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塆鎮

大塆鎮

大塆鎮位於重慶主城區北部,距重慶市區38公里,轄31個村,158個社,三個居委會,人口28573人,全鎮人口835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328人,幅員面積63平方公里,2000年末總人口3865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569人;人口出生率12.19‰,自然增長率5.51‰。耕地面積30295畝,其中田9234畝。平均海撥750米,以淺丘低山槽壩地形為主,氣候濕潤,適宜農作物生長,盛產水稻、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

基本信息

概況

大塆鎮位於渝北區北部,距區政府38千米。轄濱河路、紅竹街2個社區,河嘴、大塆、團丘、龍廟、拱橋、八角、風龍、三溝、水口、天池、金安、杉樹、建興、空塘、杉木、金鳳、黃陽、太和、高興、石院、點燈、兩岔湖、龍洞岩2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塆場濱河路。

沿革

1949年建大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3年由大塆、金安2鄉合併建大塆鎮。1997年,面積58.5平方千米,人口1.9萬,轄大塆、河嘴、三溝、界牌、小 、鳳龍、巴岩、八角、古龍、拱橋、龍廟、團丘、柑園、水口、天池、河 、五家溝、杉樹、雲口、作坊、金安、桂花、花屋23個行政村。
2003年區劃調整後,大塆鎮轄原大塆鎮和茨竹鎮的芋河村所屬行政區域,面積60.25平方千米,總人口2000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231人,轄2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塆場。2006年,轄濱河路社區,河嘴、大灣、團丘、龍廟、拱橋、八角、風龍、三溝、水口、天池、金安、杉樹12個行政村。
2007年底區劃調整後,大塆鎮管轄原大塆鎮、原高嘴鎮和原茨竹鎮石院村、點燈村、兩岔湖村、龍洞岩村所屬行政區域,共23個村,2個社區,面積117.71平方千米,鎮政府駐大塆場濱河路(原大塆鎮政府駐地)。
[2006年代碼](大塆鎮500112135:~001濱河路社區 ~201河嘴村 ~202大塆村 ~203團丘村 ~204龍廟村 ~205拱橋村 ~206八角村 ~207風龍村 ~208三溝村 ~209水口村 ~210天池村 ~211金安村 ~212杉樹村)(高嘴鎮500112127:~001紅竹街社區 ~208建興村 ~215空塘村 ~216杉木村 ~217金鳳村 ~218黃陽村 ~219太和村 ~220高興村)
附:高嘴鎮位於渝北區東北部,距區政府27千米。2006年轄紅竹街社區,建興、空塘、杉木、金鳳、黃陽、太和、高興7個行政村。
[沿革]1941年建高嘴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金鳳、印信、杉木、前進、高興、雨台、高坎、太和、黃陽、雙河、建興、空塘、紅竹、牛草溝14個行政村。?年撤鄉設鎮。

鄉鎮概況

大塆鎮由於政府所在地居於大塆鎮壩加上境內盛產磁鐵礦而得名, 於1954年建鄉,1983年屬石牆鄉管轄,1983年又恢復大塆鎮,1992年合併入石牆鎮,1998年恢復鄉建制。與茨竹鎮、統景鎮、龍興鎮毗鄰。全鄉幅員面積50.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880畝,森林覆蓋率52%,有小Ⅱ型水庫3座。鄉政府所在地距城區16公里。全鄉轄7個村,46個農業社,3036戶,總人口10397人、常年外出務工2746人。建有黨委1個,基層黨支部11個,有黨員339名,流動黨員40名。機關行政編制人員19人,事業編制人員8人(不含教育、衛生系統),工勤編制鄉機關人員2人。鄉黨委有6名委員,平均年齡42歲,女同志2名。

鄉鎮特色

大塆鎮 大塆鎮

大塆鎮大棚蕃茄生產已有20多年的歷史。現有2萬個大棚,占地10130畝,主要分布在東城街道、水江鎮、石牆鎮、豐岩鄉等15個村3441戶。每年生產早春茬蕃茄4萬噸左右,產值4000萬元,純收入達3000萬元,長蕃茄的農戶人均增收千元,占全年收入的40%。大塆鎮已探索出一套高效的大棚蕃茄接水稻栽培模式,大棚蕃茄成為了廣大菜農增收致富渠道。大塆鎮千畝大棚蕃茄栽培模式是:過寒菜-蕃茄-水稻。即上年秋季種菠菜、耐寒菜,在當年1-2月份上市,畝產地菜等2000公斤,經濟效益可達600-1000元;上年11月下旬-12月上旬進行蕃茄冷床育苗,2月份定植到大棚,4月上旬上市。6月下旬進行水稻秧苗栽40插,10月初收割,畝產水稻650公斤,產值可達800-1000元,三季合計畝產值5400-7000元。與種麥、油相比,麥子畝產450公斤,油菜畝產200公斤,產值只有400-500元,純收入只有250-350元,蕃茄畝效益是麥油種植的15-20倍。沙崗四組周其友是大棚蔬菜接水稻最早示範戶之一,僅搞3.1畝蕃茄接水稻,純收入即近2萬元。過寒菜、蕃茄、水稻栽培茬口較緊,技術要求高,在技術上要做到統籌兼備,抓住關鍵。1、選擇適宜土壤:蕃茄對水份十分敏感,在田塊選擇上,我們必須首先考慮供水,蕃茄田最好靠近水源、電源、交通便利,並建立良好的排灌水系統。其次要注意輪作,最好劃片實施3-4年輪作,以減少土壤病菌傳播。

2、最佳化品種組合:大棚蕃茄的前茬蔬菜應以生長期短、耐肥、產量高的蔬菜為宜,如菠菜、耐寒青菜等。蕃茄則應選擇耐低溫、開花較早、座果節位低,座果率高,早熟豐產,優質,抗逆性強,果型大,單果重150-250克,如西粉一號、三號、蘇粉2號、霞粉8901等。後茬水稻則選擇耐肥高產品種,如65002、鎮稻88、武育粳3號等。

3、合理安排茬口:過寒菜可直播或移栽,但必須在2月上旬前結束。蕃茄在上年11月底前採用冷床育苗播種,2月中、下旬進行旱育秧苗,蕃茄在6月20日前後拆棚騰茬,保證水稻在6月中下旬適時栽插。

4、推廣地膜覆蓋:地膜覆蓋栽培,可比一般大棚提早定植7-10天,上市期提早5天左右,畝產量增加20%。

城鎮建設

大塆鎮 大塆鎮

2006年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769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930萬元,農業總農民產值38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87元,完成本級財政收入11.98萬元。自從04年來,大塆鎮採取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征地動作、統一施工管理、統一配套設施建設的辦法,著力打造了兩個特色小集鎮,目前集鎮面積達1平方公里,配套設施齊全,管理措施規範,集鎮功能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農村電網改造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工程全面推進,95%以上的農戶飲上自來水;公路網路基本形成,率先油化了全市首條通鄉公路,打通了大塆鎮至周邊鄉鎮的出境公路及至楠竹山的旅遊環線公路,95%的農戶通公路,鄉內主要村幹道已全部實施硬化。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文化、衛生、計畫生育、廣播電視等工作成績斐然,中國小危房得以全面消除,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農業科技推廣成效顯著,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75%以上,農村初級衛生保健通過國家複查;計畫生育村民自治通過國家、重慶驗收,計生率保持在98%以上;光纖電視、程控電話實現了社社通,入戶率達65%以上。

經濟建設

大塆鎮離城區僅16公里,離統景鎮、龍興鎮工業園區10公里左右,是渝北區城區的最佳輻射區之一。大塆鎮境內有楠竹山森林公園,生態資源好,森林覆蓋率近60%,因而常年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素有“天然氧吧”之稱,發展鄉村旅遊得天獨厚。08年,大塆鎮利用豐富的旅遊資源、秀美的田園風光、良好的生態環境,緊緊圍繞城市居民“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需求,巧打特色牌,全力打造鄉村旅遊產業。 打好“生態農業牌”。近年來,隨著城市居民閒暇時間的增多,鄉村旅遊已漸成熱點,到農家採摘桃、梨、西瓜等體驗式旅遊活動深受遊客青睞。為了把親身體驗和參與的體驗項目融入鄉村旅遊之中,大塆鎮從生態農業發展入手,在楠竹山沿線的鍋廠、謝壩、楊柳、水鴨等村社,規劃發展了4000畝辣椒、1000畝優質果園、8000畝筍竹,而且進行成片種植,打造現代農業展示片,豐富鄉村旅遊內容。

大塆鎮 大塆鎮

抓好特色景點建設。大塆鎮以“賞花、摘果、垂釣”為主題,以水果、菜園、魚塘為載體,充分利用農戶庭院空間以及周圍的魚塘、樹林、果園、菜地等農家資源,按照打造特色農家風情的思路,今年已引進了博賽集團、宏仁醫院等企業和10多位業主落戶大塆鎮,著重對楠竹山森林公園、水鴨凼休閒山莊、宏仁度假村、鳳頂山避暑觀景台、黑溪河農莊等景點進行打造,並已基本成形。

“鄉村旅遊不但聚集了人氣,帶活了大塆鎮經濟,而且在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提升農村精神文明程度等方面,都有著重要作用。”大塆鎮黨委書記劉長明告訴記者。目前,大塆鎮已有10多位業主落戶,形成了集高科技示範區、生產採摘區、休閒觀賞區和生活娛樂區為一體的“鄉村旅遊”發展格局。

黨政建設

大塆鎮 大塆鎮

一是強化教育培訓,全面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素質。威寧縣充分發揮黨校的培訓陣地作用,整合縣煤炭、計生、扶貧、農辦等培訓資源,通過組織鄉鎮黨政領導班子學習班、研討班、報告會等多種形式,不斷提高鄉鎮黨政領導幹部思想政治素質,以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在任前培訓中,集中進行一次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譽觀的再教育,開展“人生怎樣才有意義”的專題討論。通過學習討論,使鄉鎮班子成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全心全意為民眾服務,真心實意為民眾辦事,真正使黨的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落到實處。同時,還通過集中培訓、以會帶訓等方式組織鄉鎮黨政領到外省、外縣和本縣鄉鎮互相參觀學習,開闊視野,增強本領。二是完善制度,在議事決策上求規範。各鄉鎮建立和完善了《鄉鎮黨委議事決策規則》,界定了黨委會、黨政聯席會議的召開時間、參加範圍、議事內容和議事程式,規定了重大問題的決策程式等。決策中充分體現了“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重大問題集體討論決定,如遇緊急情況,必須由個人作出決定時,事後迅速向黨委報告。各鄉鎮黨委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按照規定的程式進行決策,有效提高了決策水平。

三是建立激勵評價機制,實現發展業績公認化。在全縣各鄉鎮推行鄉鎮黨代會常任制,建立了“述、評、考”的三步式實績考核模式和“上評下、下評上”制度。每年組織鄉鎮機關幹部、鄉鎮所屬企事業單位和社區(村)負責人對鄉鎮黨政班子的工作實績、工作作風、開拓精神等進行評議,讓民眾在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中擁有重要評價權。年度考核中,縣成立了由組織、紀檢、人大等部門組成的鄉鎮考核工作小組,對各鄉鎮重點工作目標和共性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同時,嚴格落實考核獎懲機制,建立實績檔案,把考核的實績檔案將作為縣委討論決定幹部任免的重要依據,對在年度考核中優秀鄉鎮和優秀鄉鎮領導幹部進行通報表彰,並上浮年度考核獎,對考核後列的鄉鎮領導幹部進行誡勉談話,連續末位的進行淘汰。

四是加強監督機制,堅持從嚴治理。縣紀委、縣委組織部與其它相關部門建立了幹部監督聯席會議制度,在鄉鎮聘請了32名義務廉政監督員,進一步加強鄉鎮內部監督管理。縣紀委逐步探索對鄉鎮領導幹部生活圈、社交圈的管理機制,努力構築家庭、社會監督體系,制約幹部的行為。縣委組織部規範幹部考察程式,推行了幹部考察責任追究制。同時,深化鄉鎮政務公開,不定期組織人員進行回訪,採取有效方式,廣泛徵求意見,及時掌握動態,以利於對症下藥,認真監督整改。

社會建設

大塆鎮 大塆鎮

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協調統一。要廣泛開展文明社區、和諧鎮村等形式多樣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樹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斷提高農民自身綜合素質,進而提升農村社會“搞經濟面向世界,學政策看中央檔案,用科技‘換腦子’,用文明育孩子”的文明程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農村千家萬戶小生產和千變萬化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成了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以農業產業化為動力,鼓勵和引導農民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健全和完善各類公共服務組織;圍繞農產品生產、加工、儲備、運輸、銷售等環節,大力發展科技服務型、市場行銷型、綜合服務型的行業協會和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壯大經紀人隊伍,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民傳統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