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教育史

外國教育史,分為外國古代教育、中世紀教育、外國近代教育、外國現代教育四個時期。時間跨度達3000年左右。外國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會的教育、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古希臘的教育、古羅馬的教育。中世紀教育包括中世紀的西歐、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近代教育和現代教育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發軔的“新教育”運動和思潮為分水嶺,主要已開發國家和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開發中國家的教育發展與改革。

基本信息

1.教育學、歷史學名詞

外國教育史的研究範圍

外國教育史,分為外國古代教育、中世紀教育、外國近代教育、外國現代教育四個時期。時間跨度達3000年左右。外國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會的教育、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古希臘的教育、古羅馬的教育。中世紀教育包括中世紀的西歐、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近代教育和現代教育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發軔的“新教育”運動和思潮為分水嶺,主要已開發國家和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開發中國家的教育發展與改革。

在高校設定外國教育史課程的原因

外國教育史是闡述和研究外國教育發生、發展史實及其規律的一門基礎理論學科。國外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值得認真研究和汲取。中國教育,特別是西部教育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顯然需要借鑑國外教育發展的先進思想與觀念、優秀的模式和手段。在教育史專業中設定外國教育史研究方向,不僅是本學科發展的需要,而且對培養具有新思想、新觀念的高層次教育理論人才,形成新時代的教育精神,教育觀念具有重要意義。

外國教育史學科近年的研究方向

(1)教育人物及思想。從論文涉及的外國教育史的具體人物看,6年來總計38位,古代部分有蘇格拉底、柏拉圖、德謨克利特、西塞羅4人;近代部分包括夸美紐斯、盧梭、福祿貝爾、裴斯泰洛齊、蒙田、赫爾巴特、凱興斯坦納、紐曼、阿諾德、馬克思、康德、孔德、傑斐遜等13人;現代部分包括杜威、蘇霍姆林斯基、林曼德、蒙台梭利、赫欽斯、馬卡連柯、馬斯洛、布里克曼、愛因斯坦、甘地、詹森、穆罕默德·阿里、戴爾、貝林、克雷明、克伯雷、庫恩、斯昔林、羅傑斯、雅斯貝爾斯、博耶等21人。古代、近代、現代人物在全部人物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為:10.5%、34.2%和55.3%。
(2)教育制度與實踐。教育制度和實踐是一個包含範圍十分廣泛的領域,這一領域6年來共發表論文57篇,根據上述論文所涉及的論題,我們將內容相近或同一論題的論文歸為一類,統計其篇數,發現在這一領域中,仍然是高等教育、教育改革與發展、課程與教學、教育制度與政策等方面的內容占有比較大的比重。 除此之外,也有大量其他題材的研究,涉及的領域也十分廣泛。非正規教育領域進入了研究者的視野,家庭、教會、婦女、民族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教育制度與實踐層面上得到研究的。例如,有關親職教育的(19世紀英國公學的家庭伴讀現象);有關宗教與教育的(基督教在西方教育發展中的歷史作用);有關民族教育的(英國的種族問題與種族教育)等等。
(3)教育理論與思潮。對教育理論和思潮的研究在全部論文中占10.6%,高於(美國教育史期刊)的9%[引。對教育思潮的研究主要包括後現代主義、要素主義、古希臘教育思想和日本明治前期的教育思潮等;對教育理論的研究主要涉及對教育功能、西方學術自由、人的學說與教學、美國大學理念等理論問題的歷史考察。
(4)外國教育史學研究。對史學本身的回顧與反思是學科不斷走向成熟的標誌。近6年來外國教育史研究加強了對外國教育史學的反思,學科反思類論文占論文總數的9.0%,遠高於(美國教育史期刊)的1%[1],這表明我國外國教育史研究的發展正處於師範教育轉型給基礎學科帶來衝擊的階段,這一時期對教師學科自身的反省遠比轉型早已完成的美國要頻繁、深入得多。外國教育史學的研究關注學科的研究對象、範圍、目的、功能、作用、方法等一系列基本問題,近年來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單純的學科教材教法的研究取向。

外國教育史上的大教育家

1.“ 智者派” (西方學校教育的奠基人)
2.蘇格拉底(在西方最早提出"產婆術")
3.柏拉圖(第一次提出完整的學制)

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柏拉圖(Plat0,前427一前347)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柏拉圖用對話體裁寫了不少著作,《理想國》和《法律篇》是其中集中體現其教育思想的兩部最有影響的著作。
1.“學習即回憶”
柏拉圖認為一切可感知的具體事物都不是真實的存在,唯有理念才是真實的存在。在人的心靈中本來就存在著理念,即人在出生以前已經獲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識,當靈魂依附於肉體(降生)後,這些已有的知識被遺忘了,通過接觸感性事物,才重新“回憶”起已被遺忘的知識。所以,學習並不是從外部得到什麼東西,只是回憶靈魂中已有的知識而已。
2.《理想國》中的教育觀
柏拉圖以其社會政治觀為基礎,在《理想國》一書中,構建了一個培養“哲學家”(統治者)和軍人(衛國者)的教育體系,其中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哲學家兼政治家——哲學王。
(1)論學前教育。柏拉圖主張教育由國家控制。國家應創辦幼兒教育機構,實行兒童公育公養。學前教育的主要內容是講故事、做遊戲,還有唱歌等活動。主張要精心選擇故事的內容,並對遊戲的方式、內容也要精心安排。
 (2)論普通教育(7—18歲)。普通教育以情感教育為主,重視音樂和體育。六歲以後,男女兒童要分別進入國家所辦的初等學校,如文法學校、弦琴學校、體操學校學習。學習內容主要以初步的讀、寫、算、唱歌、音樂為主。柏拉圖對於體操和音樂尤其重視。他強調指出,“用體操來訓練身體,用音樂來陶冶心靈。”
 (3)論高等教育。柏拉圖將高等教育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意志教育階段(18—20歲)。以軍事體育訓練及“四藝”(即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的學習為主。20歲以後,絕大多數貴族青年結束教育,去擔負保衛國家的重任。少數才智出眾的貴族子弟,繼續受教育。第二階段:發展智慧階段(20—30歲)。除“四藝’’外,重點學習辯證法。年滿30歲後,這部分青年人中的絕大多數人就去擔任國家的高級官吏。極少數聰慧而好學,並在哲學研究上有特殊才能的人,則繼續學習。第三階段:繼續學習(30_35歲)。繼續研究哲學,直到35歲,然後成為國家的重要官吏。第四階段:哲學王(50歲左右)。按柏拉圖的構想,個別人需要再經過十五年的鍛鍊,大約到了50歲時,經過指揮戰爭等各種考驗,在學識方面,尤其是在哲學方面具有高深造詣的人,就可以成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4.亞里士多德
5.昆體良(《雄辯術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學專著)
6.奧古斯丁
7.維多里諾
8.莫爾
9.培根(第一次將教育學劃分為獨立學科)
10.夸美紐斯(近代教育學奠基人)
11.彌爾頓
12.洛克(紳士教育思想、“白板說”)
13.盧梭(代表作《愛彌兒》、提出自然教育理論)
14.拉夏洛泰
15.愛爾維修
16.康德
17.費希特
18.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題)

2.圖書名稱

圖書信息
書 名: 外國教育史
作 者:賀國慶 朱文富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8月
ISBN: 9787040266931
開本: 16開
定價: 42.70 元內容簡介

《外國教育史》分為古代教育、中世紀教育、近代教育、現代教育四編,共38章。古代教育編共4章,包括原始社會的教育、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古希臘的教育、古羅馬的教育。中世紀教育編共3章,對中世紀前期和後期的西歐、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予以詳細論述。近代教育編和現代教育編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發軔的“新教育”運動和思潮為分水嶺,對主要已開發國家和幾個具有代表性的開發中國家的教育發展與改革狀況予以介紹,其中近代教育編共15章,現代教育編共16章。
《外國教育史》編者在編寫過程中試圖貫徹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並重、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並舉、巨觀文化背景之概覽與微觀教育史實之透視兼用、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兼顧等原則,並在每一章的最後,對該章的基本史實和核心內容進行了高屋建瓴的理論分析和小結,體現了教材的準確性、權威性、前沿性。系統性、全面性和可理解性。
《外國教育史》可作為高等院校外國教育史課程的學生用書和教學參考用書,適用於教育學各專業、教師教育各專業本科教學,同時也適於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及碩士研究生使用。

圖書目錄

第一編 古代教育
第一章 原始社會的教育
第一節 原始社會與原始社會的教育
第二節 原始社會教育的內容、方法和特徵
第二章 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
第一節 古巴比倫
第二節 古埃及
第三節 古印度
第四節 古希伯來
第三章 古希臘的教育
第一節 古希臘城邦教育制度
第二節 希臘化時期的教育
第三節 古希臘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古羅馬的教育
第一節 古羅馬的教育制度
第二節 基督教的興起及其早期教育活動
第三節 古羅馬的教育思想
第二編 中世紀教育
第五章 中世紀前期西歐的教育
第一節 基督教修行主義與修道院學校
第六章 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
第一節 拜占廷的教育
第二節 阿拉伯的教育
第七章 中世紀後期西歐的教育
第一節 騎士教育
第二節 經院哲學與中世紀大學
第三節 新型市民階層的教育
第三編 近代教育
第八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教育
第二節 人文主義學校教育
第三節 人文主義教育家的理論與實踐
第九章 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新教教育理論與實踐
第二節 天主教改革與耶穌會派的教育
第十章 夸美紐斯的教育實踐和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活動和著作
第二節 論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第三節 論普及教育
第四節 論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
第五節 論學前教育
第六節 教學理論
第七節 論學制
第八節 論道德教育
第九節 論教育管理
第十一章 啟蒙運動與教育
第一節 啟蒙運動的興起及其發展
第二節 啟蒙思想家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17-18世紀英國、法國、德國、俄國和美國的教育
第一節 英國的教育
第二節 法國的教育
第三節 德國的教育
第四節 俄國的教育
第五節 美國的教育
第十三章 盧梭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和社會政治觀點
第二節 自然主義的教育理論
第十四章 19世紀英國的教育
第一節 初等國民教育體系的形成
第二節 中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第三節 新式高等教育機構的創建與大學推廣運動
第四節 斯賓塞的科學教育觀
第十五章 19世紀法國的教育
第一節 拿破崙教育改革
第二節 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十六章 19世紀德國的教育
第一節 國民學校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民教育機構
第二節 三種類型中學並存的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節 柏林大學的創建與德國高等教育的發展
第四節 福祿培爾、第斯多惠、洪堡的教育思想
第十七章 19世紀俄國的教育
第一節 19世紀俄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第二節 烏申斯基的教育思想
第十八章 19世紀美國的教育
第一節 教育管理體制的形成
第二節 公共學校運動與義務教育的發展
第三節 高等教育體系的形成與確立
第四節 賀拉斯·曼的教育觀
第十九章 19世紀日本的教育
第一節 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教育發展概況
第二節 日本近代教育的創立與發展
第三節 福澤諭吉的教育思想
第二十章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與教育活動
第二節 論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第三節 論和諧發展的教育
第四節 教學理論及其心理學基礎
第二十一章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赫爾巴特教育思想的形成與理論基礎
第二節 教育目的與過程
第三節 課程與教學
第二十二章 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教育思想
第一節 空想社會主義教育思想
第二節 馬克思、恩格斯與科學社會主義教育思想
第四編 現代教育
第二十三章 20世紀前期歐美教育革新運動
第一節 歐洲新教育運動
第二節 美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
第三節 歐美實驗教育學
第四節 蒙台梭利的幼兒教育思想
第二十四章 20世紀前期英國的教育
第一節 中央與地方教育行政“夥伴關係”的形成
第二節 現代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三節 羅素和沛西·能的教育思想
第二十五章 20世紀前期法國的教育
第一節 中央集權教育管理體制的加強
第二節 統一學校運動與學校教育制度改革
第三節 職業教育的發展
第二十六章 20世紀前期德國的教育
第一節 魏瑪共和國時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節 納粹時期的德國教育
第三節 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理論
第二十七章 20世紀前期蘇聯的教育
第一節 蘇聯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建立
第二節 蘇聯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調整
第三節 馬卡連柯的教育思想
第四節 凱洛夫的教育思想
第二十八章 20.世紀前期美國的教育
第一節 中等教育大眾化與公共學校教育制度的完善
第二節 初級學院運動與高等教育的擴充
第三節 職業教育的發展——《史密斯一休斯法案》的頒布
第二十九章 20世紀前期日本的教育
第一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教育的整頓與擴充
第二節 戰時教育體制的建立與崩潰
第三十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
第一節 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教育是什麼
第三節 教育的目的
第四節 課程與教學論
第五節 道德教育
第三十一章 20世紀後期英國的教育
第一節 1944年《巴特勒法》的實施
第二節 20世紀60-70年代教育的調整與發展
第三節 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末期的教育改革
第四節 2l世紀初期英國教育的發展與改革
第三十二章 20世紀後期法國的教育
第一節 《郎之萬一瓦隆計畫》與二戰後法國教育的重建
第二節 20世紀5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第三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教育發展
第三十三章 20世紀後期德國的教育
第一節 二戰後聯邦德國教育的重建
第二節 20世紀60-70年代聯邦德國的教育改革
第三節 兩德統一後德國的教育改革
第三十四章 20世紀後期蘇聯與俄羅斯的韻
第一節 二戰後蘇聯教育的調整與發展
第二節 20世紀60-80年代的蘇聯教育
第三節 20世紀後期蘇聯的教育理論
第四節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第三十五章 20世紀後期美國的教育
第一節 戰後初期的教育改革
第二節 《國防教育法》和20世紀60年代的教育改革
第三節 20世紀70年代的教育改革
第四節 20世紀80一90年代的教育改革
第五節 新世紀的教育改革
第三十六章 20世紀後期日本的教育
第一節 美軍占領時期日本教育的重建
第二節 經濟迅速增長時期日本教育的發展
第三節 成熟化社會時期日本教育的改革
第三十七章 現代歐美教育思潮
第一節 存在主義教育思潮
第二節 分析教育哲學
第三節 永恆主義教育思潮
第四節 要素主義教育思潮
第五節 社會改造主義教育思潮
第六節 終身教育思潮
第七節 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潮
第三十八章 開發中國家的教育
第一節 印度的教育
第二節 埃及的教育
第三節 巴西的教育
……

3.同名圖書

人教版《外國教育史教程》人教版《外國教育史教程
書籍作者:吳式穎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圖書售價:14.00元
圖書類別:教育
圖書標籤: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程外國人教版教育史
上書時間:2010-08-14
出版時間:2008-01
本書分為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和現代教育史三編,共25章。其中古代六章,分別論述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含教育的起源)、古希臘的教育、古希臘三哲的教育思想、古羅馬的教育、西歐中世紀的教育、拜占廷與阿拉伯的教育,客觀地展示外國古代教育實踐與教育思想發展的軌跡和古代世界教育的多元化;近代九章和現代十章,論述外國近、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與演變。

4. 同名圖書

封面封面
書籍作者:周采
圖書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0
頁數:443 頁
ISBN:9787561759424簡介

外國教育史研究對象的確定,涉及有關學科領域界線劃分的問題。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對象,這是它所以能成為一門學科的內在根據。首先,界定外國教育史研究對象的科學根據應是教育學科的研究對象。它應包括由被定義為教育學科的對象的研究所產生的知識系統。其次,由於它也屬於史學範疇,所以它也從歷史的特定角度來研究問題。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應研究人類的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外國教育史應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這些現象和問題。根據上述觀點可以認為,外國教育史是教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和基礎學科,它與中國教育史共同構成教育史學科。教育史具有教育學和歷史學的跨學科性質。 本書為教師教育精品教材。全書分古代教育史 近代教育史和現代教育史三編,共十八章,主要介紹了史前時代的教育、古代希臘教育、西歐中世紀教育、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教育、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近代教育理論、現代西方教育理論、蘇聯教育思想、現代歐美教育思潮等內容。 '

目錄

緒論
第一編 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 史前時代的教育 
第一節 人類的史前時代 
第二節 教育的起源問題 
第三節 史前時代的文化教育概況 
第二章 古代東方國家的教育 
第一節 古埃及的教育 
第二節 兩河流域的教育 
第三節 古印度的教育 
第四節 古代希伯來的教育 
第三章 古代希臘教育 
第一節 古希臘各時期的教育 
第二節 古希臘的教育理論 
第四章 古代羅馬教育 
第一節 羅馬共和時期的教育 
第二節 羅馬帝國時期的教育 
第三節 基督教的產生及其早期教育活動 
第四節 古羅馬的教育思想 
第五章 西歐中世紀教育 
第一節 基督教與教育 
第二節 世俗封建主的教育 
第三節 經院哲學與中世紀大學 
第四節 行會學校和城市學校 
第六章 拜占廷和阿拉伯的教育 
第一節 拜占廷的教育 
第二節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和教育
第二編 近代教育史 
第七章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的教育 
第一節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教育 
第二節 宗教改革與教育 
第八章 近代各國教育(上) 
第一節 近代英國教育 
第二節 近代法國教育 
第三節 近代德國教育 
第九章 近代各國教育(下) 
第一節 近代俄國教育 
第二節 近代美國教育 
第三節 近代日本教育 
第十章 近代教育理論(上) 
第一節 夸美紐斯 
第二節 洛克 
第三節 盧梭 
第十一章 近代教育理論(下) 
第一節 裴斯泰洛齊 
第二節 赫爾巴特 
第三節 福祿倍爾 
第四節 馬克思和恩格斯
第三編 現代教育史 
第十二章 歐美教育革新運動 
第一節 歐洲的新教育運動 
第二節 美國的進步教育運動 
第三節 實驗教育學 
第四節 凱興斯泰納的“公民教育”與“勞作學校”理論 
第十三章 現代西方教育理論 
第一節 杜威 
第二節 蒙台梭利 
第十四章 現代各國教育(上) 
第一節 英國 
第二節 法國 
第三節 德國 
第十五章 現代各國教育(下) 
第一節 美國 
第二節 日本 
第三節 蘇聯與俄羅斯 
第十六章 蘇聯教育思想 
第一節 馬卡連柯 
第二節 凱洛夫 
第三節 贊科夫 
第四節 蘇霍姆林斯基 
第十七章 現代歐美教育思潮(上) 
第一節 改造主義教育 
第二節 新傳統教育 
第三節 存在主義教育 
第四節 新行為主義教育 
第十八章 現代歐美教育思潮(下) 
第一節 結構主義教育 
第二節 分析教育哲學 
第三節 終身教育 
第四節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主要參考書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