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年飯

壓年飯,是壯族的過年風俗。壯族人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這天,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起,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飯,叫“壓年飯”。

"壓年飯"是壯族過年風俗。
壯族人春節一般在臘月二十三過送灶節後便開始著手準備,二十七宰年豬,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這天,男女老少全家歡聚一起,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飯,叫“壓年飯”,這是預祝來年五穀豐登的意思。除夕晚,在豐盛的菜餚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雞,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梳洗打扮,迎接新春的開始。居住在山區的壯族人民,還有個汲新水的習俗:春節那天,婦女們穿著新衣新鞋,魚貫地來到河邊水渠,挑新水回家。她們邊走邊拖著象徵牛、馬、豬、羊、狗、貓的石頭,口裡還模仿著六畜的叫聲,這是祝福來年“六畜興旺”的意思。汲回來的新水,加紅糖、竹葉、蔥花、生薑煮沸後,全家和客人都要喝。據說,喝了這象徵吉祥的新水,來年人們會更加聰明伶俐。“汲新水”習俗表達了壯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渴望。初二以後方能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贈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續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個春節才算結束。 春節期間,壯族人民還開展賽歌、跳舞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舂堂舞是壯族人民在春節期間用來慶賀新年,預祝豐收的舞蹈。他們認為跳了舂堂舞,來年糧食堆滿倉,故有“正月舂堂鬧轟轟,今年到處樂添豐”的俗諺。跳舂堂舞時,要一面唱一面舞,若干名婦女每人背著一條舂米之杵,撞打在長形木樁上,還用竹筒配打成節奏,初名“谷榔”,壯語“谷”是“做”之意,“榔”為舂米槽。後來感到木杵太笨重,不便舞動,改用扁擔來打,乃易名“打虜烈”,“虜烈”為打扁擔之聲。舞者各執扁擔,圍繞木槽,上下左右,邊唱邊打。舂堂舞舞步雄健、活潑、場面熱烈,歡快,體現了壯族人民勤勞勇敢,樂觀豪邁的性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