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綏

夏綏,唐後期在夏州置方鎮,領夏、綏、銀、宥等州。後號定難軍。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三月,拓拔思恭打著了勤王的大旗,搜羅了胡夏兵馬數萬,來到鄜州(今陝西富縣)與鄜延節度使李孝昌會盟,約共討賊。

夏綏,後期在夏州置方鎮,領夏、綏、銀、宥等州。後號定難軍。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三月,拓拔思恭打著了勤王的大旗,搜羅了胡夏兵馬數萬,來到鄜州(今陝西富縣)與鄜延節度使李孝昌會盟,約共討賊。唐僖宗見突然冒出來一個忠臣,自然大喜,正逢此時原夏綏銀節度使諸葛爽被黃巢大將朱溫給說降了,唐僖宗便封拓拔思恭為左武衛將軍,並權夏綏銀節度事。拓拔思恭先把空頭支票塞進腰包,然後進軍長安,想會會黃巢。可惜初戰不利,折了一陣。八月,唐僖宗下詔,正式任命拓拔思恭為夏綏節度使,轄夏州、綏州(今陝西綏德)、銀州、宥州、靜州,實力暴漲。拓拔思恭成了具有相當實力的一方諸侯,象徵意義非常重大。九月,兩軍大戰於東渭橋,朱溫是黃巢頭號王牌,怕你甚么拓拔思恭?連踢帶踹,把聯軍給打趴下了,弟弟拓拔思忠也死在陣上,後來的元昊就是拓拔思忠的直系子孫。拓拔思恭見奈何不了朱溫,也顧不得什麼勤王,唐僖宗惹出來的事,讓他自己想辦法吧,率軍溜到夏州赴任去了。唐朝對拓拔思恭不薄,他卻臨場做了好漢,史家稱:“《春秋》私逃書‘奔’。奔者,匹夫之行。思恭兵敗,不奉王命,擅回本道,書以貶之。”拓拔思恭人品倒還不算差,還沒忘記唐朝的大恩,在夏州募兵,然後上表成都,請再討賊。唐僖宗飢不擇食,只要有人賣身,他統統都要。十二月,詔賜夏州號為定難軍,這也是五代十國時期割據夏綏的定難軍名稱的由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