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橋

泉州市大德橋

大德橋現殘長24米,寬3.2米,高2米;現存三孔四墩,每孔跨度5.3米,長方形橋墩上端疊梁出檐,橋面各節由五條石板鋪成,橋板條石最長5.9米,最寬0.7米,最厚0.4米,現在仍為鄉間交通要道。
大德橋始建於宋代泉州造橋熱潮期間,清雍正年間邑人中憲大夫陳元木春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知縣同卜年重修。明嘉靖《惠安縣誌》稱“邑之跨溪谷山間,疏潮汐,越溝渠而為橋樑者,不可勝數”。“惟取其臨要衝大道,工巨而利溥者”。大德橋橫跨驛坂溪,處於原全國性交通幹線的“官路”上,且西通田船,直達晉北,是交通要塞。古驛坂溪源出大霧山東麓,與源出觀音山後懸鐘嶺的菱溪在驛坂合流,《惠安風土誌》稱“這條溪是本縣惟一可圈可點的溪,終年四季,青山不老,綠水長流。下雨時候,志得意滿、奔騰澎湃、溝澮皆盈”。可見其初始規模之宏大,據說,此橋南起大德山麓,北接驛坂街(據說原來街道也是橋、現已成陸地),現殘橋南面十五米處的關帝廟埕周邊有塊長1.55米、寬0.43米、厚0.12米的石碑,中刻“大德橋”,右刻“道光己酉年四月”,左刻“知惠安縣事同卜年捐修”,這塊石碑原來就立在大德山下。街尾以南那大片農田就是當時的溪底沼澤地淤積日高而成田。按此推測,原來的大德橋至少長250米以上,是僅次於安平橋、 洛陽橋的天下名橋,分享“泉州橋樑甲閩中”的美譽並不為過。
這座歷盡滄桑的古橋,隨著上游陳田、菱溪水庫的修建和地形的變化,原橋身大部分先後廢圮無存。但其象徵古代先民勤勞智慧和富於創造性的艱苦創業精神,以及為方便福建南北交通、促進經濟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將永遠激發人們熱愛家鄉、建設家園的熱忱。其獨特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在文化史上將永遠閃耀光芒。1979年惠安縣將其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泉港區成立後即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惠安縣大德橋

大德橋 位於福建省惠安縣塗嶺鄉驛坂街南,宋時建。橋長23米,寬3.3米,3孔,為石墩石樑橋,橋面結構各節由5條石板鋪成,橋板最長5.9米,寬0.7米,厚0.4米。清雍正五年(1727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橋南15米處有“大德橋”石碑1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