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鎮

大佛鎮

大佛鎮因鎮中千年古剎大佛寺而得名,地處四川盆地中部,距樂至縣城35公里。幅員面積69.95公里,轄35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4.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200人。大佛寺,鐘鼓不絕、信者甚眾;寺內碑文、佛像精妙,具有很高的文物與觀賞價值。

基本信息

大佛鎮簡介

大佛鎮地處四川盆地中部,距樂至縣城35公里,省道S106線貫穿全境,因鎮中千年古剎大佛寺而得名。東連勞動鎮,南鄰涼水鄉,西接簡陽市的湧泉鎮、雲龍鎮,北靠良安鎮、全勝鄉。幅員面積69.95公里,轄1個社區、35個行政村、365個社;總人口45000人,其中城鎮人口4200人。
大佛鎮黨委班子成員7人,政府班子一正二副。下設黨政辦、財政所、社會經濟發展辦及農業服務中心、社會事務服務中心和計畫生育技術服務站,下轄黨支部49個。近年來,在大佛鎮黨政一班人的正確領導下,全鎮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可喜的進展,農村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同步發展,鄉鎮企業和庭院經濟比翼齊飛;鎮村骨幹企業正在形成,調整產業結構已見成效;城鄉市場購銷兩旺,商業渠道多樣暢通;社會和諧穩定,各項事業統籌發展。被評為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被縣委授予“四好班子”稱號。

經濟發展狀況

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3.67億元,比2001年(下同)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増加值450萬元,増4.2%;第二產業増加值320萬元,増9%;第三產業增加值560萬元,增38%。糧食總產13661噸;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300萬元,增8%;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17萬元,增9%;農民人均純收入1927元,增加113元;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收入5100元,增7%。
全鎮平疇沃土,阡陌縱橫,溝渠棋布,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是典型的農業大鎮,種養殖業優勢突出,是全縣糧食、種子、大棚蔬菜生產基地,是國家抗蟲棉花制種生產基地。海椒﹑雙低油菜﹑無公害大豆以及生態經濟林等4個萬畝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大型的養殖場有鑫源牧業、世新養豬場和源柏養鴨場。主要的企業有福澤鞋墊廠、宏發家具廠和烏龍崗機磚廠。

招商引資方面

2002年底,外來企業5戶,總投資450萬元;引進科技成果7項、項目9個,協定引進外資420萬元。全鎮鄉鎮企業32家,註冊資金310萬元;個體工商戶612戶,註冊資金900萬元。

重點企業和優勢產品

樂至縣大佛鎮烏龍崗機磚廠。地方特產“大紅袍”、香水橙、臍橙、油桃等水果風味獨特,飲譽省內外。黃姜、杜仲等中藥材規模種植,銷路較好,無公害反季蔬菜300畝(畝產量5000公斤)正進入千家萬戶的餐桌。“樂至黒山羊”已創品牌效應,深受青睞。優質棉花省內馳名。

基礎設施

省道童(家)——良(安)公路貫穿全境。全鎮基本實現水、電、氣、路、光纖、通訊等“六通”。場鎮達到了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和淨化標準,基礎設施完備,功能齊全,是市級文明城鎮和衛生城鎮。全鎮有中學2所,中心國小4所,村國小業8所,成人教育學校1所,小學生入學率和畢業升學率達100%,全面完成“普九”、“普十”和“兩基”任務。全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設35個村衛生站,35個村防保員,防疫體系健全。

自然資源

境內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暖乾燥,日均氣溫16.7℃,年均日照1330小時。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產豐富。種養殖業優勢突出,是全縣糧食、蔬菜、種子、柑桔、生豬、山羊等生產基地鎮。

資源獨具特色

境內有人工湖—東禪寺水庫一座,為市級中二型水庫,庫容量1200萬m3,庫內島嶼眾多,山色空濛,波光瀲灩,是一幅絕妙的天然圖畫。在大佛場鎮有一座古老的大佛寺,該寺始建於1853年,寺內鐘鼓聲聲,餘音裊裊,香火旺盛,綠樹成蔭,花香鳥語,是學佛拜佛修行的好學堂。

社會事業

全鎮有2所中學、20所國小、1所成人教育學校,小學生入學率和畢業升學率均為100%,是市級計畫生育先進鎮、縣級衛生集鎮。文化體育活動豐富而活躍,社會治安壯況良好。

大佛鎮的新探索

樂至縣大佛鎮,有農村場鎮不多見的參天古樹。不少領導到大佛鎮視察的時候,都會因這個場鎮漂亮的綠化而稱讚。如今的大佛,不僅僅綠樹如蔭,經過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街道整潔、衛生,空氣清新,處處煥發生機。

環境治理 宣傳先行

“宣傳是基礎,如果宣傳不到位,民眾思想意識不提高,那么一切工作就很難達到預期目標。如果民眾的思想意識提高了,那么我們的工作就事半功倍。”大佛鎮副鎮長何載生如是說。 
為了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宣傳力度,該鎮在境內省道106公路沿線書寫岩標牆標15副,印發各種宣傳單10000餘份分發到民眾手中。政府出資建立了場鎮廣播系統,堅持每天播放廣播,宣傳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在濃厚的宣傳氛圍下,對於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知曉率,場鎮居民達到100%,農村民眾達到95%。 
在這種濃厚治理氛圍的基礎上,今年以來,該鎮已累計投入資金8萬餘元,用於改造垃圾的回收處理、車輛的規矩停放、河道清淤。此外還加大人力物力掏除、疏通、維修公共廁所及下水溝2公里。

民眾回響 深入人心

鎮政府向全鎮幹部民眾發出了“愛我大佛、清潔家園”的倡議,得到了人民民眾的積極回響。場鎮居民積極參加“我家最清潔”的評比活動以及“愛我大佛清潔家園志願者行動”。在這些活動的感染下,民眾參與環境治理的自覺性得到明顯提升,不少民眾還自覺當起了保護環境衛生義務監督員。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大佛鎮改變了以往場鎮街道髒亂差的狀況,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口碑。 
該鎮退休老大爺舒煥禮說:“環境綜合治理前,街上的車輛到處亂停亂放,隨處都是攤點小販。現在環境好了,生活也舒心了。每天聽聽政府播放的保護環境,愛護清潔的廣播,慢慢的愛護環境講究衛生的習慣也就深入人心了。”

執法中隊 職能加強

2003年,為了加強城鎮綜合執法工作,大佛鎮率先成立了由縣建設局委託執法的城鎮綜合執法中隊。為了加大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力度,該鎮提出以該執法中隊為中堅力量,強化落實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大佛城鎮綜合執法中隊為此新增5名成員,將環境衛生、車輛管理、攤點規範全部納入管理範圍,同時還協助其他各部門、單位的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這個16人的綜合執法中隊,成員既有該鎮的退休幹部,還有年輕的大學生村官,以及社會事業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等。目前,這個執法中隊分成三組,輪流上街執勤,監督檢查場鎮的環境治理情況,勸說不良行為者,規範街道攤點、機動車輛的有序擺放。

長效機制 建立到位

為了將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當做大佛一項重要的長期任務來抓,該鎮黨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形成長效機制。該鎮規定將每周五定為“愛衛日”,“愛衛日”這天,每個領導必須親自帶頭參與清潔衛生義務活動;對場鎮居民每半月進行一次環衛檢查評比,評出“最清潔”、“清潔”和“不清潔”三個等級;各社區制定嚴格的處罰條例,規範人們的行為;各農村基層單位也將環境治理工作納入村民自治範圍,由村幹部定期對全村環境衛生進行檢查,對工作不到位的農戶進行批評教育,嚴重的要則掛黃牌、廣播曝光;在行政上,對各單位建立長效考核機制,每周進行檢查評比,並納入年終考核。

相關圖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