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烏鴉奄美亞種

喉部羽毛呈披針形,具有強烈的綠藍色或暗藍色金屬光澤。 其餘下體黑色具紫藍色或藍綠色光澤,但明顯較上體弱。 多在樹上或地上棲息,也棲於電柱上和屋脊上。

形態特徵

大嘴烏鴉是雀形目鳥類中體型最大的幾個物種之一。雌雄相似。全身羽毛黑色,除頭頂、枕、後頸和頸側光澤較弱外,其他包括背、肩、腰、翼上覆羽和內側飛羽在內的上體均具紫藍色金屬光澤。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尾羽具暗藍綠色光澤。下體烏黑色或黑褐色。喉部羽毛呈披針形,具有強烈的綠藍色或暗藍色金屬光澤。其餘下體黑色具紫藍色或藍綠色光澤,但明顯較上體弱。喙粗且厚,上喙前緣與前額幾成直角。額頭特別突出,大嘴烏鴉與小嘴烏鴉的區別在喙粗厚且尾圓,頭頂更顯拱圓形。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於低山、平原和山地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次生雜木林、人工林等各種森林類型中,尤以疏林和林緣地帶較常見。

生活習性

留鳥。除繁殖期間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多成3-5隻或10多隻的小群活動,偶爾也見有數十隻甚至數百隻的大群。多在樹上或地上棲息,也棲於電柱上和屋脊上。性機警,常伸頸張望和注意觀察四周動靜,一旦發現人出來會立即發出警叫聲,全群一鬨而散,飛到附近樹上,待人一離去又會逐漸試探著飛去覓食。早晨和下午較為活躍,覓食頻繁,中午多在食場附近樹上休息。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無論山區、平原均可見到。喜歡在林間路旁、河谷、海岸、農田、沼澤和草地上活動,有時甚至出現在山頂灌叢和高山苔原地帶。但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常在農田、村莊等人類居住地附近活動,有時也出入於城鎮公園和城區樹上。
主要以蝗蟲、金龜甲、金針蟲、螻蛄、蠐螬等昆蟲、昆蟲幼蟲和蛹為食,也吃雛鳥、鳥卵、鼠類、腐肉、動物屍體以及植物葉、芽、果實、種子和農作物種子等,屬雜食性。

分布範圍

分布於日本奄美大島琉球群島

繁殖方式

繁殖期3-6月。營巢於高大喬木頂部枝杈處,距地高5-20米。巢主要由枯枝構成,內墊有枯草、植物纖維、樹皮、草根、毛髮、苔蘚、羽毛等柔軟物質,巢呈碗狀。3月開始營巢,4月中下旬開始產卵,每窩產卵3-5枚。卵天藍色或深藍綠色、被有褐色和灰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雌雄鳥輪流孵卵,孵化期18±1天。雛鳥晚成性,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留巢期26-30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