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博物館史

外國博物館史

博物館是社會一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產物。外國博物館的產生,可以遠溯到古代希臘、羅馬時期和歐洲的中世紀。

外國博物館史

正文

博物館是社會一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產物。外國博物館的產生,可以遠溯到古代希臘羅馬時期和歐洲的中世紀。現代意義的博物館則誕生於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從19世紀起逐漸普遍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博物館的歷史淵源博物館起源於珍品的收藏。收藏文化珍品的現象出現在私有制產生以後。在奴隸社會,隨著私人占有的不斷擴大,相應地產生了蒐集或掠奪文化珍品予以收藏的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珍品的積累,私人對珍品占有的規模日益擴大。當私藏珍品的規模發展到相當程度並且建立了專門保存珍品的場所之後,就開始有了原始意義的博物館行為。現在已知的這個博物館原始現象在西方最早出現於公元前 3世紀亞歷山大里亞的博學園內。早在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歐亞非三洲大帝國的征討中,蒐集、掠奪了許多藝術珍品和各地稀有之物,交給他的教師亞里士多德整理和研究。亞歷山大逝世後,他的部將托勒密在亞歷山大里亞城建立了新的王朝,繼續致力於傳播和發展希臘文化,使亞歷山大里亞博學園成為當時最大的學術和藝術中心。博學園內有圖書館、動植物園、研究院,還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廟。托勒密王朝把積累的珍品放置在繆斯廟中,賦予這些文化珍品以最崇高的地位。西方博物館一詞(Museum)就起源於繆斯神廟。托勒密王朝的這座繆斯神廟,具有相當規模的收藏。設有保管文物的專門場所及專職保管人員,經費由國庫開支,因此被人們稱為亞歷山大博物館。也有學者認為這不能稱為博物館,而是博物館的一種萌芽狀態,像繆斯神廟那樣的收藏機構,在當時並不是唯一的,還有一些神廟也具有保存文物的職能,如雅典衛城中的賓那考西克畫廊就以收藏壁畫出名,至今德國的繪畫館仍稱賓那考西克。在羅馬還有萬神廟(也稱潘提翁神廟)至今在歐洲仍以此神廟名泛指歷史人物紀念堂。羅馬人從希臘人那裡繼承了崇拜繆斯的傳統,征戰凱鏇的將軍們常向繆斯神廟獻物。公元 189年羅馬將軍弗爾維阿斯出征歸來就向繆斯神廟獻上了千尊銅像和大理石雕像。
羅馬共和時代結束後,貴族和富豪勢力加強,日趨腐朽的奴隸主階級對文化珍品的搜求和占有更加貪婪,加之戰爭頻繁,統治者在武力征討中掠奪了大量藝術珍寶,如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用大理石為太陽神阿波羅建立的豪華神殿里,就有大量塑像和繪畫,還收藏了各種珍奇動物的骨骸和各種兵器。羅馬皇帝韋斯巴薌在他的和平聖殿里也收藏了許多藝術瑰寶,成為當時的藝術中心。在皇室收藏日甚一日的同時,貴族、富豪、私人收藏藝術珍品和稀有物的風氣也日趨普遍,貴族們在各自府邸中競相開闢陳列室陳列府中珍品供客人觀賞,有的還在花園裡展覽動物和植物。羅馬帝國時期流行的這種會客室博物館,將希臘時代以皇室收藏為主的現象擴大到貴族階層,從而促進了私人收藏家的出現。
古代收藏傳統發展到中世紀時,重點轉向了教會。教堂、修道院以及教會學校是收藏宗教文物的重要場所。宮廷、貴族府邸、地主莊園則是世俗文物聚集之地。義大利的聖·馬可教堂和蒙扎修道院,德國的哈雷修道院,瑞士的聖·莫里斯修道院都是以收藏宗教文物而知名的。基督教文物最大的收藏地是教皇所在的梵蒂岡,那裡收藏著基督教歷史文物、藝術珍品、各地教徒的禮品。利用教會的收藏宣傳宗教的教義,擴大教會的影響,這實際上是博物館教育行為的萌芽。
西方博物館的收藏傳統從公元前 3世紀的亞歷山大博物園算起,到歐洲中世紀結束,經過了1000多年的發展,已經為現代博物館的誕生準備了文化條件,現代博物館的多種職能已經在古代博物館收藏傳統中萌芽。
現代博物館的誕生 在14~16世紀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內,現代博物館產生的各種條件漸趨成熟。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為現代博物館的產生提供了思想前提。在復興古典文化的旗幟下,社會上掀起了學習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熱潮。在這個熱潮中,收藏珍品的文化現象進一步發展起來。早在十字軍東征時,歐洲人從阿拉伯人那裡已經接觸到希臘古代的遺產了,到1453年與希臘文化有繼承關係的拜占廷帝國滅亡時,拜占廷學者和教師大批遷居到西歐,帶來了比西歐更高的文化。大量希臘著作的手抄本和從羅馬廢墟中發掘出來的古代藝術珍品一起在歐洲人面前重現了古代文明的光彩,從而引發了在新的達官富賈、新興地主中興起的收藏和鑑賞古董的熱潮。當時羅馬及其附近出土的大量遺物,擺滿了整個王室。在義大利、德國和法國,收集古書、手稿、古錢幣、紋章、盔甲、化石、標本和古代藝術珍品的活動風靡一時。15世紀末,新航線、新大陸的發現,從遠方帶回的大量珍品和奇物更擴大了收藏範圍,從而在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期間,使收藏珍品的文化現象從皇室、教會普及到了市民階級,出現了大批私人收藏家。據英國格拉斯哥博物館考古學者D.默里統計,那時僅德、意、法、荷蘭 4國的收藏家就多達千餘家。這些私人藏品後來多為博物館收買奠定了歐洲各大博物館的藏品基礎。
繼文藝復興運動之後,18世紀資產階級在領導革命鬥爭中,又發起了一場思想啟蒙運動。一批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通過編纂、出版卷帙浩繁的《百科全書》,傳播唯物論、民主思想和科學知識,推進了現代博物館產生的進程。
現代博物館是同百科全書一起出現的。在英國錢伯斯百科辭典的出版與不列顛博物館的建立同時。在法國,羅浮宮的藏品是在百科全書出完後不久向公眾開放的。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統治,收藏在皇宮中的歷代王室收藏的各國巨匠所作繪畫、雕刻、工藝品等大量藝術珍品轉為國家所有。1793年法國資產階級政府下令在羅浮宮的大畫廊建立中央藝術博物館,正式向上層社會公眾開放,從而促進了歐洲各國皇家博物館和私人博物館的開放,開始了博物館社會化的進程。
近代科學與博物館的誕生也有密切的關係。16~18世紀是近代自然科學誕生和發展的第一個時期。當自然科學從形上學的方法進入實驗科學方法階段以後,各門科學都在自己的領域中積累了大量材料,取得了程度不同的進展,形成近代科學發展的第一個高潮。這時,博物館為科學研究提供重要原始資料的職能應運而生。由於標本、原始資料和各種器械、儀器集中在博物館中,博物館自然就形成了科學研究的中心。在歐洲博物館往往先於分科研究所而產生,從而成為建立相應科學研究所的基礎。為了適應科學研究的迫切需要,博物館的收藏進入了有科學目的的收集,有系統的發掘,並出現了供研究用的分類藏品目錄。藏品研究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課題,收藏和研究匯為一體,從而發展了博物館的第二職能,即科研職能。當時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F.培根就主張多建這樣的博物館為科學服務。
博物館的科學研究職能雖然發韌於近代科學,但是這種新職能並不止於學科的研究。博物館科研職能的內涵繼續擴大,又出現了對博物館本身的科學研究。現代博物館中藏品數量和品種有巨大發展,藏品管理的科學化要求日益迫切。其中最迫切的是藏品的科學分類。1735年出版的生物分類學名著《自然系統》的作者C.林奈就是以博物館為基地進行生物分類研究的。略早於林奈分類法產生之前,1727年博物館學研究者C.D.F.尼克利烏斯在所著博物館學教科書中提出了自然標本和人工製品的分類法。這個分類法在當時成了收藏家進行藏品分類的參考書。之後,丹麥的《湯姆遜分類法》出版,各國也都加以採用。這一批博物館學著作的出現,促使了博物館建設的科學化進程。
現代博物館的發展 19世紀的工業革命激發了人們研究和學習科學技術的熱情,為博物館的大發展開闢了道路,因而湧現出一批科技類型的新博物館。1799年在巴黎創建的國立科學工業博物館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套用科學博物館,接著英國國立理工學技術博物館、德國的國立科學技術博物館和俄國莫斯科套用科學博物館相繼創建。尤其是1851年檢閱歐美工業革命技術成就的倫敦萬國博覽會的舉辦,成了19世紀博物館大發展的一個契機。博覽會結束後,英國就以這些展品為基礎創建了維多利亞 -阿爾伯特博物館。以博覽會徵集的大量展品為基礎籌建新博物館的做法,在歐美大國中競相效尤,大大推動了技術性和藝術性博物館的發展。在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同時,近代社會科學也發展起來,隨著又出現了一批人文類型的博物館,如1873年創立的德國皇家民族博物館,1878年創立的巴黎人類學博物館,1825年創立的墨西哥國立人類學博物館等。
歐洲博物館的發展迅速擴散到了北美洲。在美國,由於缺少宮廷和教會長期的文化積累,早期博物館的收藏偏重於人種志、自然史、藝術史和技術藏品,而且多是以學術團體的收藏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美國最早的一座公共博物館於1773年建於南卡羅來納的查爾斯頓,到19世紀美國博物館進入發展時期。1830年建立了波士頓自然博物館,1846年建立了第一座國家博物館──史密森學院。1851年倫敦萬國博覽會後,美國起而效法,以國民教育為宗旨迅速建立了大量博物館,如1876年美國費城百年紀念博覽會後擴建的美國國立博物館等,從而使美國博物館有後來居上之勢。
歐洲近代博物館傳播到日本的時間大約在19世紀70年代。當時日本處於明治維新時期,正在向近代國家過渡。參加1867年巴黎第 5屆萬國博覽會的日本代表,廣泛接觸了歐美博物館,回國後作了大量宣傳。1871年日本文部省設立了博物館局,在日本舉辦博覽會,開展文物保護和保存運動,使博物館事業逐步向前推進。1877年建成了作為國立專門博物館的教育博物館新館,1882年又建成了日本國立中央博物館。之後,由中央擴及地方,近代博物館不斷發展,僅明治年間(1867~1911)就建立了85個博物館。
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也出現了一批由殖民者建立的博物館,如印度的加爾各答博物館(1796~1814),南非博物館(1825),澳大利亞博物館(1827),巴西國家博物館(1818),阿根廷自然博物館(1923)等。至19世紀末,歐洲近代博物館文化通過輸出和引進的不同道路,走向全世界。
博物館教育職能在19世紀的博物館中已經有了一個開端。19世紀50年代德國紐倫堡日耳曼博物館採用的組合陳列法是近代博物館教育的最早典型。過去參觀和使用博物館藏品是在庫房中進行的,藏品的保管和展示合為一體。把藏品從庫房中提出另闢陳列室,按一定的教育目的組織陳列,有計畫地對觀眾施以影響,這就形成了博物館教育行為。紐倫堡日耳曼博物館就是按史前時代、羅馬時代、德國時代三個系統六個展室組織陳列,幫助觀眾了解不同時代的社會面貌,因此被視為具有現代意義的博物館教育的開端。與此同時舉行的倫敦萬國博覽會也擴大了以實物教育為特徵的博物館的影響。使博物館的教育價值開始為有識之士所認識。1873年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提出:“使所有的公共博物館,皆具有教育及科學的目標”。1880年美國博物館學者魯金斯在所著《博物館之功能》中明確提出博物館應成為一般人的教育場所的觀點。1904年默里寫道:“德國的博物館已成為教育基地。在那裡,每一個課題都因為配備博物館教師而變得易於理解。”19世紀博物館教育已經有了很好的開端,為20世紀博物館教育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
20世紀開始,博物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雖然19世紀的近代博物館已經具有了收藏、科研和教育三職能的博物館形態,但是教育職能的真正崛起和博物館大眾化方向的奠定,還是在20世紀特有的歷史條件中形成的。20世紀上半葉,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在這個歷史階段中,啟發民族意識,培養愛國精神,灌輸保衛祖國的責任感是各國國民教育的主旨。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成為這一時代思想教育的主題。博物館恰恰是宏揚民族傳統文化,凝聚民族向心力的好場所,於是博物館教育受到各國的普遍重視。德國在1900~1920年間新建了179座博物館,致力於培養對德意志國家的崇拜。英國博物館1850年為59座,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增至295座。美國在20世紀初也有一個博物館新發展時期。日本從1891~1910年20年間新設立了55座博物館,以啟發國民的國家主義覺悟。20世紀初這次世界性博物館的大發展與博物館橫向組織的相繼建立互為因果。1889年英國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個博物館協會,出版了會刊。1903年在德國召開了歐洲第一次博物館館員會議。1906年美國博物館協會成立,出版會刊《博物館新聞》。1915年北歐各國成立斯堪底納維亞博物館協會。這些國家的、地區的博物館協會的出現是博物館事業興旺的一種現象,也是推動博物館發展的有力槓桿。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暫時和平時期,世界博物館又出現了一次發展高潮。這次高潮是在博物館的世界組織產生後形成的。1926年,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立博物館協會的基礎上,國際聯盟在巴黎成立了國際博物館事務局。1934年國際聯盟學術合作委員會舉行萬國博物館專家會議,同年出版了兩卷本《博物館學》,促進了博物館學的研究,推動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兩次大戰之間,工業的發展需要科學的普及,從而促成了30年代科技博物館發展的新局面。當時北美洲已經取代歐洲成為世界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科技博物館運動的中心也轉移到了美國。1933年美國芝加哥成立了規模宏大的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在其影響下,科技博物館運動迅速推向全國。1937年巴黎大學創辦的“發現宮”是博物館走向現代化的一個知名典型,它打破傳統科技館靜止的陳列,面向觀眾表演或現場進行科學實驗,並向觀眾提供自己動手操作的實驗設備,把博物館科普教育的職能提高到一個新階段。
在此期間,法西斯國家十分重視利用博物館進行法西斯教育,鼓動戰爭狂熱,使這些國家的博物館成為軍國主義、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宣傳場所,如義大利1926年建立的羅馬帝國博物館、1938年建立的墨索里尼博物館;納粹德國建立的祖國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日本文部省也於1932年接管了博物館協會,把博物館納入了官方的戰爭宣傳軌道之中。
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勝利以後,博物館為全民所有。1918年 5月成立了博物館部,負責管理蘇聯的所有博物館,強調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強調蘇聯博物館是向人民進行科學文化知識和共產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隨著蘇聯統一博物館網的建立,蘇聯博物館的發展相當迅速。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時只有 114座博物館。1920年即增至394座,1934年增至738座。其中歷史和革命博物館占有重要地位。國立列寧格勒歷史博物館(1918),莫斯科紅軍博物館(1919),國立偉大的十月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博物館(1919)等都是知名的具有蘇聯特色的現代博物館。莫斯科技術博物館更是世界主要大型科技博物館之一,它首創的以二年制“人民大學”形式普及成年教育的做法,已在蘇聯許多博物館推廣。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博物館 現代博物館發展到20世紀下半葉,出現了一些嶄新的博物館文化現象和博物館社會現象,博物館進入了空前繁榮的新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和物質生產的迅速發展,以及社會財富的不斷增長和國際社會的進一步開放,博物館數量激增,職能範圍也不斷拓展,新的類型層出不窮。美國由於本土未遭炮火破壞並憑其雄厚的經濟實力購買了大批文物和繪畫作品,大大充實了美國在古文物和藝術珍品方面的收藏;同時,由於第三次技術革命在美國的深入發展,使本來就相當發達的美國科學博物館和科技博物館更加光彩奪目。1939年美國共有博物館2500座,1985年增至7892座。博物館觀眾也十分普遍,據1980年調查,觀眾占美國人口的68%,其中科技博物館的觀眾占觀眾總數的43%。藝術博物館、露天博物館、國家公園和各種創業史博物館以及深入居民區為地區文化需要服務的社區博物館也都有很大發展。西歐的博物館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法國境內的博物館損失尤為嚴重,有8107幅重要繪畫作品毀於戰火。其他參戰國雖然關閉了一些博物館並疏散了部分藏品,但損失也很慘重,因此西歐博物館戰後經歷了一個恢復階段之後,才走上振興、繁榮的道路。法國羅浮宮博物館80年代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在羅浮宮廷院的地面上建造了一座高20米的玻璃金字塔和周圍三座高5米的小金字塔,地下建造7萬多平方米的展廳和現代化地下服務設施,使羅浮宮的總面積達19.7萬平方米,藏品達30萬件,年觀眾達 300萬。此外,法國還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的博物館,如喬治·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等。至1982年法國已擁有博物館1434座。法國博物館工作者還發起了一個試圖突破博物館現有模式的運動,即創建一種“生態博物館”。這一創舉很快推廣到加拿大,在魁北克地區建立了一批試驗性的生態博物館。1984年在魁北克舉行了第一屆國際生態博物館和新博物館學研討會,由此形成了國際博物館學的新學派。戰後英國著名的不列顛博物館也進行了巨大的改組與改造,每年觀眾達 300萬人次。1982年英國博物館已達1426座。現在全國發展的重點是普及小城市的博物館。地中海沿岸的國家由於旅遊業空前發展,博物館在政府的引導下主要面向旅遊業以吸引海外觀眾。北歐的博物館則重視教育作用的發揮,如荷蘭的鹿特丹市自命為“博物館城”,有11座博物館都是卓越的專業博物館。日本在戰後重新振興博物館事業,對博物館實行了正規、科學的管理,1951年頒布了“博物館法”,促進了日本博物館的恢復和發展。1960年日本博物館數為600座左右,1985年上升到2356座。
上述這些博物館發達的國家中,英、法、德等歐洲國家的博物館由於歷史悠久,藏品量大,陳列、科研基本上保持傳統方式,變化較慢。而美、日等科技發展迅猛的國家,其博物館則重視運用科技新成果,重視展示方法的變化翻新,使博物館面貌不斷出現引人注目的變化。
第三世界國家在戰後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新興國家也開始重視文化教育事業,重視保存本國、本地區、本民族的文化財產,建立了反映傳統文化的博物館。這些博物館肩負著保衛民族文化,增進民族意識,鼓舞民族自信心的崇高使命,如坦尚尼亞蘇庫馬博物館一直致力於搶救和宣揚蘇庫馬文化傳統。奈及利亞則決定在19個州各設立一座統一博物館,陳列、介紹奈及利亞共和國境內各民族的文化及歷史,以增進各族間的友誼。此外,肯亞、馬拉威、馬里、奈及利亞、中非共和國、蘇丹、坦尚尼亞、烏干達等國,獨立後還積極制定了自己的文物保護法。中東地區的阿爾及利亞、卡達、葉門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幫助下紛紛訂立了新的法律條文來保護本國文物。墨西哥、印度、馬來西亞奈及利亞等國在創辦博物館、發展文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印度新加坡等國則較重視科技博物館的建設。
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博物館在戰後有了很大發展。二次大戰期間,蘇聯文物、博物館損失很大,僅列寧格勒市郊的彼得大帝行宮在戰火中被搶被毀的文物達 34000多件。戰後蘇聯付出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對戰爭破壞的博物館進行了大力搶修和復原,並新建了一批規模巨大、氣勢磅礴、設備現代化的新博物館,如70年代新建的基輔衛國戰爭紀念館,1980年新建成的列寧格勒衛國戰爭紀念館。蘇聯的全景畫館是世界馳名的,擅長於紀念性戰爭場面的再現。60年代蘇聯進行了全國博物館網的調整工作,加強了博物館發展的規劃性。60年代後期,又加強了博物館與旅遊事業的聯繫,進一步發展了一批保護區博物館,據1977年統計蘇聯已有保護區博物館42座。70年代,蘇聯歷史博物館網中又建立了一批新類型的博物館──蘇聯民族友誼博物館。蘇聯政府為了加強對博物館的科學管理,採取了分類對口管理的辦法。進入80年代,蘇聯博物館數達1800座,藏品5100萬件。此外,工礦企業、集體農莊和教育機構的博物館有 12000座左右,形成了深入社會各領域的博物館網。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重視博物館的建設。
博物館在世界範圍內的新發展以及戰後各國交往的加強,推動了博物館間的國際合作。1948年在巴黎成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到80年代末已經舉行了15次代表大會。她的各個專業委員會開展了廣泛的活動,推進了國際博物館事業的合作。當代外國博物館正處於新的繁榮時期,數量與日俱增,社會功能向多方面開拓。博物館在社會生活中正在發揮出更廣泛、更巨大的作用。

配圖

外國博物館史外國博物館史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