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蓋公主

壺蓋公主

壺蓋公主是對成吉思汗的三女兒——阿剌海別吉的別稱,史稱“最智勇的蒙古公主”。

由來

蒙古國文物工作者在搶救塵封史料時,先後發現了丘處機《上汗書》和成吉思汗《冊封阿剌海別喻》2件珍貴史料。其中,丘處機《上汗書》一文就翔實記載了阿剌海別吉被任命為監國公主一事。
“貧道至大漠已久,親歷大汗一統蒙古,征夏滅金,鐵騎蔽空,所向披靡。汗曾詢治國之法,吾以盈虛之道對之。昨貧道與諸將聚於慶功宴,眾將鐵血屠戮,奪城掠地,功成名就。然席間眾人以顱為杯,殺俘鞭奴,取樂助飲,貧道以為此大錯矣!為警眾人,吾遂取貼身一漢壺問道:‘眾將觀此壺何處為要?’木華黎答曰:‘壺身為要,腹占所有,來的實在。’赤老溫答曰:‘壺嘴為要,吐露導流,來的隨意。’博爾朮答曰:‘壺把為要,把持傾覆,來的痛快。’吾正為此三君之語感嘆,大汗之小女阿剌海別吉席間語出驚人。汝曰:‘壺蓋最要,想一壺之蓋,時時為勤,刻刻警惕,虛時啟,盈時封,壺納乾坤,蓋之為始。想我蒙族雖有壺身之懷,壺嘴之靈,壺把之力,然問鼎中原,建極帝國,應必學壺蓋之德,此急務也!’貧道聞此驚世駭俗之言,甚為大汗喜,阿剌海別吉之言正恰時下之勢,為修身治國平天下之座右銘。貧道奏請大汗冊封睿智之阿剌海別吉為‘壺蓋公主’。貧道以為此舉倡虛懷,導新風,圖遠大,於國於民其利多多。”

第一次婚姻

阿剌海別吉,生於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左右,是孛兒台兀真皇后的嫡出女兒。《元史》中曾這樣描述她:“公主明睿有智略,車駕征伐四出,嘗使留守,軍國大政,咨稟而後行。師出無內顧之憂,公主之力居多。”雖為女兒身,阿剌海別吉卻一直在幫助她的父親打理天下,為蒙古的統一大業,她付出了青春甚至幾次婚姻,都帶著濃重的政治色彩。第一次婚姻,她奉父命嫁給了成吉思汗的結義兄弟、汪古部的首領阿剌兀思之子不顏昔班。
汪古部是突厥後裔,駐居今天包頭陰山之北的達茂旗、固陽縣一帶,其王城就是今天的敖倫蘇木古城。這裡是陰山一線的軍事要塞,軍事地位極其重要。
1189年,蒙古部落乞顏氏貴族推舉鐵木真為汗。第二年,鐵木真便開始了統一蒙古各部的爭戰,到1204年,蒙古部落只剩下居住在今天阿爾泰山一帶的乃蠻部未被統一。乃蠻部首領太陽罕,是個自矜驕狂之人,根本不把鐵木真放在眼裡,於是派使者脫兒必塔夫到汪古部,想與其結成聯盟,聯合夾擊鐵木真。
在這場攸關蒙古統一戰局的結盟中,汪古部的首領阿剌兀思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鐵木真。他不僅拒絕了乃蠻部的結盟之請,反而派使者月忽難到貼篾延(今蒙古共和國的杭愛山一帶),告知鐵木真“乃蠻的太陽罕要奪取你的弓箭啊”,還進一步向鐵木真提出了結盟的請求。生死攸關之際得此強助,鐵木真於萬軍陣前與阿剌兀思結為“安答”(兄弟),以彰其功。
1204年4月16日,鐵木真以汪古部為先導,率4萬大軍出征乃蠻部。7月1日,乃蠻部首領太陽罕在突圍中被亂箭射死。戰後,為表彰阿剌兀思的功勞,鐵木真決定將愛女阿剌海別吉嫁與阿剌兀思之子為妻,彼此建立了兄弟加姻親的關係。
但世事難料,正當阿剌兀思得勝班師之際,留守家鄉的部眾卻忽然叛亂,先是殺掉了留守的阿剌兀思之子不顏昔班,接著又布下陷阱,誘殺了歸心似箭、毫無防備的阿剌兀思。作為不顏昔班的妻子、鐵木真的女兒,新婚不久的阿剌海別吉,轉眼就要直面丈夫和公爹慘死的噩耗。
晴天霹靂之下,阿剌海別吉卻冷靜沉著地領著阿剌兀思的妻子阿里黑、二兒子孛要合和侄子鎮國趁著夜黑之時逃到城牆邊,並在一位好心守城人的幫助下,“縋城以登,因避地雲中”。
時年,阿刺海別吉剛剛19歲。

第二次婚姻

宋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鐵木真被推為全蒙古大汗,尊稱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隨即發兵征服了雲內州(今內蒙古包頭),平定了汪古部的內亂。自此,汪古部成為蒙古核心四部之一。成吉思汗當眾折箭向阿剌兀思的靈魂發誓:“我有了天下卻不報答你的恩德,長生天不會放過我的。”
之後,成吉思汗追封阿剌兀思為高唐王、阿里黑為高唐王妃。因為阿剌兀思的二兒子孛要合尚未成年,還沒有立下什麼功勞,所以就先封阿剌兀思的侄兒鎮國為北平王,並把掠奪來的財物、奴隸悉數贈與這位新任北平王爺。
與此同時,成吉思汗再次為阿剌海別吉主持了婚禮,他用汗國最高禮儀,將阿剌海別吉嫁給了北平王鎮國。聲勢浩大的婚禮後,成吉思汗就踏上了西征之路,他將孛要合帶在身邊,以便他立戰功後封王。

監國重擔

成吉思汗率大軍出征時,將汗國的事務都交給木華黎管理。同時任命自己的三女兒阿剌海別吉為“監國公主”,木華黎所做一切決策、軍國大事,都必須與“監國公主”商議,並經由“監國公主”的許可,方能得以實施。
縱為四傑之首的木華黎,凡事都要與阿剌海別吉做最後的考量,才會付諸於實施,由此可見阿剌海別吉的睿智並非浪得虛名。
身為“監國公主”,阿剌海別吉更像一位“鞠躬盡瘁”的國之“輔宰”。據記載,成吉思汗出征之時,阿剌海別吉常常替父操持國務,率領人馬,巡視領土。1217年,成吉思汗伐金期間,木華黎率軍來到青冢一帶(今呼和浩特市南王昭君墓)進行休整,對大軍的狀況了如指掌的阿剌海別吉一得到訊息,就立刻派使者前往駐軍所在,對立功將士大加封賞,還舉行盛大宴會。受到公主犒勞的眾將士,自然對“監國公主”及她所代表的汗廷感恩戴德,勢要將金國打得落花流水。從這次犒軍的經過及成果看,“監國公主”對軍隊的駕馭,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一生奉獻

阿剌海別吉一生,為蒙古的統一大業,曾三嫁汪古部。當孛要合出征西域歸來時,阿剌海別吉的丈夫北平王鎮國已經病逝,於是,成吉思汗讓孛要合襲封北平王,並娶阿剌海別吉為妻。一直到宋寶慶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離世,阿剌海別吉仍然履行“監國公主”的職權。
由於蒙古各部宗王對成吉思汗生前選擇的繼承人窩闊台的意見不一,使得其在成吉思汗死後2年才登上汗位。然而,在汗位空缺的2年裡,蒙古汗國並未因缺失最高首腦而發生混亂,這也歸功於阿剌海別吉。當時,儘管沒有最高首腦,但國家官員所做的一切重要決策、軍政大事,都必須經“監國公主”許可方能實施。這一時期,阿剌海別吉相當於是蒙古汗國的“攝政王”。宋寶慶四年(1228年),蒙古中都(今北京)出現了信安等結夥劫掠,大將王楫等就是奉“監國公主”之命率兵前去剿滅的。
1958年,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武川縣,一位村民挖土脫坯時,在地下1米多處發現了一枚銅印,這枚銅印呈正方形,邊長10.8厘米,寬10.7厘米,印高6.3厘米,重1400克,系黃銅質地,印背有台階一層,長方形直鈕,鈕上鑿刻一“上”字。印文為陽刻篆體九疊文,分3行,共14字,為“監國公主行宣差河北都總管之印”。印的正中有兩行畏兀兒蒙古文。字型古樸,字跡因為年代久遠漫漶不清。據自治區文物考古部門鑑定,此印確為元代“監國公主”阿剌海別吉的銅印。
如今,此印已被內蒙古博物館徵集藏於館內,現為國家一級文物。被發現的這枚銅印,不僅證實了蒙古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么一位智勇雙全公主的存在,也向後人展示了她曾睥睨天下的權威與功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