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視野中的儒家文化

從“新國學”談起――新儒家的“本土文化情結”――“價值之幕”對事實判斷的撲殺――新儒家的尷尬――“價值中立”的必要性第二節 孔子的抉擇“禮崩樂壞”的局面――華夏先民的精神危機――可資利用的文化遺產――改造“周禮”的兩種可能――“以仁釋禮”的深層意義――符合“國情”的文化選擇第二章 ――由生殖活動而引申出的宇宙觀――“陰陽”世界觀的三重意義――“周易”二字的兩種解釋――簡易?變易?不易――周而復始的封閉結構――“周易”方法論的三項內涵第二節

作品目錄

目錄
緒論 比“新儒學”更新的儒學研究是否可能?
第一節 在“國學”研究領域中的“價值中立”是否
可能?
從“新國學”談起――新儒家的“本土文化情
結”――“價值之幕”對事實判斷的撲殺――新儒
家的尷尬――“價值中立”的必要性
第二節 在“國學”研究領域中的“方法多元”是否
可能?
如何“回到乾嘉”?―“斷情感”之必要――
“弊也瑣”之局限――“家法”不等於“規範”――
方法必須多元
第三節 由“國學”研究的可能性回到“儒學”研究
的可能性
“價值中立”與學術價值的關係――“方法多
元”與知識增長的關係――以“儒道互補”為例――
對“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批判繼承――對
“三期儒學”與“乾嘉學派”的雙向揚棄
第一章 文化人類學視野:儒家文化的前提與背景
第一節 圖騰的秘密
文明所能追溯到的歷史極限:自然與血緣的神
秘統一――西方的路線:圖騰崇拜、神靈崇拜、宗教
信仰――中國的路線: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倫理精
神――西方的“人格神”:圖騰對象的神化――中國
的“神格人”:圖騰對象的人化――西方之“諸神的
譜系”:想像中的超驗的彼岸世界――中國之“宗族
的譜系”:想像中的經驗的現實世界――早期西方文
化的社會功能:宗教的誘導力――早期中國文化的
社會功能:倫理的凝聚力
第二節 黃河的文明
華夏文明產生的“多元一統說”――黃河流域的
特殊地理環境――大禹治水的政治意義――早熟的
“亞細亞形態”――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社會――有
別於“國家”的“社稷”――“人惟求舊,器惟求
新”的維新的路線
第三節 孔子的抉擇
“禮崩樂壞”的局面――華夏先民的精神危機
――可資利用的文化遺產――改造“周禮”的兩種可
能――“以仁釋禮”的深層意義――符合“國情”的
文化選擇
第二章 兩性文化視野:《易經》與儒、道兩家的關係
第一節 《易經》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卜筮與哲學――易學領域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唯物史觀與“人類自身的生產”――何謂“近取
諸身,遠取諸物”?――由生殖活動而引申出的宇宙
觀――“陰陽”世界觀的三重意義――“周易”二字
的兩種解釋――簡易?變易?不易――周而復始的
封閉結構――“周易”方法論的三項內涵
第二節 “陰陽”之世界觀在儒、道兩系中的歷史展開
歷史的起點與邏輯的起點――從“坤乾”到“乾
坤”――從“元、亨、利、貞”到“仁、禮、義、事”――從
《易經》到《易傳卜――從孔子到董仲舒――天地?男
女?君臣――儒學的成功與父權社會的勝利――道
家:母系社會的流風餘韻?――法什麼樣的“先王”?
――推崇“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上古社會――“無
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辭源學解釋――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天地開闔,能為雌乎”?
――“道”即“― ―”――對待禮樂的兩種文化立場
――儒家特祭男祖,道教亦拜女神
第三節 “周易”之方法論在儒、道兩家中的邏輯運用
“陰陽”的對立統一――“樂由陽來,禮由陰
作”――“反者道之動”――“― ―”“――”的質
量互變――儒家的“過猶不及”――道家的“物壯則
老”――無為?中庸?促變――“周而復始”的否定
之否定程式――卦象的循環與歷史的循環――“五
百年必有王者興”――“撣讓”思想與“五行”理論
――卦象的循環與自然的循環―― “大日逝,逝日
遠,遠日反”
第三章 符號學視野:儒家的“建構”與道家的“解構”
第一節 儒家建構禮樂文化的歷史努力
“人是一種符號的動物”――“藝術可被定義為
一種符號語言”――作為文化符號掌管者和操作者
的“儒”――庶?富?教――聲?音?樂――“人的
靈魂最深沉最多樣化的運動”――作為“情感符號”
的禮樂文化――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詩
?樂?舞――受制於倫理觀念符號的藝術情感符號
――禮樂的異化與符號的泛濫
第二節 道家解構禮樂文化的社會意義
從“有”到“無”――反抗異化?顛覆倫理?解
構符號――人籟?地籟?天籟―― “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逆向追求――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符號學意義――“得魚
而忘簽”,“得意而忘言”:超越符號的努力――“大
音希聲,大象無形”:也是一種藝術――從“倫理主
義”到“自然主義”:虛無化的危險
第三節 波動於儒、道之間的中國美學
儒家的“從無到有”與道家的“去蔽澄明”――
作為“全息縮影”的美學範疇―― “漢唐氣象”與
“魏晉風度”――“錯采縷金”與“初發芙蓉”――
李白與杜甫的“個案研究”――“建構”與“解構”
之間必要的張力
第四章 比較文化視野(一):中國的“陰陽”與西方
的“因果”
第一節 作為思維結構的“因果”與“陰陽”
“陰陽”不等於迷信,“因果”也不就是科學――
思維結構:無內容的形式――康德對“因果”的限定
――容格談中國文化――“因果率”與“陰陽率”――
“太極圖”留下的三項啟示――重元素與重結構――
重實體與重功能――天然的“機械論”與素樸的“系
統論”
第二節 自然領域中的“陰陽”觀念
古典意義上的“科學”――古老而神秘的《黃帝
內經》――沒有細菌概念的病理思想――並非解剖
學意義上的“藏象”理論――具有“系統論”傾向的
中醫學說――“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思
維是多元的,知識也是多元的!
第三節 社會領域中的“陰陽”觀念
“兵法”與“刺法”實為一法,“戰術”與“醫
術”本為一術――體現太陰六六之數的《三十六計》
――中國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何以如此早熟?――可
以同《黃帝內經》相提並論的《鬼谷子》――“捭闔
之道,以陰陽試之”――“陰陽五行”與“人物品
藻”―― “自然陰陽派”與“社會陰陽派”
第四節 信仰領域中的“陰陽”觀念
思維的“因果關係”與宗教的“因果報應”――
思維的“陰陽關係”與儒家的“倫理關係”――思維
的“陰陽關係”與道家的“自然關係”――“變天地
之位,正陰陽之序”的董仲舒――“離了陰陽更無
道”的二程――堅信“陽為君,為父,為夫,為中
國”的陸九淵――“致中和”、“道中庸”的陰陽之道
第五章 比較文化視野(二):儒家、道家與日神、酒神
第一節 中國與西方不同的“民族心理結構”
有別於尼采心目中的“日神”與“酒神”――超
出藝術衝動之外的兩種精神動力――人類精神的異
化產生於生活自身的異化――狄俄尼索斯崇拜對於
母系社會的留戀與追憶――當情感和欲望在現實生
活中找不到出路的時候――酒神儀式的危險性與破
壞性――阿波羅是智慧和理性的化身――用精神的
沉醉代替肉體的沉醉――“宣洩”與“升華”――奧
菲斯:介於酒神和日神之間的神秘人物――從同一
現實生活中分裂出來的兩種彼此對立的宗教情緒
――中國與西方早期精神產品的不同性質――道家
思想與酒神精神的異與同――儒家思想與日神精神
的同與異――酒神與日神:感性與理性的原始分裂
――儒家與道家:感性與理性的素樸統
第二節 中國與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結構”
以感性的“體育”與理性的“科學”為對立特
征的“民族文化結構”――西方的體育:狄俄尼索斯
式的肉體沉醉――酒神的陰影:殘忍的西班牙鬥牛
和屢禁不止的英國球迷鬧事―― “狂歡節”與“假面
舞會”的文化功能――西方的科學:阿波羅式的精神
沉醉――集宗教與科學於一身的“畢達哥拉斯學派”
――阿波羅神的兒子?――奧菲斯宗教內部的改革
者――用數學代替音樂而成為探索彼岸世界的途徑
和精神沉醉的手段――數學研究的形而上意義――
科學的起源與宗教的關係――動力的超越性與方法
的邏輯性――“光榮的荊棘路”――“邏各斯中心主
義”的形成及其含義―― “藝術”與“工藝”是感性
與理性的統一――以中間層次為特徵的“民族文化
結構”――中國傳統的強身健體不同於西方意義上
的“體育”――足球落後的文化原因――“弱者的哲
學”――中國傳統的經世致用不等於西方意義上的
“科學”――“四大發明”不是科學,而是工藝!――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局限――文化的奧
秘:優點就是缺點,短處正是長處!――以“藝術”
和“工藝”而見長的東方古國――中國人的“泛藝
術”傾向:不講究對抗而講究欣賞的體育活動――西
方人的“泛科學”傾向:不追求審美而追求認識的
藝術活動――文學有必要成為“百科全書”嗎?――
是藝術上的成功還是哲理上的勝利?――黑格爾悲
觀的預言――用藝術來滿足欲望、刺激感官:來自
狄俄尼索斯的又一誤區――未必高明的《格爾尼卡》
和《尤利西斯》――中國人似乎天生就是藝術家――
“漢語是一種詩的語言”――以詩文為內容的科舉考
試――不可缺少的琴、棋、書、畫――“經國之大業,
不朽之盛事”――舉世無雙的《紅樓夢》――諾貝爾
獲獎者名單說明了什麼?――美國的專利排行榜又
說明了什麼?――日本的經驗之於人類文化發展的
意義
第三節 中國與西方不同的“民族社會結構”
以感性的“自由”與理性的“法律”為對立特
征的“民族社會結構”――“狄俄尼索斯崇拜保存並
恢復了人類遠古時代最為原始的存在性的‘自由’”
――以個體為本位的西方人――稱謂所體現的文化
內涵―― 自我介紹的程式與通信地址的書寫方式
――以孤獨為代價的自由――作為“絕對中介”的上
帝――阿波羅是斯巴達的法律之神――法律應該象
數學一樣具有理性的嚴密性――從“梭倫變法”到
“十二銅表法”――現代意義上的“法律社會”――
以“倫理”和“政策”等中間層次為特徵的“民族
社會結構”――以群體為本位的中國人――非宗教
性質的文明古國――宗教與血緣的相互排斥――上
帝如何考驗亞伯拉罕――僧侶為什麼要“出家”?
――孟子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個人
生活”的儒教――精神上不需要宗教,行為上不需要
法律――先秦法家的失勢――“定親疏,決嫌疑,別
異同,明是非”的“札”―― “禮制為體,法制為
用”的中華法系――法、刑、罰不分的歷史傳統――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社會習慣――“權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