉的原地保護地。

黃喉貂: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別名青鼬,黃腰狐狸,蜜狗,體型大小如小狐狸,體軀細長。體長40~60厘米,體重1.6~3.0千克。頭部為山角形,四肢短健,足五趾,爪小、曲而銳利。全身棕褐色或黃褐色,頭部及顏面黑褐色,喉胸部橙黃色,腹部灰褐,尾黑色。

黃喉貂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帶,穴居在樹洞及岩洞中,善於攀緣樹木陡岩,行動敏捷。夜間活動頻繁,多數成對活動,成群時較少。主要以齧齒動物、鳥、鳥卵、昆蟲及野果為食,酷愛食蜂蜜,故稱“蜜狗”。性情兇狠,有時攻擊羔羊及鹿科動物幼崽。每年春季產仔,每胎產2~3仔。

灣鬣羚: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型較小,長不到1米,肩高約60厘米。被毛粗長,體色黑灰色,腹面白色,四肢黑褐色,下頜淡黃色,有黃褐色的喉斑。

它主要棲息在高山岩崖上,9月以後下至山坡森林種。善於在險惡的亂石山崖間跳躍,非常靈活。清早或黃昏覓食,喜以菌類為食。常獨居或2~3隻為侶。9~10月間交配,妊娠8個月左右,豎年5~6月產仔,每胎一仔。

藍腹鷳: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僅分布於我國台灣省。雄鳥體長790~810毫米,雌鳥為510毫米。雄鳥肩羽暗紅,具銅紅色反光;尾幾乎與身體等長,中間兩枚尾羽最長;臉裸皮、肉冠及肉垂紅色。雌鳥肩羽和翼覆羽各具一個近端的淡黃色三角狀斑,外緣以黑色為主。

藍腹鷳棲息于海拔300~2300米的山區原始闊葉林及混交林中;3~6月為繁殖期,築巢於樹幹上。每窩產3~8枚卵,孵化期23~26天。為留鳥。

黑長尾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僅分布於我國台灣省。別名帝雉。雄鳥體長為880毫米,雌鳥體長為530毫米。羽冠黑色,背部羽毛暗藍近黑。雌鳥喉和前額醬黃色偏黑並間雜褐白色;體羽多橄欖褐色。

黑長尾雉棲息于海拔1500—3500米的原始針闊混交林或針葉林帶、灌木叢中。主食野草莓、蕨類、植物幼根、竹筍,偶食昆蟲。2~6月繁殖,每窩產2~8枚卵,孵化期28天。為留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