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性滑膜炎

外傷性滑膜炎

外傷性滑膜炎使關節內積液過多,可使關節腔內壓力增加,刺激神經末梢使疼痛加劇,反射性肌痙攣。

治療措施

1.正確處理休息與活動關係。在積液未消退前,應暫停主動與被動活動。嚴重者應適當制動。過早活動,可導致慢性滑膜炎。在休息與制動階段,即應開始積極鍛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積液消退後,開始膝關節活動及行走。

2.關節內積液過多,可使關節腔內壓力增加,刺激神經末梢使疼痛加劇,反射性肌痙攣。晚期關節內形成粘連,導致功能障礙,故應穿刺抽液。積液少時可不必穿刺。

3.局部可做理療、熱敷、使用消腫化瘀中草藥。 膝關節創傷常可引起關節內血腫,多由於關節內骨折、或韌帶、滑膜等軟組織、手術等引起。亦有其他原因如壞血病、血友病、絨毛結節滑膜炎等,統稱為自發性關節內積血。 膝關節內血腫,因有纖維蛋白酶作用很少凝固、機化大都保持流動狀態。積血中的紅細胞溢出到滑膜細胞間隙,並滯留於該處,以及滑膜下組織內,其他則被滑膜細胞吞噬、碎裂而轉化為多中心或單中心的蝸狀帶膜小體和含鐵小體,遺留在關節內的積血如未被吸除則因含鐵血黃素沉著而導致關節周圍纖維化。 其臨床特點是膝關節創傷後,短時間內迅速腫脹,因關節內張力急速增加以及紅細胞破壞後的產物,對滑膜的刺激,可引起輕度局部疼痛。體溫與局部溫度均會增高。當診斷不肯定時,則應穿刺確診。 除血友病外,任何原因造成明顯的關節內血腫,都應及時穿刺吸除後加壓包紮。並根據不同的原因,加以處理。

病理改變

滑膜受損傷後,主要的反應表現在兩個方面。

1.滑膜血管擴張、血漿、血細胞、紅細胞、和巨細胞等外滲到關節液內,纖維蛋白沉積。

2.滑膜細胞活躍、增生,並產生大量粘液。這些滑液中,含有白細胞、紅細胞、破裂後釋放的大量膽紅素、脂肪、粘液素以及纖維蛋白等;同時使滑膜增生肥厚、粘連、軟骨萎縮,影響關節功能。臨床表現膝關節受到損傷後,關節腫脹、疼痛、髕骨浮漂、活動受限。應與關節積血鑑別。主要根據為:積血在傷後 滑膜炎的症狀

立即出現,而滑膜炎則於傷後數小時逐漸出現。積血疼痛明顯,而滑膜炎較輕。積血常伴有全身反應,體溫升高,而滑膜炎多無此反應。必要時可通過關節穿刺,以明確診斷。 滑膜炎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症狀,如半月板損傷,關節內游離體,軟骨軟化,活膜結核血友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均可引起,因此在診斷時,應注意排除這些因素。

治療方法

目前臨床上治療方法很多,想取得好的效果,防止後遺症及復發,重要的是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確定治療方法和用藥,建議最好採用外用藥物治療,有舒筋活血, 消腫止痛,活血散淤,祛風散寒的作用。傳統中醫外科膏藥,外敷治療,局部滲透力強,藥物分子經皮膚吸收參與血液循環,直達病處,並通過皮膚傳導至經絡、筋骨,激發肌體的調節功能從而增進關節及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保護滑膜,改善營養狀態,減少炎症滲出,促進關節液吸收,以解除關節僵硬、水腫、疼痛症狀。促進功能恢復而達到治癒目地。

1.推拿療法

用溫水把雙手洗淨,擦乾後雙手互相摩擦至溫熱;找一安靜的環境,最好是在床上;僅穿短褲,露出腿部;

1、點壓六穴:站立或者平坐在床上,雙腿平放或者自然彎曲膝部都可以。搓熱雙手,用大拇指點壓患有滑膜炎的腿部6處穴位,力度要由輕入重,至相應穴位有麻痛感為好。6處穴位順序如下:環跳穴、伏兔穴、風市穴、膝眼穴、委中穴、血海穴。每處穴位點壓2分鐘。

2、推按大腿:平坐在床上,雙腿平放或者自然彎曲。搓熱雙手,把患有滑膜炎的腿放平,雙手從大腿根部往膝蓋方向緩慢推按,力度由輕開始慢慢加重。做此步驟時意念集中在手推過的部位,意念氣血被手推向了膝蓋部位。推按3分鐘。

3、按壓膝部:平坐在床上,患病腿平放或者自然彎曲。搓熱雙手,雙手按壓患病膝部:先左右相對按壓(左手在膝蓋左邊,右手在膝蓋右邊)1分鐘,然後上下按壓(一隻手在膝蓋上部,另一隻手在膝蓋下部)1分鐘,接著全方位的按壓膝部關節(用雙手掌心從各個角度揉按膝蓋至膝部發熱)2分鐘。做此步驟時意念集中在手和膝部接觸的部位。注意:按壓時要用手掌心使勁,類似揉面那種力道。

4、足腿導引:平坐在床上。以左腿患膝關節滑膜炎為例:

第一步,左腿膝蓋彎曲,左手握住腳趾部位,右手握住腳跟部位;

第二步,左手把腳趾向左方向牽引,右手把腳跟向右方向牽引,慢慢牽引到不能動為止,力度要柔和,同時配合呼吸為呼氣;

第三步,雙手依然握住腳趾和腳跟,慢慢牽引讓腳自然歸位,同時配合吸氣。以上第二三步重複10次。如果右腿患病反之。

每晚以生薑水以生薑擦拭皮膚後,。注意:做牽引的力度一定要柔和,動作一定要緩慢,幅度要到不能動為止。

2.中醫膏藥療法

滑膜主要分布關節周圍。於關節腔相通,分泌潤滑液潤滑關節。在受各種病因(如骨質增生、關節炎、關節結核、風濕病等和創傷性外傷、骨傷、關節內損傷、周圍軟組織損傷、手術等)刺激或直接刺激滑膜損傷產生炎症反應,而滑膜對炎症的刺激的反應是分泌滲液。產生疼痛,嚴格地講,只要關節內有滲出積液,就證明滑膜炎症存在,其主要表現關節充血腫脹,疼痛,滲出增多,關節積液,活動下蹲困難,功能受限。

滑膜炎是由於微循環不暢造成的無菌性炎症,主要症狀是產生積液,關節滑膜是包繞在關節周圍的一層膜性組織,它不僅是一層保護關節的組織,而且還會產生關節液,為關節的活動提供"潤滑液"。關節液的產生和吸收是一個"動態平衡",當出現對關節液的重吸收障礙時,由於關節液的產生和吸收動態平衡被打破,關節液的產生大於重吸收,便會出現“關節積水"。所以治療滑膜炎主要是調理微循環系統,只要微循環暢通了,積水也就循環消失了,同樣炎症也就解除了,積水期間儘量不要勞累,減少抽液注射的頻率,過多的抽水注射會刺激滑膜下結締組織組纖維增生,以及滑膜組織老化等,使滑膜組織再生與修復能力顯著降低,再治療就比較麻煩。

中醫膏藥療法。原理:人體經絡由經和絡組成,經是幹線,絡是旁支,經絡縱橫交錯,在人體裡構成一張大網,穴位是經和絡的交匯點。“褚病於內,必形於外”。當人體某個部位出現症狀,治療時要按照經絡的走向,在“阿是穴”及其相應的穴位同時展開,並遵照該病症相應的療程進行縱橫膏穴結合治療,以達到標本兼治,徹底切斷復髮根源的目的,外敷膏藥刺激穴位,疏通微循環,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促使滑囊內液體吸收,使之重歸產生和吸收動態平衡,達到消除滑囊內滑膜炎症而痊癒的目的。

治療滑膜炎的方法,西醫學多認為,目前還沒有能力使滑膜炎的病理逆轉,患者只能使用止痛藥、止痛針、抽積液等來緩解症狀。然而,素來強調整體施治、治病求本的祖國醫學對此症早有研究,並以長於活血化瘀、強筋壯骨的傳統黑膏藥對其取得了十分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其中療效最為顯著者,即為中醫名方。

由赤芍、杜仲、紅花、牛膝、天麻、續斷、五加皮、川烏、草烏、桂枝、當歸、狗脊、土鱉、木瓜、乳香、沒藥、細辛、旱三七、川穹、冰片、血竭、自然銅、麝香、麻油、黃丹、生薑、老蒜、蔥白等二十八味中藥材組成,外敷膝關節可達通經活絡、祛風除濕、強骨壯筋之功效,從而徹底治療膝蓋積水頑疾。

在相應的穴位貼敷可使藥效增加3-5倍,用療程貼穴位是中藥外敷的關鍵所在,在幾百年的實踐中已得到證實。治癒後不易復發。

膝關節骨質增生(滑膜炎)貼法:

可於膝蓋兩側“膝眼穴”各用一張,把整個膝關節包裹起來。腿彎大筋疼痛必須貼“委中穴”,髕骨軟化可貼“鶴頂穴”,小腿麻木疼痛貼“承山穴”,均可加貼“血海穴”對治療下肢疼痛效果非常好。

3、滑膜炎的外治法

膝關節滑膜炎,在老年人多繼發於膝關節骨關節炎,主要是因軟骨退變與骨質增生產生的機械性生物化學性刺激,繼發膝關節滑膜水腫、滲出和積液等。一般骨科類的疾病,我們首選的療法通常都是外用療法,滑膜炎亦不例外。

注意事項

1、滑膜炎最懼受涼:

膝關節長期處於陰暗潮濕的環境下,致使噴水池濕滯於筋骨關節,絡脈不通,筋肉骨節失養,從而產生關節腫脹、疼痛、反覆發作、或肥胖之人,濕氣下注於關節而發病。很多滑膜炎患者都是因為關節炎而引起的。

2、適當的運動也非常有助於滑膜炎的治療:

膝關節為人體負重最大的關節,人們每天都要工作、學習、負荷量是可想而知,滑膜炎與膝關節負重活動有直接關係,正確的活動不但有利於疼痛的恢復,同時預防舊病復發。 在急性期應動靜結合,禁止做過量的活動,在膝關節產生積液的情況下,最好要制動,以免造成膝關節負重,產生更多的積液。

3、做以下運動:

堅持做雙側股四頭肌的靜力訓練,即取臥或坐姿,雙下肢伸直,用力繃緊大腿前方肌肉群,持續10~20秒,放鬆5~10秒;重複20~30遍;每日4~5次。

生活調養

(1)避免長期劇烈運動

長期、過度、劇烈的運動或活動是誘發滑膜退變的基本原因之一。尤其對於持重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過度的運動使關節面受力加大,磨損加劇。長期劇烈運動還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過度地受力及牽拉,造成局部軟組織的損傷和骨髂上受力不均,從而導致骨質增生。

(2)適當進行體育鍛鍊

避免長期劇烈的運動,並不是不活動,恰恰相反,適當的體育鍛鍊是預防骨質增生的好方法之一。因為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於關節液,而關節液只有靠“擠壓’才能夠進入軟骨,促使軟骨的新陳代謝。適當的運動,特別是關節的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於關節液向軟骨的滲透,減輕關節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從而減輕或預防滑膜炎,尤其是關節軟骨的增生和退行性改變。

(3)及時治療關節的損傷

關節損傷包括軟組織損傷和骨損傷。關節的骨質增生經常與關節內骨折有直接關係。由於骨折復位不完全,造成關節軟骨面不平整,從而產生創傷性關節炎。對於關節內骨折的患者,如果能夠及時治療,作到解剖復位,完全可以避免創傷性關節炎和關節骨質增生的發生。

(4)減輕體重

體重過重是誘發脊柱和關節骨質增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過重的體重會加速關節軟骨的磨損,使關節軟骨面上的壓力不均勻,造成滑膜炎症。因此對於體重超標的人,適當的減輕體重可以預防脊柱和關節滑膜炎。

預防

(1)避免膝關節過度活動及勞損,特別是雙下肢劇烈運動者(如舞蹈演員、運動員、搬運工等)更要注意勞逸結合,防止因過度用力造成組織損傷,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容易出現骨質增生現象。

(2)膝關節出現骨折時,要及時去醫院診治,儘可能使骨折端達到解剖復位的要求。如果復位不滿意,應及時採取手術治療。

(3)過於肥胖者,要適當控制飲食,注意調整飲食結構,減少熱量的攝入,將體重控制在適當的範圍之內,減輕關節上的壓力和磨損程度。

(4)老年人可以適當補充鈣質、維生素D等與骨代謝關節密切的藥物,同時從事適度的體育鍛鍊,以減慢骨組織的衰老和退行性改變進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