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板鞋

板鞋最初並不是用木板做成的,也不叫板鞋,而是以長丈余的寬竹片為材料,對摺夾綁在二至三人的腳上,叫做木枷鎖,是明清時期當地土司用以束縛奴隸的刑具。
據說明嘉靖30年(1552年)那當州事羅武傑領兵赴江浙抗擊倭寇,其練兵方法便是採用了木枷鎖來訓練狼兵,三人成一伍,九人成方形,只能前進不能後退。——這就是當地盛傳此為“三人穿板鞋”的起源。那地村拉潭屯的山頂是有石碑4塊,均為明萬曆年間刻制。石碑記載有明嘉靖30年那地州事羅武傑領兵赴江浙抗倭的事跡。另有一座叫“敢喊”的崖壁上有一幅岩畫,為三個人的腳連在一長條的板狀物上,與傳說中的木枷鎖極為相似。
板鞋
板鞋舞”是生長於壯族民間藝術沃土上的一朵瑰麗奇葩,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表現力豐富,它藉助道具敲打和音樂伴奏,跳出協調一致的優美舞姿。一般由九位壯族男女青年三人一組,穿著六隻近兩米長的板鞋,踏著優美的旋律走動,險象環生,饒有風趣,隨著樂曲轉換,姑娘小伙們還能穿著長板鞋歡快地跳起現代三步舞。  “板鞋舞”起源於明朝廣西那地土司的木枷練兵法。明朝嘉靖年間,倭寇侵犯江浙沿海,明王朝要廣西出兵,廣西要那地土州出三百兵士滅倭寇。土司羅武傑立即徵招三百人進行訓練,新兵初次操練,步伐很難一致,土司下令用木枷將新兵的雙腳夾住,三人連成一伍,九人排成方隊,統一步伐,只能向前,不準後退。經過嚴格訓練後,這支隊伍戰法獨特,勇猛頑強,為平倭寇立下了功勞。從此,三人木枷練兵法流行民間,演變成“三人穿板鞋”比賽。三人穿板鞋這項體育比賽項目經過藝術加工,發展成了“板鞋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