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前歷史

夏朝前歷史

夏朝前歷史即中國古代夏以前的歷史時期。中國猿人(較早期為一百七十萬年,較晚期為四五十萬年)只在地下留下原始的舊石器文化,不可能有當時的神話傳說留傳下來。到大約六七千年以前,各地以不同形式走向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保留下了新石器文化。這時各族有自己的圖騰崇拜及宗教和神話,但往往是些朦朧的記憶或結合後來的宗教思想所作的描述。到大約五六千年前,各地先後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有了內容較豐富的神話傳說。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最早的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總是氏族部落關於其本氏族或本部落的來源及其祖先的神化故事。這樣的神話傳說靠歷史文獻記載下來,並逐步發生由較簡樸到較複雜,由缺乏系統到逐步有系統,由神性很濃逐漸演化成人性,由純神話逐步變成歷史故事的演進變化。從西周到戰國,就是中國古史神話傳說演進變化的時期。漢代則把它歷史化、定型化。

西周文獻中的古史神話傳說今存反映古代各族神話傳說的最早文獻,是《詩》和《書》中屬於西周的一些篇章(包括西周加工的夏商文獻遺篇)。還有《易》的卦爻辭,因其錄事隱約,不如《詩》、《書》那樣明確反映了有史實作為背景的一些商周兩族的古代神話傳說。

這些文獻中所見的古史神話傳說,只說商和周兩族是由上帝生下來的,都住在一位天神禹敷布的土地上。商前有夏,夏、商、周三代前後相承,活動在“禹績”之域,夏和周是西土先後相承之族,殷商是東方的部族。根據《詩·大雅》,周自遠祖以來婚姻氏族是姜族;根據《書·呂刑》,同時存在有苗族及重黎之族。《天問》所載的古史神話傳說《天問》是一篇內容截至春秋末年止的神話史詩,所敘歷史範圍與《詩》、《書》相近,但遠不及《國語》、《左傳》。據顧頡剛先生考證,《天問》並非屈原所作,大約與《尚書》、《詩經》同時。

《天問》全文以三百六十九句提了一百七十八個問題,其中涉及天地開闢、洪水傳說、大地情狀、夏古史傳說、商古史傳說、周古史傳說、古史逸聞和吳楚史事傳說等八方面內容。在《天問》中,①仍以夏、商、周為中國古史體系。夏之前是天地開闢及洪水故事等;天地開闢後最早的神是鯀、禹,也有了共工、舜等神話人物,並出現了一次堯的名字。②敘商代歷史從舜開始,以舜為商祖。③《天問》的古史神話傳說中沒有《國語》、《左傳》中顯赫古史人物炎帝、黃帝、太□、少□、顓頊、高陽、高辛、帝鴻、金天及秦祖伯翳、楚祖祝融等,可知《天問》所記遠在這些傳說出現之前。

春秋戰國前期的古史傳說春秋到戰國前期的主要文獻《國語》、《左傳》中。敘古帝古神名增多,古史傳說繁備。最要者開始說虞、夏、商、周四代相承,其始祖神是虞幕、夏禹、商契、周棄,以及每代必祭的幾名宗祖神;齊、楚、秦的宗祖神亦提出;排出黃帝、炎帝、共工、太□(昊)、少□、顓頊前後相承的古帝名次,以及他們的一些遺墟所在;又有與堯、舜族相聯合的高陽氏、高辛氏後裔十六族,以及與堯、舜族作鬥爭的帝鴻氏、少昊氏、顓頊氏、縉雲氏後裔四個族。其中高辛為商、唐二族的共祖,顓頊為舜及楚的共祖。而禹的事績亦增多,他除敷土地治洪水外,還劃分九州,成為社神。

此期古史傳說中的始祖、宗神系統更加繁備。商、周、姜、嬴、羋、苗等實有其族者,祖先全出自本族始祖系統;而傳說中的虞代,除奉東方諸宗神外,又以西方黃帝為始祖,然後組合成其祖先體系。夏代雖自始至終以西方宗神為祖先體系,但因東進建立王朝後與東方部族融合,遂將東方的宗神顓頊迎入自己的祖先體系中,作為本族始祖黃帝的後代。此外在東方另出現了幾個顯族的世系。又此時的東方的堯的地位比《天問》時已有提高。但仍不突出,尚未成為宗神。

中國原始社會

戰國時的一部神話故事全集《山海經》,把流傳到當時的古代神話全都匯集在書里,在書的後半部出現了許多神的世系。該書分《山經》、《海經》兩部分。《山經》當寫成於戰國前期,《海經》當寫定於秦或秦漢之際。書中敘神話人物世系在《海經》,《山經》則只零星舉到一些神名和他們一些活動,可知諸神世系的排成在秦漢之際,只是神話的內容沿自古代傳說。在《山海經》中,不僅包括其他典籍中的大部分古史神話人物,而且新的神也多至不可勝數,如各地、各山皆有司守之神或居住之神,有名的西王母也首見於此書。但帝堯仍未入諸神世系,其他位較低。戰國中後期加工編成的古史傳說戰國諸子為宣揚自己學說,競相稱說古史。儒、墨、道、法、兵、雜各家及縱橫辯士、詩賦家,都多少不等談到古史人物。除道、法、兵家曾提出過新的古帝外,其餘各家大都據原有的傳說人物編成自己說。

①儒、墨推崇堯、舜、禹的“二帝三王”歷史系統,盛稱堯、舜。儒家說堯和天一樣大,堯、舜、禹是取法天道的道德最高的聖王;墨家說他們是各以其賢能被舉遞相禪讓的聖王。儒家蒐集材料編《堯典》、《皋陶謨》並加工《禹貢》,塑造堯、舜、禹的盛德大業,編成“二帝(堯、舜)三王(禹、湯、周文王)”歷史系統。原地位頗低的堯頓成聖王,湯、文王也尊不可言。故儒家出於政治目的編排的二帝三王系統,與古史記載自不相同。

②出現了兩種“五帝”說。“二帝三王”歷史系統流傳之後,到戰國後期增益成“五帝三王”的歷史系統。在堯、舜之前增加三帝,提出第一種“五帝”說的是《五帝德》,系摘《帝系》中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第二種“帝”說由《易·繫辭》和《國策·趙策》提出,為包犧(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③道、法、兵家等提出眾多古帝名。《管子》說有“七十九代之君”。《封禪》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莊子》列舉一個十二人古帝系統:容成、大庭、伯皇、中央、栗陸、驪畜、軒轅、赫胥、尊盧、祝融、伏羲、神農,所列伏羲、神農遠在軒轅之後,居古帝系之末。《六韜》列舉柏皇、栗陸、黎連、軒轅、共工、宗盧、祝融、庸成、混沌、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懷,共十五氏。而時代不確切的《逸周書》列古帝二十六氏,其名多稀見者,似為戰國晚期所增加。

④雜家《呂氏春秋》第三種五帝說及其餘古帝。《呂氏春秋》匯集眾說,故有不同古帝說法。《十二紀》提出第三種五帝說,為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古樂篇》列古帝名次為:朱襄氏、葛天氏、陶唐氏、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成王。《應同篇》把戰國末陰陽家鄒衍所提按五德轉移的古帝循環系統實定為:黃帝(土)—夏(木)—商(金)—周(火)—(水),在夏、商、周前只有一古帝,和《詩》《書》歷史系統相同,只是改從眾說以禹為夏祖,改以黃帝為三代共祖,回到了最早所傳較可靠的古史系統。

⑤《楚辭》中的古帝。南方《楚辭》中,有楚始祖高陽,還有高辛、堯、舜、鯀、禹、咎繇(皋陶)及夏、商、周一些歷史人物與神話人物,全都出自中原傳說。可見當時南北各族融合程度之深,已確認同出於華夏共同祖先。

⑥有巢、燧人等氏的提出。戰國後期諸子,提出有巢、燧人、伏羲、神農田氏,均在黃帝前。這四位具有象徵性名號的神,代表著中國祖先所經歷的人類早期文明發展的蒙昧時代三個階段和野蠻時代低級階段。戰國末期,作為民族大融合的反映,出現了一篇《帝系》,把所有主要神話人物和古代各族祖先神靈,都加以歷史化,編排成一個統一的有血緣關係的古史世系。這一世系體現了當時要求大一統的客觀需要.這一世系原是儒、墨“二帝三王”即唐、虞、夏、商、周五代古史說的反映,但因民族融合,把五代各族分別歸到顓頊、帝嚳兩系,使其具有共同血緣,都成為共祖黃帝的直系子孫,於是變為“五帝三王”的歷史系統。它反映統一的華夏族已經完全形成。

至於西周以來周族姻親姜姓,春秋以來所傳東方重要的太□、少□和西方重要的炎帝,在戰國後期都已退出歷史舞台,因而在此世系表中消失。這也正是民族融合的結果。

漢代後起的古史神話傳說漢代繼續有古史傳說的編造,已不是原來傳說時期史料內容。如《春秋繁露》提出三統說,謂古帝世代依黑、白、赤三統遞嬗,本代和上二代為“三王”,三王前為“五帝”,五帝前為“九皇”。除以三統循環外,還配以“夏、商、質、文”四法,十二代始完成一次大循環,這比鄒衍五德終始說更加複雜,實為無根之談。

《淮南子》與《論衡》、《說文》、《風俗通》等書記有女媧補天、化萬物、造人類的故事(故事雛形已見於《山海經》,漢代始定為女媧);又創造了女媧和伏羲兄妹為夫婦誕育人類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見於漢代石刻和絹畫。

《漢書·律曆志》所載《世經》,有一中國古史最完備的按五德相生順序編排的帝王系統:太昊炮犧氏—共工—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摯—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伯禹夏後氏—商湯—周文王、武王—秦伯—漢高祖皇帝。這一系統從此為封建帝統一脈相承,自魏、晉至於清代一直遵奉不違。其中自伯禹以上皆屬傳說時期。漢代緯書又提出許多古史妄說,如據秦末指天神的“三皇”一詞提出三種歷史上的“三皇”說(見三皇五帝);又編造古史有十紀(為九頭紀至疏仡紀),每紀二十七萬餘年,各有十幾個或二十幾個氏。至東晉偽《古文尚書·序》又承緯書《稽命徵》之說將前面三名定為“三皇”,接著的五名定為“五帝”,既提出第四種“五帝”說,又使“三皇五帝”說明確成為中國傳說時期亦即最早的古史體系。但實際這都是後起偽史,非原有古史傳說。

漢末三國時徐整《三王曆紀》提出盤古說,成為所有古史傳說前最古的天地開闢的神話。“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遂成了中國古史的定型。此說可能來自少數民族神話而非古代原有。近世對傳說時期的認識唐宋一些學者提出了對近世學者探索古代傳說時期深有影響的說法,如唐劉知幾的《史通》對許多古事提出質疑,宋劉恕以至清人崔述,都對三皇、五帝、十紀之說予以澄清。近世承此疑辨精神及西方史學知識,遂對古史傳說提出新的認識。如康有為《孔子改制考》第一篇為《上古茫昧無稽考》,以為戰國諸子借托古改制,臆造古史。夏曾佑的《中國古代史》的第一章把三皇五帝稱為由“上古神話”構成的“傳疑時代”,故對三王、五帝、九皇及盤古、三皇、十紀等說,一律目為牴牾不足信。其後繆鳳林《中國通史綱要》第一冊唐虞以前也標為“傳疑時代”,謂“三皇之說蓋起於道家理想之世之具體化。”又以《三皇五帝說探源》暢其說,與繆氏討論的蒙文通以為三皇五帝本神而非人,三皇說本於“三一”,五帝說由於“五運”,出戰國及秦世。

顧頡剛先生《古史辨》提出“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說”。以為“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傳說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西周所知最早的神是禹,以後層累地遞增堯、舜、黃帝、神農、伏羲、天皇、地皇、秦皇於前,至三國徐整而有最前的盤古。對戰國末期整理編定的那套古帝世系,則以為商、周原只認本族出上帝,與他族無關,太□、顓頊等亦為不同各族宗祖神;到戰國時小國被併吞,逐漸歸於統一,有人起而把各國祖先神靈“橫的系統”改成“縱的系統”,“地圖變成年表”,編為黃帝一系子孫,於是原來各不相干的各族傳說的祖先群神,匯集而成統一的古史體系。

接著有人根據民族分布地域不同來區分古史傳說的幾個大系統。如傅斯年《夷夏東西說》分西方之夏、東方之夷,另有南方之苗。蒙文通《古史甄微》則分為海岱民族、河洛民族、江漢民族,表現為鄒魯、晉、楚三方各本於民情而傳說各異.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則分東系民族、西系民族,各產生神話傳說,稱美本族神而詆毀對方神。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分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苗蠻集團,三者互動關係構成古史的進展。

亦有試圖用社會發展觀點比照考古文化知識進行認識者,於是歷史唯物主義者與昌牌者之間,在30年代展開了中國社會史論戰。當時出現下列諸異說:盤古及有巢、燧人、女媧等為舊石器時代,五帝為新石器時代;神農以上為原始共產社會,神農至陶唐為村落共產社會;五帝為初期封建國家,唐、虞為次期封建國家;黃帝為圖騰社會,唐、虞為原始共產主義的生產方法時代,夏為亞細亞生產方法時代;唐、虞到夏由新石器時代進至銅器時代,夏為封建制的開始……等。此諸說目的在企圖論證中國不適用社會發展史,否認中國有奴隸制,從而歪曲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

郭沫若於1929年撰《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正確地論證了中國古代社會不能外於社會發展通則,確存在著由原始公社制轉化而來的奴隸社會,認為“商代和商代以前都是原始共產社會”。即“黃帝以來和三代祖先誕生傳說……是一個野合雜交時代,……保存著一些氏族社會的影子”。反對“據古代神話傳說以為正史”。1930年寫《夏禹的問題》,以為“禹當是夏族傳說中的神人”。到1952年寫《奴隸制時代》,改定“夏、殷、周三代的生產方式只能是奴隸制度”,而夏以前原始社會為傳說時代。

呂振羽則直接迎擊30年代社會史論戰中托派、新生命派謬說,於1933年撰《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法則的共同性,論定堯、舜、禹時代為中國母系氏族社會發展的完成時期,啟的時代為由父系代替母系一大變革時期;進入國家以前的夏、商兩大部落聯盟的地理分布情況和發展過程,大致與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的分布地區和發展線索基本相近。

周谷城1940年撰《中國政治史》,闡述了古代氏族的概況,指出“自傳說的黃帝、堯、舜、禹以至商湯及周文王、武王,其間的經過,都可說是氏族聯合之過程。……黃帝……聯合氏族首長而進行氏族的聯合。……其次唐堯據說曾以文德聯合氏族”。

范文瀾1941年撰《中國通史簡編》,認為傳說時期始於黃帝時。黃帝族自西土來,聯合羌炎族對抗蠻族;堯、舜、禹組織黃帝族為主羌炎族為輔的部落大聯盟,時當氏族公社末期。1954年修訂本增述了有關黃帝、顓頊、帝嚳諸族成立大部落事。

翦伯贊1943年成《中國史論集》,以為甘肅史前文化是夏族的文化,夏族分東西二部,東夏有仰韶時期以前遺存,仰韶後其族中許多氏族為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主人,其新石器晚期當夏桀時代。並說伏羲、神農以至堯、舜,為中國歷史上的蒙昧時期以至野蠻中期時代,而黃帝、顓頊、帝嚳、摯、禹、皋、陶、益等,依次兩兩成對,遞相為母系氏族社會的二頭軍事酋長。

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則說:“唐堯、虞舜和夏禹全是中國父系氏族社會末期的有名人物,……他們已接近文明時代的邊緣、階級社會的邊緣了。……部落不再由選舉產生,世襲的國王出現了,禹在這方面是個關鍵性人物。”

各家體會理解不同,對傳說時期所得認識亦不同,正說明它尚在探索中。研究傳說時期主要應按不同時期的不同傳說材料,區別其初起、後起,辨析其真、偽,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指導下,正確運用民族學、考古學研究成果,來稽考其遞嬗增益演變之跡,才可對傳說時期得到較近真的認識。

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居民

中國是人類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化石最多的國家。黃河、長江流域分布著眾多的古人類遺址,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

1、元謀人

距今大約一百七十萬年的雲南元謀人,是公認的中國境內的最早居民。

元謀人遺址是1965年在雲南省元謀縣那蚌村發現的。考古工作者在那裡發現了兩顆古人類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用火的遺蹟。這些遺蹟說明元謀人已會勞動,會製造和使用工具,知道用火,跨進人類的門檻了。

2、北京人

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北京人,距今大約七十萬至二十萬年。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從事狩獵和採集,他們已懂得使用天然火。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遺址,是現今世界上保留古人類遺蹟最豐富的一處遺址。

北京人第一顆頭蓋骨化石,是1929年我國著名古人類學家裴文中發現的。北京人用簡陋的石器砍伐木柴、刮削木棒、割剝獸皮。在北京人住過的山洞裡,發現了厚達6米的灰心,灰燼里還有火燒過的石塊、獸骨及朴樹子。這說明北京人曾長期使用火,用火照明,取暖以及燒烤食物等。

3、其他原始人

陝西藍田人,距今約八十萬年;安徽和縣人,距今約二十多萬年;遼寧營口的金牛山人,距今約二十多萬年。

這些古人類遺址的發現說明,在遠古時代,我國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到處都留下我們祖先生活過的遺蹟。

4、山頂洞人

距今大約一萬八千年前,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里,又生活著一種原始人,稱為山頂洞人。山頂洞人仍然處在舊石器時代,但他們的勞動和生活能力大為進步,已經掌握了鑽孔和磨製技術。山頂洞人會縫製衣服,有愛美的意識。他們過著氏族公社的社會生活,處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山頂洞人的模樣,同現代人沒有什麼區別。山頂洞遺址發現的骨針,長82毫米,針耳微彎,磨製得很光滑,一頭有針孔。這說明山頂洞人已會縫製衣服。遺址里還出土了一批穿孔的獸牙、海蚶殼和石珠,可能是山頂洞人的頸飾。

5、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

約距今五六千年以前,黃河和長江流域的部分原始居民,相繼進入到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典型代表有陝西西安的半坡氏族、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氏族等。這一時期,人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使用磨製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發明了弓箭,使用陶器,有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過著定居生活。半坡、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

(1)半坡氏族遺址

半坡遺址是個很大的原始居民村落,共約五萬平方米。遺址略呈橢圓形,北面為氏族墓地,南面是居住區,東北面為陶器窯場。居住區內的建築有一定的布局,中心有一座大型的方型房屋,是氏族公共活動場所,面積為一百二十平方米左右。它北面的中小型房屋都面向大房屋,形成半月形。可見當時這種原始村落已經是一個組織嚴密的社會集團。在半坡遺址中,多處發現粟的遺存,還發現炭化的菜子。此外,半坡遺址還出土一批幼小豬骨,說明養豬業有一定發展。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底色大多呈紅色,上面繪有人面、魚形、鹿形的黑色或褐色花紋,稱為彩陶。彩陶器具成為我國遠古時期一種很有特色的文化。

(2)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出土了磨製石器、木器和骨器,還出土了秈稻、粳稻遺物,說明那時的人們已進入農耕定居時期。在那裡還發現了我國最早的水井,說明我們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鑿井的技術。在河姆渡遺址發現的豬、狗、水牛等骨骼化石,說明農業、畜牧業在這一時期都得到發展。

6、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四千多年前,我國部分地區的原始居民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山東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這一時期,出現了耕作的農具——犁。犁的出現,是農業生產的一個重大進步。大汶口出土的白陶,是後來陶器的雛形。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已出現紅銅、黃銅製品,說明冶銅技術已經發明。

大汶口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約五六千年,中期距今約四五千年,晚期距今約四千多年。

古代神話傳說反映的上古文明

我國古史中有許多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而以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的傳說流傳最廣。這些傳說中的人物,代表著我國原始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和文明程度。

1、“三皇”傳說及其他

傳說有巢氏“構木為巢”,是房屋的發明者,他教給人們在樹上築起乾欄式的房屋以避風雨。燧人氏“鑽木取火”,是使用火的發明者。傳說上古時代人們吃生的蚌蛤和禽獸,易生疾病;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人們吃上了熟食。伏羲氏是畜牧業的發明者。傳說他馴服了野生動物,使人們從此有了可靠的肉食和皮毛來源。神農氏是農業的發明者。為了給人類找到可食的植物和治病的藥物,嘗遍了百草,有時一天遇70毒,終於找到了可以食用的糧食品種和藥物品種。後人為紀念他們的業績,把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尊為“三皇”。

關於“三皇”,古書中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為天皇、地皇、人皇,另一說是伏羲、女媧、神農,大多數說法是燧人、伏羲、神農。後一種說法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經濟生活發展的三個階段,故採用此說。

2、“五帝”傳說及其他

按古代神話傳說,三皇以後,是五帝時代。五帝,一般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實際上,他們都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首領。

炎帝、黃帝是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炎帝在黃帝的西邊,東南還有一個強大部落,首領是蚩尤。黃帝部落和蚩尤部落發生了戰爭。黃帝打敗了蚩尤,後來又合併了炎帝部落,成為中原各部落共同擁戴的首領。炎黃部落在黃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下去,構成了後來的華夏族,所以華夏族的後代就稱為“炎黃子孫”。

傳說中,炎帝和神農氏往往就是一個人物。炎帝除教給人們耕種莊稼、發明醫藥外,還教給人們通商交換,“日中為市”。黃帝和他周圍的助手,發明了衣裳,建造了宮室和舟車,創造出文字和音樂等。所以,人們把黃帝稱為“人文初祖”。

堯、舜、禹是繼炎帝、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傳說他們有許多美德。堯勤儉克己,舜謙讓重孝,禹大公無私。他們當首領的時候,把社會管理得井然有序。堯、舜、禹時實行“禪讓”制,即通過選舉方式,把首領位置自動讓給賢人。實際上,這是氏族公社時期民主選舉部落聯盟首領的一種制度。

坡氏族、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氏族等。這一時期,人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使用磨製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發明了弓箭,使用陶器,有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過著定居生活。半坡、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

(1)半坡氏族遺址

半坡遺址是個很大的原始居民村落,共約五萬平方米。遺址略呈橢圓形,北面為氏族墓地,南面是居住區,東北面為陶器窯場。居住區內的建築有一定的布局,中心有一座大型的方型房屋,是氏族公共活動場所,面積為一百二十平方米左右。它北面的中小型房屋都面向大房屋,形成半月形。可見當時這種原始村落已經是一個組織嚴密的社會集團。在半坡遺址中,多處發現粟的遺存,還發現炭化的菜子。此外,半坡遺址還出土一批幼小豬骨,說明養豬業有一定發展。半坡人使用的陶器,底色大多呈紅色,上面繪有人面、魚形、鹿形的黑色或褐色花紋,稱為彩陶。彩陶器具成為我國遠古時期一種很有特色的文化。

(2)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出土了磨製石器、木器和骨器,還出土了秈稻、粳稻遺物,說明那時的人們已進入農耕定居時期。在那裡還發現了我國最早的水井,說明我們祖先很早就掌握了鑿井的技術。在河姆渡遺址發現的豬、狗、水牛等骨骼化石,說明農業、畜牧業在這一時期都得到發展。

6、父系氏族公社時期

四千多年前,我國部分地區的原始居民進入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山東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典型。這一時期,出現了耕作的農具——犁。犁的出現,是農業生產的一個重大進步。大汶口出土的白陶,是後來陶器的雛形。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已出現紅銅、黃銅製品,說明冶銅技術已經發明。

大汶口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約五六千年,中期距今約四五千年,晚期距今約四千多年。

古代神話傳說反映的上古文明

我國古史中有許多遠古時期的神話傳說,而以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的傳說流傳最廣。這些傳說中的人物,

代表著我國原始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和文明程度。

1、“三皇”傳說及其他

傳說有巢氏“構木為巢”,是房屋的發明者,他教給人們在樹上築起乾欄式的房屋以避風雨。燧人氏“鑽木取火”,是

使用火的發明者。傳說上古時代人們吃生的蚌蛤和禽獸,易生疾病;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人們吃上了熟食。伏羲氏

是畜牧業的發明者。傳說他馴服了野生動物,使人們從此有了可靠的肉食和皮毛來源。神農氏是農業的發明者。為了給

人類找到可食的植物和治病的藥物,嘗遍了百草,有時一天遇70毒,終於找到了可以食用的糧食品種和藥物品種。後人

為紀念他們的業績,把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尊為“三皇”。

關於“三皇”,古書中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為天皇、地皇、人皇,另一說是伏羲、女媧、神農,大多數說法是燧人、

伏羲、神農。後一種說法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經濟生活發展的三個階段,故採用此說。

2、“五帝”傳說及其他

按古代神話傳說,三皇以後,是五帝時代。五帝,一般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實際上,他們都是父系氏族公

社時期的部落聯盟首領。

炎帝、黃帝是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炎帝在黃帝的西邊,東南還有一個強大部落,首領是蚩尤。黃帝部

落和蚩尤部落發生了戰爭。黃帝打敗了蚩尤,後來又合併了炎帝部落,成為中原各部落共同擁戴的首領。炎黃部落在黃

河流域長期生活、繁衍下去,構成了後來的華夏族,所以華夏族的後代就稱為“炎黃子孫”。

傳說中,炎帝和神農氏往往就是一個人物。炎帝除教給人們耕種莊稼、發明醫藥外,還教給人們通商交換,“日中為

市”。黃帝和他周圍的助手,發明了衣裳,建造了宮室和舟車,創造出文字和音樂等。所以,人們把黃帝稱為“人文初

祖”。

堯、舜、禹是繼炎帝、黃帝以後黃河流域部落聯盟的傑出首領。傳說他們有許多美德。堯勤儉克己,舜謙讓重孝,禹大

公無私。他們當首領的時候,把社會管理得井然有序。堯、舜、禹時實行“禪讓”制,即通過選舉方式,把首領位置自

動讓給賢人。實際上,這是氏族公社時期民主選舉部落聯盟首領的一種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