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邊村[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石亭鎮下轄村]

塘邊村是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石亭鎮的一個行政村,位於石亭鎮南面,距鎮區1.5公里。東靠烏石村,南接高坑村,西臨後坑村,北毗埔美村。總面積887畝,其中耕地面積500畝,山地面積387畝,森林覆蓋率達60%。總人口1211人,347戶,現為黃氏單一所居。建村始祖黃從源,浦西派黃天從之後。

村落簡介

塘邊村主要以加工業、種植業為主要經濟來源,人均年收入達3700元。村主要交通基本實現水泥硬化。塘邊村被評為薌城區文明村、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名勝古蹟:塘邊寶蓮寺、黃氏宗祠、塘邊庵等。

當代人物

黃金星:漳州市工商局辦公室主任;

黃和生:原永安礦務局局長;

黃天和:原龍海市-局長;

黃河南:原海口市武警之隊團建科團長。

寶蓮寺

寶蓮寺,位於石亭鎮塘邊村,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其時,由於封建官吏壓迫和地方土豪劣紳的挑動,石亭一帶十幾個較大的村莊因宗派積怨或民事糾紛而發生了多起打群架,甚至引發了村落械鬥。為防止與緩解這些危及村民生命財產安全、破壞生產的突發事件,蔡前村財主曾都,倡議各村善信損資共力在塘邊村興建寺廟,祀三寶佛、觀世音、游府千歲等神祗,供北斗、石亭以及浦林一帶的村民奉佛從善,祈求安康。從此,凡周邊村落之間發生爭執時,寺廟主持人就利用人們敬畏神靈的心理,以佛教論說加以開導和調解,獲得良好效果。為此,寺廟建成後頗得民眾擁戴,命名為“睦鄰廟”。

明末、清初,因多次戰亂,該廟屢遭破壞,又經多次重修並擴建,清乾隆時易名“瑞雲堂”、“瑞雲廟”。後又經眾多油車(榨花生油)業主損資修建,俗稱該廟為“油車大庵”或“塘邊大庵”。

民國期間,-政府加重對農村的苛捐雜稅和抓丁征糧,引起了廣大農民的憤恨。民國19年(1930年5月29日),北鄉(北斗、石亭一帶)農民首先起來-,在漳州地下黨領導下,利用塘邊村周圍丘陵起伏,道路崎嶇曲折,果樹覆蓋隱蔽,在塘邊大庵設立革命聯絡點。當時擔任漳州南鄉、北鄉赤衛隊負責人王占春、馮翼飛、高渭南、鄭華等曾多次到庵里開展革命活動,塘邊村革命志士也積極參加。

解放後,塘邊大庵因年久失修,逐漸破落。在文革中,被列為“四舊”,殿堂雕塑和文物遭受破壞,周圍場地被僻為耕地。1981年貫徹宗教政策後,庵廟重開並恢復香火。1993年由黃福蓮、李亞全、王里祥等善信倡議,由石亭、北斗、天寶、浦林等60多個村社的信徒自願捐資、獻力,收回被侵占的廟地,仍按傳說的“落水蓮花,玉帶環腰,左龍右虎,後靠臥麒麟穴”的舊址,仍按坐西北向東南進行擴建,改庵名為寶蓮寺。寺廟擴建後占地總面積七畝許,建築面積4360平方米,琉璃瓦懸山頂,屋脊瓷雕雙龍戲珠,仿古製作,精美華麗。寺前辟有寬廣的混凝土廟埕,埕中以人工開鑿一個放生池,可蓄水,中立一座2米高的石蓮花,四周伴以十二生肖石雕塑像;廟埕左右各建一座涼亭,供觀光遊客歇息。廟埕開闊平坦,環視四周,綠野山丘,四季如春。庵內分前、中、後三殿,前另加一座拜亭,宮殿款式,三開門,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左側另建一座廂房,作偏殿。

前殿面寬三間,祀彌勒佛,袒腹鞠笑,喜迎香客。旁祀土地公和娘媽。

中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祀觀音菩薩。

後殿面寬三間,進深三間,祀三寶佛於佛龕內,附祀地藏王。

左廂偏殿祀游府千歲,後面懸掛寺僧淨土和尚遺像。

寶蓮寺歷史悠久,是石亭、北斗、天寶一帶的主要寺廟之一,特別是在歷史進程中,該廟曾為周邊村落的安定、團結作出貢獻,也為人民的革命事業立下了功勳,因此,在村民中享有較高聲譽,香火興盛。同時也吸引眾多遊客前來觀光、參拜。可惜該寺屢經破壞,今只遺存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修寺廟捐資芳名石碑二方,乾隆甲辰歲薄月石柱楹聯一對:“色相皆空時有瑞雲閒去住;慈悲普照散來花雨偏——施”(石刻附錄於後)。

2002年3月經申報核准為宗教活動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