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巷

大城小巷

《大城小巷》是由作家彭翔華於2009年推出的,一本關於武漢上世紀50~70年代普通市民生活的散文。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共有48篇文章組成。

基本信息

《大城小巷》是由作家彭翔華於2009年推出的,一本關於武漢上世紀50~70年代普通市民生活的散文。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全書共有48篇文章組成。

封面封面
書名: 《大城小巷》 定價: ¥25.00
作者: 彭翔 ​ 出版社: 雲南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22059436 ​ 出版時間: 2009
類別: 散文 ​ 裝幀: 里由

內容簡介

常言說,距離產生美。在彭翔華看來,自己和武漢的這份“相看兩不厭”的默契也正是如此。他在網路世界裡以“古三皇人”自居,盡情享用這一名號給自己帶來的某種歸宿感,而回到武漢的時候,心頭卻有種“近鄉情更怯”的感覺。
對於祖父、父親乃至自己這三代人的出生地——三皇街,彭翔華的記憶常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於某一類人來說,越是彌足珍貴的記憶,相隔年代越久,在內心深處卻越顯清晰。“離開後,回憶得多了,記憶力也就增強了,就比方說,1966年報紙上刊登的一位姓朱的叔叔寫的《苦三皇變成了“幸福村”》,從標題到內容,我到現在都記得相差不了多少。”談起這段記憶,彭翔華略帶興奮地說。
出於一種情感的需要,一種近似於“渴了就要喝水,餓了就要吃飯”的衝動,近年來他著手“朝花夕拾”的案頭工作,把腦海里這份沉甸甸的記憶付諸於文章,命名為“大城小巷”系列。“我想透過這條底層街道的風土人情來折射大城的過去。”——這就是他除了想為自己的懷舊情感找到抒發的載體之外的一個樸素的願望。

作品評價

一曲平凡生活的歌
武漢市方誌辦 董玉梅
認識彭翔華,不是在生活中,而是在網上。那時,我正在著手準備編輯一套有關武漢市民對往事回憶的書籍,取名為《百姓回憶》。彭翔華發在網上的回憶文章吸引了我。於是,從文章而認識人。因為他的網名是古三皇人,古三皇,曾經是漢口的一條小街巷,我也因他的網名而習慣於稱他老古
最初讀老古的文章,就是他寫的《家住漢口古三皇》。他的幾篇相關文章,把這條名不見經傳的小巷描述的風情萬種。小巷的環境、小巷的居民、小巷的房屋、小巷的語言、小巷的飲食,包括小巷的聲音,他幾乎是點點滴滴的都從腦海里搜出來,奉獻給了讀者。這條名不見經傳的小巷裡因而被老古放大了無數倍,讓從未去過,甚至從未聽過這條小巷的人們,見到了一條充滿生活情趣的、鮮活的小巷。我把《家住漢口古三皇》的三篇相關回憶文章以及《我的大書房》和《培紅往事》一併收入到《百姓回憶》中。通過文章,我認識了老古——熱愛歷史文化的、溫文爾雅的彭翔華。
老古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詞澡,沒有時髦的詞素,從頭到尾都平實樸素,就如一個閱歷豐富、慈善寬厚的長者,在給你講往事。比如引人入勝的古三皇逸事,比如讓人思考的培紅中學的往事,比如少年兒童圖書館的時光,比如民眾樂園的藝術,篇篇皆飽含真情,這種從內心裡流淌出來的對往事的回憶,這種用時間的沉澱和智慧的凝結產生的文章,透著一股親切感,會讓所有的讀者為之動容,隨著你的閱讀,這種親切感會深入到你的內心,就像一股暖流在全身涌動。
我是在大院裡長大的,從未生活在這樣的小巷裡,但老古文章中的很多故事,竟然也確確實實地在我的身邊發生過。因此,我想說,雖然老古寫的只是古三皇街,寫的只是他自己的生活經歷,但在,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下,一個城市裡擁有的大同小異的生活狀態,被他寫活了,所以說,他寫出的是一個時代的生活記憶,而普通市民的生活記憶中又充滿著歷史的元素。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讀過他的文章的同齡人會產生共鳴,會感同身受;這也就是為什麼讀他的文章,會不自覺地跟著他的敘述前行,頭腦中似乎也在放電影般地回憶自己昔日的生活,時空就是這樣互相轉換,往事與現實就在這裡交融起來。往事並不如煙,回憶的幸福和快樂,思索的品味和咀嚼,會讓溫暖如春的感覺填滿自己的腦海。
接觸時間長了,發現老古的眼界相當開闊,記憶力非同一般,那種遙遠的過去,就像儲存在記憶卡內,可以一幕幕、一篇篇被他有序地打開。我甚至覺得用記憶卡來形容都不夠,老古的大腦,就像一個檔案館,分門別類地存放著不同的檔案櫃,柜子里的抽屜裝滿了資料袋。大城小巷裡的生活故事整齊有序地放在資料袋裡。想要什麼,想寫什麼,簡直是隨心所隨心所欲的信手拈來,因此,老古的文章內容遠遠地超出了三皇街,遠遠地超出了我的想像。
老古的文章中,有沉重的內容,比如,那個棲隱寺的老尼,淡然言道:“死,還不到時間,再過三天,才是我的往生之日。”這句話中的禪機與深刻的內含是需要人掩卷沉思的;比如,給學生講毛澤東的《念奴嬌·崑崙》的黃陂老師,聽說學生不鬧自己的課堂時,那眼神中露出的絲絲寒意,這樣的描述豈止只讓人唏噓感嘆?因此,老古雖然寫的是生活實錄,沒經歷了那個時代的人們,如果不認真的進行咀嚼,不認真的進行思考,只求個囫圇吞棗,有些內容還真很難明白!
老古的文章中,輕鬆愉快的生活場景也讓人難忘。比如還是孩子是老古,為了看戲,“在大舞台門口‘侯’了幾天,終於趁人不注意‘閃’了進去。”一個“侯”、一個“閃”,就把一個小男孩的期盼與靈活表現的淋漓盡致,可是當我們接著往下讀的時候,卻發現原來是守門的伯伯發了善心。於是,我們盡可以會心一笑。在另一篇涉及到70年代結婚打家具的文章——《嫁人就嫁這樣的人》中,我又重溫了“這第一條標準就蠻狠,叫‘一房家具帶沙發’”的時代。真是感慨很深。當時,要想備齊“這一房家具帶沙發”,要花的精力甚至要超過今天。但今天再來讀回憶那個物質缺乏的時代,尤其是老古寫到為了結婚時有一房漂亮的家具,畫圖紙圖紙,自己來設計,靠自己的力量,打造自己的小家一事時,感覺更多的是一種樂趣,還有一絲的驕傲。誰說貧困只是讓人痛苦,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有些貧困生活中的往事,卻也能讓人從中體會到生活的真諦與生活的樂趣。因此,老古這句話我非常贊同:“景由心生,所謂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感覺。”這種感覺是需要人結合生活實際細細體會的。
讀老古的文章,,我們也不斷地發現,所有的文章都被方言土語和民風習俗貫穿著,間或還會有一些童謠喚醒我們的童心。於是,老街小巷、方言土語、民風習俗和童趣童謠,就被老古揉搓到一起,又揮墨潑灑成了一幅幅生動的風俗畫,幾十年前的生活場景,就這樣活生生在展現在我們面前。
由是,即使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那時候生活條件確實差點,可人們卻也生活的有滋有味。不論是否曾經生活在那個時代,都可以從故事裡流淌迴蕩的生活史實中去提煉你所需要的哲理與思想。
讀罷這些文章,我想說,《大城小巷》里的故事,讓說的人充滿感情,讓聽的人津津有味。書中匯集的49篇文章,亦如49道大餐,等著更多的朋友來來品嘗。
最後,我還想說《大城小巷》這本書,就是普通市民的生活史,就是普通市民的生活故事。陳年的往事通過這種方式留了下來,會被一代一代的人們傳下去。也許過了二百年,三百年,甚至五百年,人們想要了解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他們大概不會去查閱今人編輯的史書、志書以及各類年鑑,他們會來閱讀類似老古寫的這種生活實錄。就如我們要了解過去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我們也是儘可能的去尋找生動有趣的與生活實錄相關的記載,因為那樣的文章才是真正反映人們生活狀態的好文章。
董玉梅 2009-3-16晚於惠濟路

作者簡介

掐指一算,彭翔華離開故土武漢已有38年了。在宜昌生活的這些年裡,彭翔華由工人成為教師,結婚生子,把家安在了葛洲壩附近的街區。所謂鄉音難改,除了在學校上課說國語外,彭翔華平日裡說一口標準的“鐵路內”的漢口話。這恐怕是大多數漂泊在外、有著故土情結的武漢人的一種習慣。他表達出這份特別的情感:“我為自己生在武漢而感到幸運,即使長年不在它身邊,我對它的感情也沒什麼變化,始終是認同它遠多於其他城市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