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北魏方山永固陵

方山陵墓位於大同城北25公里處,與長城相鄰。四周群山聳峙,山青水碧,風景秀麗。在南部山頂上,有北魏馮太后墓——永固陵。北魏時期,這裡曾經建有靈泉宮和靈泉池,是規模較大的皇家行宮。整個墓室坐北向南,裡面設有墓道、前室。雨道、主室等磚砌部分,建築規模宏大,造型裝飾美觀,顯示了當時高超的建築藝術。

簡介

大同城北二十五公里鎮川公社附近的西寺兒梁山(古稱方山)的南部,有兩個長滿青草的大土丘,一南一北排列,相距不到一公里。南部的大土丘,

..
就是埋葬北魏文成帝拓跋潛之妻文明皇后馮氏的永固陵;北邊的土丘略小,是孝文帝元宏的壽陵即“萬年堂”(圖一)。永固陵於太和五年(481年)開始建設,三年後即太和八年告成。馮氏墓是見於文獻記載(太和十四年〔490年〕)的北魏早期墓。墓的規模宏大,結構堅實,曾多次被盜。1976年4一5月,我們發掘清理了這座墓,出土了銅替、骨瞥、鐵箭鏈、鐵矛頭、殘石俑等遺物。墓中特別是兩道石券門門框、門拱上的石雕藝術品,更為珍貴。l!堡落室結構這兩座墓都建造在方山南部山頂玄武岩層之上,有高大的封土堆(圖一二)。馮氏墓,俗稱祁皇墓。封土堆現高22.87米,呈圓形,基底為方形,南北長117米,東西寬124米。該墓為磚砌多室墓,建造於封土堆的中心,由墓道、前室、甫道、後室四部分組成。墓室南北總長17.60米。

馮氏墓園工程浩大,現存有基底呈方形的墳丘,高達22.87米。其前有一座周繞迴廊的方形塔基遺蹟,再前又有一處平面呈長方形的建築遺蹟。馮氏生前兩度“臨朝專政”,又是北燕馮弘的孫女,虔信佛教,方山墓地系其自擇,這種富有佛教色彩的墓寺結合的布局,可能出自馮氏本意,同時也反映出當時北魏禮制的特殊性。墓室在墓□中心處,由墓道、前室、過道和主室構成,總長23.5米。主室平面近方形,長6.4米,寬6.83米,高7.3米,四壁微向外弧凸,向上內收成四角攢尖頂,頂心嵌一雕有蓮花圖案的白砂石。過道前後兩端各設一重石門,門框上飾有下具龕柱的蓮瓣形券面浮雕,兩側龕柱雕有口銜寶珠的朱雀和手捧花蕾的赤足童子,是北魏石雕的精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墓內出有殘石俑、鐵矛、鐵鏃、銅簪、玻璃小杯等物和一些陶器殘片,墓內還留有金正隆年間和大定年間的題記。方山陵墓位於大同城北25公里處,與長城相鄰。四周群山聳峙,山青水碧,風景秀麗。在南部山頂上,有北魏馮太后墓——永固陵。北魏時期,這裡曾經建有靈泉宮和靈泉池,是規模較大的皇家行宮。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歷史追溯

永固陵始建於太和年間,歷時四年,是北魏帝後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永固陵俗稱"祁皇墳",底方上圓。地宮由墓道、前室、甬道、後室四部分組成。前室平面呈梯形,後室平面近方形,墓室南北總長十七米多。連線前後室的甬道呈長方形,均用青磚砌成。馮太后棺槨放置在後室。為防盜掘,墓門由條磚封閉,還特意在墓道內堆積大量石塊,在甬道內設定封門牆。整個地宮規模宏大,僅建築墓室磚就達二十餘萬塊。 
永固陵陵園建制基本沿襲東漢。在陵前建有石殿,稱為"永固堂",是朝祭典禮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永固陵在歷史上先後三次被盜掘,金正隆年間,盜墓者從西北方打洞進入墓室,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金大定年間,盜墓者再次進入墓室,前室的鋪底磚全部被盜,隨葬的大小石俑、石獸有的被盜走,有的被破壞。清光緒年間,永固陵第三次被盜,墓中殘餘物又大都被盜走,所剩無幾。 
永固陵以它高聳壯觀的陵冢,獨特陵園塔基成為北魏王朝陵園的典型代表。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馮氏的陵墓。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北的西寺兒梁山(古名方山)南部。始建於孝文帝太和五年(481),經8年建成。太和十四年(490)馮氏死,同年入葬,稱“永固陵”。
其特點是將墓地和佛寺結合起來,這種作法影響到北朝晚期的陵墓。該墓自金代開始,屢遭盜掘破壞。1976年,大同市博物館等進行了清理。
馮氏墓園工程浩大,現存有基底呈方形的墳丘,高達22.87米。其前有一座周繞迴廊的方形塔基遺蹟,再前又有一處平面呈長方形的建築遺蹟。馮氏生前兩度“臨朝專政”,又是北燕馮弘的孫女,虔信佛教,方山墓地系其自擇,這種富有佛教色彩的墓寺結合的布局,可能出自馮氏本意,同時也反映出當時北魏禮制的特殊性。墓室在墓□中心處,由墓道、前室、過道和主室構成,總長23.5米。主室平面近方形,長6.4米,寬6.83米,高7.3米,四壁微向外弧凸,向上內收成四角攢尖頂,頂心嵌一雕有蓮花圖案的白砂石。過道前後兩端各設一重石門,門框上飾有下具龕柱的蓮瓣形券面浮雕,兩側龕柱雕有口銜寶珠的朱雀和手捧花蕾的赤足童子,是北魏石雕的精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墓內出有殘石俑、鐵矛、鐵鏃、銅簪、玻璃小杯等物和一些陶器殘片,墓內還留有金正隆年間和大定年間的題記。

南北朝時期最大的墓葬

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位於大同城北25公里花園屯鄉境內的方山之上,距圪坨村約6公里。東應避暑勝地采涼山,北依長城,清澈的御河,沿方山側蜿蜒而去,被譽為魏陵煙雨而列入古雲中八景之一。
北魏文成帝的皇后文明太皇太后馮氏,生前多次與北魏孝文帝遊歷方山,親自選定方山為陵寢,用4年的時間在方山南麓修建了一座壽陵,名曰永固陵。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馮太后病故後,葬入永固陵。馮太后雖然沒有想武則天那樣稱帝,但在中國的帝後中為自已自立陵寢的也僅此一家。

..
..

永固陵始建於太和年間,歷時四年,是北魏帝後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個。俗稱祁皇墳,底方上圓。地宮由墓道、前室、甬道、後室四部分組成。整個地宮規模宏大,僅建築墓室磚就達二十餘萬塊。永固陵陵園建制基本沿襲東漢。在陵前建有石殿,稱為永固堂,是朝祭典禮的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永固陵在歷史上先後三次被盜掘,金正隆年間,盜墓者從西北方打洞進入墓室,隨葬品大部分被盜走。金大定年間,盜墓者再次進入墓室,前室的鋪底磚全部被盜,隨葬的大小石俑、石獸有的被盜走,有的被破壞。清光緒年間,永固陵第三次被盜,墓中殘餘物又大都被盜走,所剩無幾。

保護意義

方山永固陵
方山永固陵是國家級文保單位。山上的文明太后永固陵、魏孝文帝萬年堂封土猶在,墓室也基本完好。陵區的永固石室、思遠佛寺以及中部的堂殿、東西的廊蕪等建築仍有跡可尋,其南其西的夯土台、其後的陪葬陵猶顯現著當年的規模。整個陵區範圍或多或少地散布著1500年前的磚瓦等構件,“富貴萬歲”和“皇帝萬歲”瓦當偶然可見。永固陵正是當年“太和二聖”的真實寫照,保護好永固陵是大同歷史文化名城和平城魏都保護與研究的題中應有之義。

建築特色

永固陵是一處鮮卑文化和漢文化相融合的集墓葬、園林、佛寺為一體的大型陵園遺址。位於新榮區花園屯鄉西寺梁山(古稱方山),距市區25公里。是我國現已發掘的南北朝時期最大的墓葬之一,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固陵始建於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歷時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文帝祖母馮太后死後葬於這裡。陵園以馮太后陵墓——永固陵為中心,由萬年堂、永固石室、思遠佛寺、御路靈泉宮、靈泉池等遺址組成,南北長4千米,東西寬1千米,面積2平方公里,陵園與佛寺相結合,在歷代帝陵中很有特色。
永固陵地表圓形封土高22.87米,墓底為方形,墓室磚砌為多室墓,主室建於封土堆中心,由墓道、前室、過道和主室組成。主室平面略呈方形,四角攢尖頂。歷史上多次被盜,現存墓室門框上雕有口銜寶珠的朱雀和手捧花蕾的赤足童子,是北魏石雕中的精品。
萬年堂位於永固陵東北一公里處,是孝文帝拓跋宏的衣冠冢,也稱“虛宮”。始建於公元491年,圓形封土高13米,墓基呈方形,邊長60米,由墓道、前室、甬道、後室四部分組成。永固石室建於方山山頂南端,供守陵和祭祀之用,殘存的牆垣遺蹟分布廣闊,可見當年規模之宏大壯觀。思遠佛寺位於方山南麓二級台地,遺址基座南北長88.2米,東西寬57.5米;分為三層,主要由佛堂、佛塔、山門等組成。靈泉宮為一處行宮,《魏書》載:“太后曾與高祖幸靈泉池,燕群臣藩國使人,諸方渠帥,各令為其方舞。高祖帥群臣上壽。太后忻然作歌,帝亦和歌。遂命群臣各言其志,於是和歌者九十人”。可見,在建永固陵前靈泉宮就已存在了,在靈泉宮旁原有一座靈泉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