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苦就是挫折教育嗎 ?

專家認為,家長在孩子的挫折教育上存在很多誤區,當務之急是家長重新“診斷”。
4歲的唐婧怡,一次坐在鞦韆上搖晃,秋千周圍站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四大“守護金剛”,分別負責推、擋和兩旁護駕。如此嚴密的防範也難免馬失前蹄,鞦韆下落時,婧怡沒抓緊繩子,滑落在草地上,愣了一會,她自己站起來拍了拍屁股想繼續玩,但“四大金剛”卻堅決把她帶回了家。
其實,摔倒並沒有什麼,然而家長卻認為這是一個孩子承受不了的挫折。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師汪荃表示,有的家長一面高喊要給孩子加強挫折教育,一面卻又主觀地判定孩子經不起挫折。
很多孩子都承受不了比賽沒有取得名次的小挫折,他們往往會聚在一起嚎啕大哭。
■專家診療
症狀1 家長不幫孩子總結敗因
●粘先生 安慧里社區幼稚園大班粘津銘的父親
在安慧里社區舉行的寶寶才藝比賽中,最終只有三個小朋友獲獎,他們在台上喜笑顏開。而台下沒有得獎的孩子默默無語、表情嚴肅,我們當家長的也是如此。後來,有個女孩扁著嘴小聲抽泣,接著所有沒得獎的孩子也都哭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安慰孩子:“沒關係,輸就輸吧,得獎的小朋友還沒有咱們演得好呢。”
「診斷」
坐診“醫生”:黃娟 匯佳幼稚園分園園長
首先,孩子為比賽輸了而哭並非壞事,既是情緒的自然發泄,也是一種爭強好勝、要求上進的表現。此時家長不能告訴孩子“輸就輸吧,沒關係”,否則會助長他(她)無所謂的心態,而是應該幫助他分析失敗原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讓孩子有收穫。
此外,家長往往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去參加一些他不想參加的比賽,並很在意比賽結果,給孩子造成壓力,當孩子失敗時,卻認為是孩子承受不了挫折。
症狀2 家長只給孩子創造挫折情境
●李桂新 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國小許明陽的媽媽
每年暑假,我都會把孩子送到封閉夏令營去鍛鍊。其實學東西是其次,主要是讓他去吃吃苦。平時遇到一些小跌小撞就悶悶不樂、誰都不理。現在的孩子就是缺乏吃苦的精神,一點挫折都受不了。
「診斷」
坐診“醫生”:黃娟 匯佳幼稚園分園園長
家長總是認為多吃苦就是對孩子的挫折教育,於是送孩子去參加各種吃苦夏令營或者乾脆人為地給孩子製造一些困難、挫折。但是,在挫折之後卻不幫助孩子分析總結。
創造挫折情境屬於挫折教育的一種方法,但是屢屢的挫折只會讓孩子失去自信,所以重要的並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後是否有恢復能力,要培養孩子面對挫折時無所畏懼的自信心。其實,挫折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尋找幸福的能力,這樣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症狀3 家長把想法強加給孩子
●馮女士 美麗園社區幼稚園大班董思毓的媽媽
在幼稚園舉行的公開課上,很多孩子其實並不想發言,小手偶爾抬起一點又立刻放下,再扭頭看看媽媽的臉色。不少媽媽都拉著臉、緊皺眉頭,用期待的眼神要求孩子儘快發言,於是孩子不得不勉強舉手,回答時也結結巴巴,時不時看看媽媽的反應如何。
「診斷」
坐診“醫生”:汪荃 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師
家長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首先必須改變自己的一些觀念,不要把想當然的想法強加在孩子頭上,給孩子更多選擇,讓他(她)做喜歡的事情,真正從內心去激發抗挫能力,知道跌倒了該如何爬起來。
■家長提問
如何引導孩子接受挫折教育
張燕霞 金色搖籃幼稚園孟笑寒的媽媽
孟笑寒四歲時去參加一個“歡樂小勇士”的欄目,要孩子在離地約三米的空中扶著麻繩走圓滾木,我們在下面看著都有點心驚膽戰的,可她卻啥事都沒有。
我感到困惑的是:家長認為的困難在孩子看來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放手讓孩子自己走路、第一次用涼水給她洗臉、少穿一點衣服,孩子的成長中所有的第一次嘗試對她來說都是挫折,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對孩子進行引導?
「解答」
●黃娟 匯佳幼稚園分園園長
在挫折教育的引導上,家長首先要相信孩子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一味主觀地認為孩子太小,任何事情對他(她)來說都是困難;其次,當孩子自己解決困難時要和他(她)站在一起,孩子才能有安全感,關注孩子的行動,並在孩子實在完成不了時及時給予幫助;最後,要在這個過程中總結出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一步步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自信心。
■療程解析
挫折教育應該從孩子剛出生開始
●汪荃 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教師
挫折教育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項目,不能一蹴而就,家長們應該分為四個療程循序漸進地對孩子進行“治療”。
第一“療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適用年齡:0—1歲,低幼階段
療法:孩子的挫折教育在出生後就應該開始。很多家長都會認為孩子剛出生是非常弱小的,沒有任何生活能力,於是無條件地保護孩子,在無意中會讓孩子覺得他在家庭中是第一位的,長大了便會認為自己是“太陽”、是所有人的中心,這對於以後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家長應該讓孩子感受到他(她)只是家庭中的一員,與其他的成員都是平等的,慢慢培養一種家庭責任感,學會獨立去面對、解決問題。
第二“療程”: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適用年齡:1—3歲,幼兒階段
療法:當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在確保全全的前提下,讓他(她)自己獨立去完成,不要總是抱著或者幫他(她)邁步等。孩子動作發展的同時也是心理的不斷發展完善。孩子稍大後,可以讓他(她)試著料理自己的生活,比如洗洗手絹,收拾玩具等,在自理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並遷移到以後的生活和交往中去。
第三“療程”:培養孩子心理的獨立性
適用年齡:3—5歲,幼稚園階段
療法:平時我們總會教育孩子要助人為樂,並且也在身體力行地幫助孩子。然而有時候需要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卻給予過多幫助的話,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依賴心理。只要是孩子有興趣的事情就鼓勵他(她)獨立去做,比如做手工剪紙,也許把紙片剪破了,也許會粘得滿手全是糨糊,但是沒關係,讓孩子自己去做,即使做出來不好看也沒關係,要注重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孩子在過程中得到了快樂,慢慢形成開朗、樂觀的人生態度,這是抗挫必需的心理基礎。
第四“療程”: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適用年齡:5—6歲,學前階段
療法:孩子步入課堂後,傳統的教育重視數理邏輯和語言表達能力,但這僅僅是學習的一個層面,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她)的求知慾,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少孩子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這就是他(她)在思考問題的表現,此時,家長應該耐心解答,即使是自己回答不出來的問題,也不要怕丟面子,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書籍、進行試驗來探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是抗挫折的基本,這樣孩子在以後真正面對挫折時才不會驚慌,跌倒了也能找到原因爬起來繼續前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