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李村

夏李村

夏李村位於浙江省蘭谿市西部,距城區19公里,蘭游公路穿境而過。因李氏聚族而居得名。村東與溪童毗連,南靠逢塘下為界,西北與下畈村為鄰。境內舊有伊山頭、安頭、上新廳、楊店、墩園裡、東潭、曹家、敦睦堂等自然地名。現有伊山頭、夏李、楊店、上新廳4個自然村組成。宋、元、明、清時屬太平鄉,1928年屬西夏鄉,1942年屬仁湖鄉,村為鄉公所駐地。1949年後屬孟湖鄉(人民公社)。村中曹、楊二姓在清鹹豐同治年間因遭兵亂而衰落。現有李、童、徐、封、郭、陳、方、章、姜、吳、王11姓。1992年全村有495戶、1516人。李姓占85%,童姓占8.5%。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夏李村夏李村一角

1975年,村北大壩千人寺出土有唐代銅鏡,伊山頭一口深井井圈刻有大宋元二年(1087)建字樣,證明唐末宋初已得到開發。然村人聚居成族得名夏李,則在南宋以後。李姓《龍門夏李宗譜》記載:祖大可,號南崗,宋理宗寶三年(1255)由壽昌長汀源來遷龍門夏李。童姓孟湖鄉溪童村童氏為同支,由睦州杜田來遷。至第二世衍分伊塘,即今伊山頭地域。封姓,清同治間由江山來遷。徐姓則因1982年興建鯉魚山水庫,移民安置來此。其餘各姓大多鄰村間的自然變動。

村莊狀況

村區地貌類型屬紅土低丘。村民歷來以種植水稻為主,有耕地1887畝。以糧食生產為主要收入來源。1992年農業總收入162.74萬元、人均收入729元,比1988年總收入111.8萬元、人均收入538元,分別增長45.5%、35.5%。糧食畝產,1991年創歷史最高水平,為909斤。
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村辦工業發展較快,有磚瓦廠、水泥預製廠、鞋廠各1家。養殖業擁有50畝水面珍珠養殖場。運輸業有載重汽車1輛和拖拉機9輛。外出打工的勞務輸出近200人,分布在杭州溫州廣州深圳和蘭谿市內的工廠,年收入近40~50萬元。村有萬元戶20家。將從1993年開始,以李漁的生日--農曆八月初七為物資交流會,以增進村級經濟的發展。

村區自然資源豐富。有山林4500畝,林業生產為主要經濟來源。毛竹林1900畝,1982年度產毛竹5萬支。公路建成後,運輸暢通,至1992年增至10萬支;用材林500畝,年可砍伐木材100立方米。

高山多雲霧,所產茶葉品質清純,香甜鮮嫩,為各地品茗者所讚賞。過去只採野茶,產量不高。後建立茶場,自設茶廠,質量兼進。村有169畝茶山,1982年產茶9.2噸,至1992年為20噸,銷往各地。

石礦資源豐富。石英石含矽量達99.65~99.73%,總儲量約50萬噸,已設兩礦點,由個體承包。同時還發現大面積花崗岩,儲量約1000萬噸,正在籌劃開發利用。

村辦企業除原有裝機40千瓦的水電站、糧食加工廠、竹器廠、茶廠外,1992年又辦起棕繃廠;茶廠亦在改進設備和製作工藝;規劃籌辦石粉廠。

林業總產值,1978年為6.69萬元,1992年增至58萬元;年人均林業淨收入,1978年為119元,1992年達900元。村民自留山上的小竹、棕櫚等其他收入也相當可觀。

李漁故鄉

夏李村是中國古代著名戲劇理論家李漁(1610~1680)的故鄉。李漁,明末清初人,原名仙侶,字謫凡,號笠翁、天徒,別署覺世禪官、隨庵主人等。年少時隨父在江蘇如皋度過。25歲時應童子試於金華,以五經見撥。清順治三年(1646),曾隱居村區,作識字農,興修水利、建且停亭,併購置了百畝伊山,築成伊山別業。據其詩所寫到的別業有燕又堂、停舸、苑封橋、苑在亭、踏響廊、打果軒、迂徑、蟾影口、來泉灶等。且停亭有聯一副: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來者往者,溪山清靜且停停。亦李漁所作。

村莊文化

夏李村夏李村李漁故里遺蹟
為紀念李漁,夏李村修復了建於明代的永公堂,面積350平方米,內設戲台,以供演習。1982年,蘭溪縣成立李漁研究會。1983年9月,夏李村舉辦李漁誕生373周年紀念活動,參加者有省、地區、縣有關人員和領導。1985年1月,日本東京大學崗靜夫來夏李村考察伊園及石屏壩。1986年12月,李漁塑像落成,淨高3米,底座2米,系用鋼筋水泥拌以顏色而成。1987年6月,李漁所建石屏壩列為蘭谿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壩長7米,寬1米,高2米,周圍良田千畝仍受其益。同年12月18日,芥子園興工動土,越二年建成。占地面積6336平方米,建築面積900平方米。園址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橫山東麓、衢江之濱、330國道西側。粉牆碧瓦,朱窗丹檐,小橋流水,石徑修篁,再現當年李漁的園林建築藝術風格。1991年8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刊印《李漁全集》共20卷。

村人深受李漁影響,勤奮好學。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李華圃(1886~1955),他卒業於浙江政法學校,曾為省議員,1925年創辦慎修堂崑腔班,主要演員有他本人及子女和村中一些戲曲愛好者共三四十人,演出劇目多為李漁所作《奈何天》、《風箏誤》以及《摘桂記》、《長生殿》等,演出於嚴州、衢州、金華各縣。李華圃同樣喜園林造藝,曾挖池壘石於門前,曰允草園。還建有藏書樓,藏有《四庫全書》等。此外李溶(1890~1960),清末參加孫中山先生所組織的同盟會。獲北京大學文學學士學位。在北京讀書期間,創辦蘭溪旅京學會,主編《新蘭溪》半月刊,共出版過20期。《新蘭溪》以指點江山、抨擊時政為主要內容,傳播新文化。譯著有《近代教育學院》、《幼年心理學》等。李長白,1939年畢業於國立藝專,曾任南京藝術學院副教授,歷20年努力著有《工筆花鳥畫叢書》一部四套,書中有畫例、插圖等。據統計,夏李人考入大學、大專已畢業的有28人,中專已畢業的有14人。
在商品經濟推動下,名人李漁被蘭谿市一些企業奉為名牌商標,以提高產品的知名度。蘭谿市酒廠以李漁所建芥子園作商標的乾啤酒,獲第四屆全國新科技、新產品博覽會金獎和1993年香港食品博覽會金獎。市第二茶場茶廠所產李漁牌毛峰評為浙江名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