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雉

亦稱營冢雉或恆溫箱雉,產於澳大拉西亞地區的12種雞形目冢雉科的雞形鳥類。

基本信息

冢雉

megapode
亦稱營冢雉(mound builder)或恆溫箱雉(incubator bird)。
產於澳大拉西亞地區的12種雞形目(Galliformes)冢雉科(Megapodiidae)的雞形鳥類,會將卵埋起來進行孵化︰大多數種類依靠發酵的植物質產生的熱進行孵卵,另有些種類則利用陽光的熱量或火山活動產生的熱來孵卵。有3種類型︰灌叢雞(亦稱叢林雞,英文俗名與原雞〔jungle fowl〕同)、灌叢火雞(非真正的火雞)及澳大利亞南部的眼斑冢雉(Leipoa ocellata)。了解最多的是眼斑冢雉,體長65公分(25.5吋),體羽淺褐色,具白斑。雄鳥用11個月建造冢巢。巢形似墳冢,地下部分深約1公尺(3呎),地面部分直徑4.5公尺(15呎),由樹葉和樹枝構成,被雨水淋濕後,堆上0.5公尺(約1.5呎)厚的沙土。當發酵熱度達到33℃(91℉)時,雌鳥在中心室產第一枚,以後以不規則的間隔陸續產卵,一個冢內的卵數可達35個。然後無論氣候有何變化,雄鳥總能將冢的溫度保持在33℃左右。孵卵期7周,出殼的幼雛從冢的上部挖穴而出,出即能自行奔走。出殼後1~2天就能飛行。

繁殖及築巢

冢雉不會以體溫來孵化鳥蛋,而是將它們埋起來。它們的蛋有很大的卵黃,占整隻蛋重量的50-70%。它們會以枯萎的植物來築一個大型的小丘為巢,雄雉會負責保持巢內的溫度以孵化鳥蛋。另有一些則會靠地熱,或是靠陽光曬暖的沙來孵化鳥蛋。一些物種甚至會根據環境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孵化策略。澳洲叢冢雉是已知由溫度來決定性別的,也有指其他冢雉也是這樣。它們的非群居性另人懷疑雛雉如何確認同種的其他成員。另外亦發現個別物種具有對移動模式的本能性認知。
雛生的冢雉沒有卵齒,會以其強壯的爪來破開蛋殼及挖掘走出地面。它們孵化時就已長滿羽毛及很活躍,能夠飛行及獨立生活。

分布

冢雉分布在澳大拉西亞地區,包括西太平洋島嶼、澳洲紐幾內亞及印尼在華萊士線以東的群島、孟加拉灣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在人類到達後,它們的分布地限制在太平洋及一些島嶼,而在斐濟湯加新喀里多尼亞上的冢雉也有很多消失了。

物種

已知7個的冢雉共有超過20個物種內的演化關係不明,但卻可從形態分類:
蘇拉冢雉屬(Macrocephalon) 蘇拉冢雉(M. maleo)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