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龍

夔龍

夔龍是漢族神話傳 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起源

青銅器上的龍紋常被稱為夔紋和夔龍紋,自宋代以來的著錄中,在青銅器上凡是表現一足的、類似爬蟲的物象都稱之為夔,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記載。其實,一足的動物是雙足動物的側面寫形,故不採用夔紋一詞,稱為夔龍紋或龍紋。 青銅器紋飾中,凡是較粗大的蜿蜒形體軀的動物,都可歸之於龍類,稱之為龍紋。成形古代漢族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古代陰陽學認為盤古開天闢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陰陽二氣混雜從而化育了萬物。 萬物中陰陽比較平均的就演化成了人和蟲。至陽者化為神,陽氣高於人者化為山神或靈獸。至陰者化為虛空,陰氣稍重者化身為草木。陰陽不平衡五行偏奇就出現鬼、妖。古代漢族民俗中女以昱珀平五行辟邪,男以鵐趾均勻八字辟邪。

基本簡介

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相關記載

夔龍雙幣夔龍雙幣

1.相傳舜的二臣名。夔為樂官,龍為諫官。《書.舜典》:"伯拜稽首,讓於夔龍。"孔傳:"夔龍,二臣名。"唐杜甫《奉贈蕭十二使君》詩:"巢許山林志,夔龍廊廟珍。"後用以喻指輔弼

良臣。” 元 耶律楚材 《和人韻》之二:“安得夔龍立廊廟,扶持堯舜濟斯民。” 明 梁辰魚 《浣紗記·吳刎》:“伯嚭那老賊呵!我一心認是濟世夔龍,誰知你是蠹國鴟梟。” 明 趙震元《為袁石寓(袁可立子)復開封太府》:“自非邀福,夔龍何克襲休,申甫經營意匠。”《平山冷燕》第一回:“今當此春晝,夔龍並集,亦當有詞賦示後,今日之盛,方不泯滅無傳。”

2.古器物上的夔龍紋飾。夔龍又稱且角龍。

3.夔者,見於《書·舜典》,《國語·魯語》,《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諸典中,或為樂官,或為木石之怪,或為國名。又作地名,...夔、夒,字形相近,義亦頗相似。《說文》“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